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春江花月夜》优秀浅解

日期:2022-05-26

这是《春江花月夜》优秀浅解,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人”的造字源是一个人的侧影,但隶定后的一撇一捺也可以想象为男人、女人结成家庭,互相支撑,完成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生存和繁衍。

  孟子要求做丈夫的要能上赡养父母,下畜养妻子。这个费用不算小,难免有外出打工之类,于是有了离别,产生了思夫和思妇。想念是双方的,否则是单相思,就有婚变的危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马克思也指出,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

  所以,爱情虽然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西方文学把爱与死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中国也是这样,对爱情的歌咏从远古到如今还没有、也不可能停歇。由爱情引起的悲欢离合占据着文学舞台的大半天下。我们只有带着高尚的情感,去体味爱情的高尚,才能感受到爱情的真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思妇诗。

  在初唐特定的情况下有许多戍边的战士,还有许多被征发的徭役,这都使大量的男子离开家庭。由于难以通讯,双方很长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死活,于是就把所有的盼望都寄托于思念之中。

  “缘事而发”的《春江花月夜》是从初唐开始到盛唐之前,诗坛上一株早放的梅花,她以自己俏丽无比的芳姿迎接盛唐诗坛百花盛开的到来。

  张若虚留下的另一首诗作是《代答闺梦还》,风格接近齐、梁。但有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够了,前人评价这首诗是“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这首诗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从这回头一看,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在内容上,这首诗触及到封建社会中男女两地分别、长久相思这类极具普遍性、又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作者在诗中,以画家的笔触描绘了秀丽的祖国山河,以哲人的遐想探索了有限的人生与无穷的宇宙之间的联系性,以满腔的同情刻画了人间相思离别之苦。特别巧妙的是诗人把上述一切内容艺术地概括于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之中,致使这首诗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她是语言、色彩、意境、格调等多种美的综合的结晶。

  这首诗一共36句,4句一转韵,一共9韵,每韵构成一个小小的段落,赏析时应注意。

  第一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江春无月明!

  第1句先点出“春、江”,但是视野并不局限于此,已经把大海也包括进来了。这立刻使场面变得恢弘不已:海潮涨起,灌入江口,江水、海水在春江里连成一片。第2句点出“月”,暗含着“夜”: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诗人在这里用“生”而不用“升”,一字之别,别有情趣。用“升”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景象,比较平淡;用“生”就掺入了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是一对姐妹共同生长,随着海潮的涌来,明月也渐渐地出现了。或许,那江水、海水是孕育明月的羊水吗?

  第3、4句: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口深处,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会少了月光的闪耀呢!

  这一韵展现出春江月夜广阔的背景,包孕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文思飞动,还用了慨叹句以引起下文,实在是不凡的开头。

  第二韵。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4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春、江、花、月、夜”聚首了。前两句是说江水绕着长满鲜花的郊野曲折地流去;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散布在花草树木上,仿佛给它们撒上了一层雪珠,都镀上了闪烁的金属般的光芒。

  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和雪花飘落相似,所以叫“流霜”。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飞霜在同样色调的大背景里就看不见了。(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对“白沙”来说也是这样。后两句是说:皎洁的月光之下,天空中的飞霜和江滩上的白沙也不容易分辨了。

  天上、空中、地下,溶为一体,整个世界都染上了明月的银辉,仿佛都被净化了一样。在这样的境界里,很自然地联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

  第三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连一点儿PM2.5也没有,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看见这轮明月的?这江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把它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

  这真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也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后,盛唐的李白,宋代的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时,作者已不仅仅是写景,几乎是探索宇宙的形成、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上韵的疑问转为感慨:人类靠一代一代的繁衍得以延续,而江月年复一年没什么大变化。月亮总是生于海上,悬在空中,好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江水不停地流淌,什么时候才能把她(月亮)期待的人送来呢?

  诗人的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就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了:宇宙是永恒的,可人生是短暂的;月亮可以无限期地等待,可人却不能,青春稍纵即逝,人生转眼就是百年啊!

  这一跳跃,因有前面的铺垫,所以虽是跳跃,却是那么自然。

  第五韵。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第1、2句是回忆分手时的情况。白云一片悠悠飞去,行踪不定,也身不由己,这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了,更何况分手处是遥远荒僻、阴冷潮湿、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的水边了,身冷心更凉啊。青绿的枫叶是夏季的落叶,不祥之兆啊。

  第3、4句是分别后的情况。月光之下,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他那在家的妻子(女友)又是在哪座月光之下的闺楼里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李清照:“一种别绪,两处闲愁”)。

  在这一韵中,明确地点出了“夜”里的人,完成了文字表现上的“春江花月夜”的烘托作用。以下,作者集中笔力专写思妇。

  第六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也似乎对思妇的情思挑逗,总是变换角度照着她的闺楼不肯离去。想必也照到了她的梳妆台——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又在哪里呢?梳妆台早已不用了,何时能再用呢?月光照在门帘上,卷起门帘,可月光依旧;月光照在捣衣砧上,几次尝试拂去它,可总也拂不走。月光是那样的依人,又是那样地恼人,这使思妇虽然想尽办法暂时淡忘却也终无法忘怀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七韵。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像我想念你一样,你也一定在望着明月思念着我,我们虽然同望这一轮月亮,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见的。我想追随着月光投入到你的怀抱,可这是多么天真幼稚的幻想啊。我们相距太远了,那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也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那善游的江中鱼龙也只能激起层层波纹,都难以完成捎书、传素的任务,我又怎能够和你联系、相见呢?

  我真有点失望了,心如止水,但我还是心有不甘。

  第八韵。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情不自禁,又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安静的水潭里落下许多花瓣。这梦境一方面激起我感情的涟漪,一方面感到今年又春已过半,我的青春韶华也像落花一样渐渐逝去,可惜、可叹,我的丈夫(男友)还不能回到家中。江水不停地流淌着,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这一整夜,我又是白等啦。

  第九韵。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亮西斜,隐没在浓浓的雾气之中,月光下特有的景象也渐渐地消失了,你我天南海北,都是整夜的相思,如梦的相思啊!

  我不知道,今夜天地间有几个有福气的女人等到了丈夫(男友)乘月归来。而我缭乱不断的情丝,伴随着月光的余晖,散落在江边的树间,不停地向你招摇。

  我只能期盼着月亮的再度生成。

  诗人把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这良辰美景就使离愁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虽然带着一点儿伤感和凄凉,但总的来看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之美,表达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爱情的忠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中心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诗从月“生”开始,最后以月落结束,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文中注有(括号里的)的诗词句子,正是根据“春江花月夜”思想而产生的展发。以体现后来的“都是过程了”。

  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是听得迷迷糊糊。”

  我说:“将来你可能离开家庭,也可能和恋人分别,或许到军营。当你对‘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还有‘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有所感悟时,能想起《春江花月夜》,那我们现在的学习就不算白学了。”

  十几年后,QQ聊天时,他说:“老师,人生跳不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可我当时怎么也没弄明白。”我和她开玩笑:“这不奇怪,你生长期长,属于晚熟。”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