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师说》译解点评

日期:2022-05-26

这是《师说》译解点评,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河阳(河南孟县)人。唐代学者,朝廷高级官员,曾遭贬谪,后又复职。诗文皆丰,见解高深。推崇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庸之道”。典型文章有《原道》之著。竭力主张传道,故著“师说”。

  《师说》常为教育工作者所推崇,但各自的理解分歧较大。韩愈也曾经遭到激烈批判,被列为“机械唯心主义者”。而我并不以为然。

  《师说》这篇短文,收录于《古文观止》。它也是我在成都大成中学念初中时,读过的一篇课文,印象深刻。从此,我逐渐形成“泛师论”的观念。在学校,“以师为师”,认真听讲,认真作业。在家庭,“以亲为师”,听从父母的教诲,吸纳兄弟姐妹之所知。在社会,“以友为师”,遇事多请教,多咨询。常自修,“以书为师”,尽力推敲,尽力选精。作调查,“以匠为师”,每事问,详记录。云游山水,“以自然为师”,所得寄之于诗词,用之于文章。使用电脑,“以孙为师”,有不知之事,细问孙子。而在我施教授课数十年间,更是“以生为师”。学生多是各学科专家,来自各地。讲学之余,便是从师之时。总之,知识的来源者,就是老师。

  由此可见,读解《师说》,对于每一个人,都定会有所补益。特将其译解为现代语文,推荐给读者。

  韩愈著《师说》之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读服)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请阶)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逗)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读约)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读代)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读坛)子、苌(读长)宏、师襄、老聃(读丹)。郯(读坛)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读移)之。

  现代语文浅解之译文:

  古代学识渊博的人,必然都有请教的老师(先生、师傅)。老师具备的职能就是:传承圣人揭示的客观规律、治国方略、办事方法的“中庸之道”,授予各种职业技能,解答学生的无知困惑。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来就知晓天地万物,这样,谁能够没有无知困惑呢?存在无知困惑的问题,而又不请教老师,那末,这些无知困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领会“中庸之道”的知识,本来在我之先,我应该请教于他;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领会“中庸之道”的知识,如果也在我之先,我也应该请教于他。我主张请教老师的从师之道(观念、方式、方法),凡事为何都需要了解老师的年龄,是生于我之前,还是生于我之后呢?所以,无所谓富贵,无所谓贫贱;无所谓年长,无所谓年少。客观规律、治国方略、办事方法的“中庸之道”有地方存在,那么,传授它的老师也就会有地方存在。可惜啊!讲究请教老师的从师之道不能传承,已经很久了!想要使人们改变无知困惑的状态,也确实很困难了。

  古代圣人(品质最高尚、才智最渊博的人),在普通人之上,其差距已经很远,而且还要寻求老师请教。而今的普通人,在圣人之下,也差距很远,却反而以求学于老师为耻辱。因为这样的缘故,圣人的品质就会更高尚、才智就会更渊博。无知愚昧的人,则会更加无知愚昧。圣人之所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他们共同的原困都在于请不请教老师吧?

  疼爱自己的儿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对于自己,则觉得请教老师很羞耻,这种反差本身就是无知困惑啊!那些儿童的老师,只不过教一些启蒙的书,让他们练习一些组词造句和朗读方法而已。那还谈不上我所讲的“传承圣人揭示的客观规律、治国方略、办事方法的‘中庸之道’,授予各种职业技能,解答学生的无知困惑”啊。对于不懂得组词造句和朗读方法,对于无知困惑不能解决,是请教老师?还是不请教老师?往往小知识被认可就学,大知识被遗漏,我看不见这种选择的高明之处。

  巫师(能通鬼神的人)、医生、音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他们都不以拜师学艺为耻辱。可是,朝庭的官员们,如果有人称呼他人为老师,称呼自已为学生,那末,众官员会聚在一起,就要嘲笑他。问其理由,他们就回答说:他和他年龄相当,学识也差不多。请教职位低的人,感到羞辱;请教官位高的人,又怕别人议论阿谀奉承。可悲啊!请教老师的从师之道不能延袭的原因,由此可知了。平常,对于巫师、医生、音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为贵族所轻视,而不愿同他们相提并论。而今,在请教老师的问题上,智力却不如他们,真是一件怪事啊!

  诚然,圣人没有经常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经向郯子请教古代官名;向苌宏请教音乐理论;向师襄请教扶琴技巧;向老聃(老子)请教礼制。本来,郯子之类的人物,他们具备的德才资质,都不如孔子。只是孔子认为,“三个人中,必定有我们的老师。”因为这样的缘故,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具备的德才资质也不必高于学生。领会“中庸之道”的知识,各有时间先后;掌握职业的技能,各有专门研究:不过就是这样罢了。

  有一位李家的孩子名蟠(读盘),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周礼、音乐、射箭、驾车、历史、计算),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名人传记,都通读或实习过。他不拘泥于“不愿请教老师”的现时风气,求学于我。我称赞他能够实行古人请教老师的从师之道,特作《师说》,以赠言表彰他的行为。

  韩愈的辩证观念点评:

  《师说》,系韩愈用来宣传自已“从师”观念的一篇短文。其文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主题鲜明,叙述简练。举例经典,不可动摇。

  文中所叙“传道”与“师道”,不可混为一谈。两词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关联。“传道”的“道”,是指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庸之道”。也就是韩愈在《原道》一文中叙述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传的“中庸之道”。而“师道”的“道”,则是指《师说》一文中所表的“请教老师的从师之道(观念、方式、方法)”。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

  韩愈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完全可以表明他的辩证观念。

  韩愈身为封建社会的高官,名声显赫。他所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从师观念,确实也难能可贵。

  (2008.8.)

  参考文献:向维稻专著:《“辩证哲学”深探浅解》B809.7 .X43 2006

  (《为道草廊》公元2005年12月第一版,2009年12月第二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