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赤壁赋》第三课时讲课稿

日期:2022-05-26

这是《赤壁赋》第三课时讲课稿,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这是《赤壁赋》的第三课时了。在疏通课文之后,学生了解到全文的情感线索是 “喜——忧——乐”。这一次东坡的赤壁夜游,不仅完成了情绪上的“破涕为笑”,也完成了心灵上的“破茧成蝶”。

  师:刚才同学说到,一开始,宾主的心情是喜悦的,那么,他们因什么而“喜”?

  生1:因美景而喜。文中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七月十六,正是“七月流火”的天气,在宁静的江面上享受凉爽的风,多惬意。(大家笑)再说,还有明月相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晚的月夜一定特别美丽。

  师:良辰美景,确实人生一大乐事。文中还有增添欢乐的因素吗?

  生2:还有好朋友。“苏子与客泛舟”,说明有一群朋友一起游玩,大伙儿一起游玩一定比独自游玩有意思,可以唱歌,可以谈天,可以饮酒。

  生3:“喜”还来自美酒,都说喝酒可以助兴,可以忘忧,还可以融洽感情呢。

  生4:我认为还来自飘飘欲仙的感觉。文中有“羽化而登仙”,说明眼前的情景让苏轼觉得自己仿佛成了神仙。

  师:的确,成仙可以说是快乐的最高境界——快乐似神仙嘛。在一个美好的时刻,有美景、良伴、佳酿的陪伴,诗人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纷扰,获得了难得的轻松。可紧接着,感情转向忧伤,“苏子愀然”,这忧从何而来呢?

  生5:忧伤来自箫声。书上说“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还能使深渊里的蛟龙听而起舞,让孤舟上的寡妇闻声落泪。

  师:这箫声确实很忧伤,很有感染力。那么仅仅是客人有悲意吗?苏子是被动地感染了客人的忧伤吗?

  学生犹豫了一会儿,面有难色。教师提示:同学们是否看到文中有“倚歌而和之”几个字,这说明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原来是客人听出了歌中隐藏的惆怅,然后用音乐把这种感觉更鲜明地表达出来。

  师:那么,歌词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生7:“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思念的人不在身边,所以很忧伤。

  师:他想借歌词表达对家人的思念,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吗?

  很多学生表示同意老师的看法,但也有的不支持,但又不能解释清楚。

  师:看来大家的分歧主要在对美人的看法上,“美人”到底指什么?是指一位让苏轼动情的美女,还是有更复杂的内涵呢?

  生8:依我看,美人肯定不是美女,苏轼到黄州时已经45岁了,早就过了为爱疯狂的年龄。再说,当时他刚刚经历了牢狱之灾,也不有谈情说爱的雅兴。

  学生都笑了。老师借机向他们介绍古代文学中“香草美人”的传统,借“闺意”来表达政治理想的习惯。这下,他们全都明白了。知道这里的“美人”是指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作者借“望美人兮天一方”来表达自己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悲哀。这种悲伤在平时隐而不见,但总会在不经意之间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师:除此之外,音乐还引发了客对历史对人生的思索,从第三段来看,“悲”还来自哪里呢?

  生9:还来自曹操给他的影响。曹操当年“破荆州,下江陵”,势不可挡,是一代枭雄,但都被时光湮没了。

  师:岁月无敌,再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也只是一点微光。英雄人物的遭遇让诗人产生了“人生无常”之感。

  生9:我觉得“悲意”更来自个人的遭遇。历史人物毕竟是过去式了,而且还是别人的事情。但苏轼和他的伙伴都觉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地位非常低微,实现理想的希望非常渺茫,再加上生命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觉得人生特别可悲。

  师:的确,政治失意,前途渺茫,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在赤壁下江水前,面对辽阔的大自然,会情不自禁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他们毕竟从悲伤中挣脱了出来。他们是怎样化解这层层悲意的呢?

  生10:用他天性的乐观豪迈。或许因为乐观所以他的诗豪情万丈,或许因为他的诗豪放不羁所以带动了他的乐观。他选择了接受命运的捉弄,是因为他看透了得失,认清了这尘世的荣华富贵。他选择了乐观是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的便是豪迈。

  生11:用超然的哲理来化解。落难之后,苏东坡正是对生命看得如此清晰通透,超然地忘记功名利禄的存在,才能在清风明月间找回真正的自我,在庭下月光中与友踱步慢行,才能心如静水般开始种田、写诗,才能在喝酒时品味出人生的“淡”味。

