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黄河颂》课后反思

日期:2022-06-09

这是《黄河颂》课后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是个特殊的时代。本节课结合一则有影响力的抗疫情新闻引入、抗战有关历史知识,地理相关黄河知识。体现语文课堂与多学科交融。具体亮点以下:

  1.现在我们正处于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肺炎关键时期,所以我设计由抗击新冠疫情新闻引入。这样引入吸引学生,牵动学生的心。

  2020年 2月11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同时担任指挥和钢琴演奏,携手澳大利亚歌剧院交响乐团,在悉尼歌剧院共同奏响《黄河》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以此鼓励正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人民,祈愿疫情早日平息。

  2.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为了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我详细介绍了《黄河颂》的创作背景,讲述历史抗日战争我们遭受的屈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介绍这些以后,诵读学生很到位。

  3.从地理知识,认识黄河。

  “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历史贡献 ; 第二层:地理特征;第三层: 自然特点。

  我认识的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5464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多学科融合推动语文课文,更需要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来满足语文课堂的新要求,这样无形中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更提高了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