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师说》谈谈文言案例课后总结

日期:2022-05-26

这是《师说》谈谈文言案例课后总结,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很荣幸与大家再次相约语文周报群,感谢群主和各位主持人的辛勤劳动和厚爱。今晚,我讲的题目是:以《师说》为例谈谈文言文的“文”。刚才看到预告与海报不符,以海报为准吧,望大家海涵。实际上,我想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突出文言文的文章特色、写法特色和文化味道。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突出文言文教学的“文”的特点和属性

  我们一起来读读新课标教学用书的说明,就完全可以明白新课程在强化文言文“文”的特点

  1、“课文研讨”在强化文言文“文”的特点

  一、整体把握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重视文本思路的解析,关注文脉和思想内容。

  2、“问题探究”也在强化文言文“文”的特点

  问题探究

  1.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作怎样的理解?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侧重内容和论证方法。

  3、“关于练习”也在强化文言文“文”的特点

  关于练习

  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

  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二 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参考答案:

  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也是从论证方法和思想内容来设计练习题目的,也在强化文言文之“文”。

  4、“教学建议”也在强化文言文“文”的特点

  教学建议

  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教师应对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可参考“课文分析”及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讲解。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中所谈的“耻学于师”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较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思想意义;另外,这段文字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汪洋恣肆而又旗帜鲜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给以适当点拨。

  这也是突出思想内容,强调感情的抒发。

  现在教辅泛滥,但教参我认为还是教学的根本,因为教参是专家写的,教辅是一般老师写的,所以依据教材教好课文就是最好的办法了。这个经验是最近一位资深语文特教给我说的。

  二、教师教学中如何突出文言文“文”的特点和属性

  我经过思考认为,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教学的:

  (一)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论证(对比、例证、引证等,特别是对比)

  1、写议论文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

  这里我对例证和引证不详细分析了。大家自己领悟吧。

  2、特别学习好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采用逐层推进的方法讲述好对比论证,请看我教学设计的内容:

  四、研读探究。

  1、教师情读。

  2、讨论思考一:第二段批评了哪一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来说,有哪几处对比?

  明确:批评了当今耻于从师的士大夫们。对比论证。有三处对比:

  一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作者对比了他们的才智(前者“出人也远”,后者“下人亦远”)、学风(前者“从师而问”,后者“耻学于师”)、结果(前者“圣益圣”,后者“愚益愚”)。

  二是“爱其子”与“于其身”对比。这是士大夫们思想的两个方面的对比,一方面择师教子,一方面耻学于师,这本身就是一种糊涂想法。

  三是“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对比。作者对比了他们的学风(前者“群聚而笑”,后者“不耻相师”)、结果(前者才智远不及后者)。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批评了当今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习,从反面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3、讨论思考2:本段可以划分成几层?各写什么?

  明确:①可以分四层: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②也可以分成两层,让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小结。

  ③教师将可以分成三层的意思说出来,与学生讨论。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可分三小层: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4、讨论思考3:这些对比的顺序能不能改变?为什么?

  明确:三组对比顺序不能改变,理由有三:

  三组对比逐层深入。第一组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第二组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组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师道的风气。

  三组对比逻辑严密。三组对比分别从纵比、自比、横比三个层面论述,呼应段首观点,从古到今,直击现实,彰显了议论文的特色。

  三组对比语调不同。从疑问到陈述,再到感叹,语调富有变化,文气顺畅,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对比中递进是我重点强化的,现在学生思维能力弱,这个很难完全理解。

  这中间除了讲清对比手法外,我还强化了文章的层次特点,这也是议论文特别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以本文为范本,写好议论文

  我们一起读一下我几年前写的文章。我一直认为:学生如果能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写作高考议论文,起点自然就很高,写出的绝对是很出色的议论佳作。