  师:是呀。从变的方面看,万物都在变化;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与我们都是永恒的,那又何必对生命的短暂耿耿于怀呢?从得失来看,荣华富贵也许转瞬即逝,但只要心中有美,明月清风便能长伴人生,为你带来永远的宁静与快适。

  师: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全由失意者写成。但面对失意,不同的文人却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屈原,他在报国无望的时候,决然地自沉汨罗;比如贾谊,他无法原谅自己照顾幼主不力,最终抑郁而亡;比如陶潜,面对整个官场的黑暗,他无力也无心抗争,他选择了远离是非地。作者苏轼,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尽管因屡遭打击而倍觉苍凉,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生12:他懂得寻找快乐。乐观者懂得把自己从悲伤中揪出来,以快乐为生命的基本;聪明的人懂得找寻乐观下的人生道理,让自己深入此理而乐此不疲;理智的人懂得在悲伤满得快溢出心头的时候让自己从悲观者转变为乐观者。

  生13:他被贬后刚开始也有消极的想法,这是由于他政治失意,因而在赤壁之下感慨人生无常,感叹生命短暂。但他终究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学会了淡泊功名利禄,享受精神上的乐趣。也许是因为苏轼觉得归隐田园只是保存自己,并不能对社会做些什么。所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化成诗词,流于民间,为自己也为百姓争取那一点点快乐。

  生14:苏轼脸皮比较厚。只有脸皮够厚才能在一次次狂风暴雨般的攻击后还能笑着面对。要换成其他人,可能就是屈原那样,咚一下跳江自尽了。陶渊明更不行了,竟然在官场失意之后直接躲起来了,大家还偏偏说他是隐居,多给面子呀。我就不信陶渊明如果有宰相当还会窝山里过苦日子。我们要向苏东坡学习厚脸皮精神,越挫越勇,永不言弃。

  生15:陶渊明心中对当世之事厌倦了,于是创造出了“桃花源”,不问世事。而苏轼对当世之事还抱有希望,一生致力于革新除弊,虽然多次被贬,但是因为他豪放洒脱的性格,所以依旧坚守在官场。

  生16:还因为东坡式的生活方式。在外任职,他还可以为民效力,苏堤、东坡肉便是他努力的证据。小人、昏君、权力的打压、排挤他都可以容忍,他照样过着他的生活。在东坡时,他在可以维持生计之后,还想让妻子酿点酒喝呢。……有人评论他被贬前词写得臭,字写得太端正。而流放后,字也写得草了,词也作得不再华丽,但却成了一代名书法家、词中圣手,一个真真正正的大文豪。

  生17:我觉得还因为那似乎永不磨灭的斗志与激情,来自他的那一双慧眼与玲珑心。他看透了荣华富贵、兴衰浮沉,他对人生便有着常人难得的超然与洒脱。

  师:刚才几位同学主要从苏轼个人角度、从内在因素寻找他得以超然平静的原因。有时候,外在因素也能对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构成影响。

  生18:我觉得可以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苏东坡的坚持。我知道苏东坡一直是很看重朋友的。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他超强的艺术才能和孩子般的个人魄力也能为他赢得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佛印,比如 张怀民,还有他的兄弟苏子由,即使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在和他坦诚交谈之后也能成为知交。

  师:的确,牢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人坚持理想抵抗挫折的强大后盾。

  生19:我觉得和社会环境也有关系。屈原自杀是因为国亡了,陶渊明退隐是因为整个官场看不到希望。而苏轼生活的北宋社会尽管有种种不合理,但基本上还是一个较为民主、开明的社会,制度比较合理,经济和文化也比较繁荣,不像魏晋时期那么黑暗。

  师:有道理,社会形态也给了苏轼的政治理想一个坚持的理由。所有这一切,都让苏轼内心隐藏的坚冰一个化解寒意的热度。站在生命的长河里,“赤壁之游”到底给苏轼的一生带来了什么?

  生20:是一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

  生21:是一次直面心灵的机会;

  生22:是一次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生23:是一把足以抵挡任何风雨的心灵之伞。

  师:黄州之贬,是苏轼仕途生涯的一大不幸,他失去了在政治舞台一展拳脚的机会,失去了宁静安逸的士大夫生活,失去了人人欲与之结交的地位优势。但赤壁上的清风与明月,却洗去了他的浮华,拂去了他的忧惧,赋予他更明澈的目光,更坦荡的态度,更智慧的人生,以及更成熟的艺术表现力。黄州之行,是作为诗人和艺术家的苏轼的一大幸事。诗人的赤子之心与纯净的山水相交融,便完成了对痛苦心灵的“破茧成蝶”。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