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高三上册语文《7、陈情表》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

日期:2022-05-28

这是高三上册语文《7、陈情表》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则把《陈情表》当成了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板书“忠孝”二字)

  二、范背。(5分钟)

  三、生读。同时注意寻找古今异义词,等待汇报交流。并划出文意不明白处以提问。(10分钟)

  学习活动:条理缜密的构思品读精粹的语言

  四、李密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奏章?(除臣洗马;愿乞终养)

  五、1.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作者究竟处在一种怎样的矛盾境地。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尽孝)?能否对这种尽孝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尽忠)?能否对这种尽忠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可能司马氏王朝的猜疑,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提出“区区不能废远”的。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消除武地帝的猜疑。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六、《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对偶句式: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表意严密完整。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从动物的本性出发,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成 语:丰富了中国的语言。

  七、作品评价

  (一)通过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1背诵全文

  2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3.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陈情表》课堂实录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自己动脑、动手尝试,学生们对词语的意义了解得更加清晰,对工具书的使用也更加熟练;学习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词语及意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难解字词如下: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附:板书

  陈 情 表

  李 密

  陈情于事 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 晓之以理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陈情表》

  师: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

  (此处老师声请并貌,投入朗诵,强烈的感染了在座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颇有韩军老师朗诵《大堰河》之风度)

  师: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让我们回到今天。一起我们学过《出师表》,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生: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师: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四十有(you是第四声)四。

  师:臣少(四声)多疾病。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矜(jin)悯愚诚。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欲奉昭奔驰。。。实为狼狈。”

  师:“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未曾废离)

  生:为了打动皇帝。

  师: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有很大的波折。

  师: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

  生:

  师:李密: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讨论意思)

  师:一个九岁的残弱孩童,在年迈祖母的拉扯下一天天长大。他每次出门,祖母都要牵挂着他。她的容貌为孙儿而衰老,她的。。。在夕阳的余辉中,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这样的画面大家都能看到吗?

  生:能。

  师:那么晋武帝也能够看到。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我不同意。

  生:我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师: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是可以都解决的。

  师:再请两个皇帝说说现在道理分析之后,你会答应他了吗?

  生:现在我同意了,因为他的话有情有理。

  生:我本来是同意的。现在我当然更加支持他了。

  师: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师:文章有很多词语成为今天的成语,例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我们在读了文章之后,写一篇《我读〈陈情表〉》。

  总体评价: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基本功扎实,能够进行非常有表现力的朗诵,极富感染力;善于点拨,循循善诱;课堂语言洗练。问题是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对一部分背景的介绍放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这样更容易理解“陈情”的处境,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另外,在课堂下课铃响过之后,应该立刻结束课堂,而没有必要把自己事先准备所有内容都讲解完。再者,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了些,表演意识太强,应该纠正,应该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人地位上。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