  品读<<师说>> 打造议论佳作

  ——与高中同学谈议论文写作

  岐山高级中学 程浩平

  高中学生写作议论文往往喜欢学习高考满分作文中另类议论文的写法,认为那样写新颍独特,定会拿高分,结果是邯郸学步,适得其反。实际上,经典文言议论文本身就是议论佳作。深刻领会其写作特色,有效借鉴其写法,就可以写出议论文佳作。韩愈的<<师说>>是学写议论文的绝好范例。品读<<师说>>,就可轻松写下满意的议论文。那么品味《师说》,我们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应借鉴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论证思路要清

  《师说》论证时体现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它的结构是清楚的。全文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然后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现象,接着论述“圣人无常师”的道理,经过这样正反论证阐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以介绍写作缘由归纳全文。综观文章,论证严密,条理分明,是议论文的标准样式。

  高中同学写作议论文也应如此。如果你对议论文的创新模式不很熟悉,那么不妨写成这种三段论式的议论文。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中间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结尾联系实际或材料进行总结。因为思路清晰是议论文的首要前提,即使一些杂文大家,他们也钟爱这种常见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二、论证要有层次

  《师说》的结构层次从整体看是十分明了的,从部分看也是极为分明的。如第一段就很有层次。本段先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再说明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而后从“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角度阐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最后论述怎样从师及择师的态度与标准。如此层层论述,显得十分深刻。

  学生写作议论文常常注意了文章的整体思路,而对文章的个别部分却很不在意。要写好议论文关键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同时也要注重文章的“细枝末叶”。也就是说,在写前一定要想清再写,包括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只有想清再写,才能使文章写得语气贯通,颇有气势。2006年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就不失为一篇条分缕析、说理透彻的议论佳作,全文总体结构体现了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般思路。开篇以诗句引出什么是意气,之后提出“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三方面阐述了应有什么样意气,最后在联系人生实际的基础上总结全文。文章总体思路缜密,而许多段落也很有层次。如论证“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这一分论点时,先提出此观点,紧接着用排比句分别列举岳飞、闻天祥、苏轼、张骞的事迹,再点出人物的姓名,总说这些人“已映如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段末以反问句“若无意气,他们怎么会有如此壮行?”从反面总结。整个段落思维是严密的,语句是整饬的,因而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三、论证方法要灵活

  《师说》在论证时,采用了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事例论证等方法。在具体阐述时,作者在第一段主要是讲道理;在第二段从反面论证,论证时也采用了三组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第三段用事例论证,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中间以孔子的话对传统观念提出挑战。正因为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取得了以理服人的艺术效果。

  高中同学写作议论文,论证的方法不要求很多,而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是最基本的方法。要学会灵活地整合使用各种论证方法,以求论证的深入透彻。但不一定每种都用,只有恰当地有选择性地使用才可以。任何一种论证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只有发挥其长处,注意几种论证方法的结合,才能使论证有的放矢、深刻透彻。上面举的满分作文就先后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等方法,恰当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成为受阅卷老师青睐的议论美文。

  四、兼及作文的话题和材料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是韩愈的文学主张,当然也是对学生作文的总体要求。韩愈的文章是应时事、应时势而作的。这从文章结尾叙述写作缘由可以看出,这好比话题和材料。高中同学作文时千万不可脱离话题和材料,要据“材”而写,这样文章才会扣题紧、立意明。有的同学写的主旨或观点含蓄或不显豁的议论文,末尾一定要点亮话题、照应材料。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的作文会成为符合要求的议论佳作。

  (《考试指南报·高考作文专刊》,2010年12月29日,2010—2011学年第24期)

  几年前写的,所以针对的是话题作文,现在看来,对新材料作文,也就是大家说的任务驱动类作文,也是很实用的。旧作一篇,现在看,有几处说法要改。

  (三)挖潜文本的情感目标,写好评论,增强文本的现实意义和素材的新价值

  这个是我今天突然想到的,也是文言文情感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吧,也体现了韩愈“文以载道”的思想了。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我仅仅抛出我的这块“砖头”,期待引出各位的“珠玉”来。

  1、剖析现实生活中的“虐师”现象

  2、挖掘“美丽老师”“最美老师”的多层价值和内涵

  今天,我就讲到这,耽误大家时间了。感谢各位捧场,欢迎诚恳赐教。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