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燕歌行》导读案

日期:2022-06-13

这是《燕歌行》导读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鉄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导读】

  一.作者简介:

  高适(公元700——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少时家贫,20岁后到长安求仕不遇,浪游燕、赵、梁、宋一带。40岁后举有道科。安史之乱后任川西节度使等官,最后任散骑常侍。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

  二.《燕歌行》简析:

  这首《燕歌行》,是采用古乐府旧题,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应和出塞而还者。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军旅生活的严酷以及军中将士苦乐不均的现实。其意境苍茫雄浑,有“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在此之前,高适于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公元732——734年),曾亲历东北边塞生活,对军中内幕颇多了解,故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军中矛盾、边塞弊端,写出这样思想深刻、感情挚烈的诗篇。

  1.词语简释:

  烟尘,这里指战争。 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挡。 非常,特别。 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 摐金伐鼓,摐,击打,金,行军时用来节制步伐的钲。伐鼓,打鼓。榆关,即山海关。 旌旆,军中各种旗帜。羽书,即羽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北一带,此处并非确指。 凭陵,恃势欺凌。 腓,枯萎。 轻敌,藐视敌人。 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的眼泪。 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 李将军,指李广。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打仗时身先士卒,平时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因而士兵乐于为他效命。

  2.诗歌大意:

  唐王朝与东北的奚、契丹部落的战争又开始了,战士们纷纷辞别家乡、开赴战场去消灭残暴的敌人。血性男儿本来就应该纵横疆场,所向无敌。再加上皇帝又特别给予赏赐,让战士们感到无上荣光。

  官军敲钲击鼓开赴山海关外,军中旗帜飘扬连绵不断地行进在山石路上。校尉从沙漠前线传来了十万火急的军情文书,单于入侵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居胥山。胡兵过处一片萧条,敌人来势汹汹如风雨交加,气焰嚣张。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不顾生死,然而将帅们却还安坐在中军帐里观看美人歌舞,寻欢作乐。深秋的边塞草以枯萎,落日的余晖里,一座孤城,稀散地驻扎着一些疲惫的士兵。只因受到了皇帝的恩宠礼遇,所以常常藐视敌人,虽然战士浴血奋战,但胡骑之围困并未解除。

  战士们远戍边关十分辛苦而不得归家,那离别时妻子悲啼双泪横流。长安城里的独守空房的少妇思念丈夫,望眼欲穿,肝肠寸断,那在边塞的战士思念妻儿也只能是空回首。茫茫边塞,只有那呼啸的疾风,空旷绝地孤单寂寞。

  白日里战场上杀气腾腾,天昏地暗,寒夜里军营中戒备森严,警报频传。战士们与敌人白刃相搏,血洒疆场,那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你不知晓沙场征战有多么艰辛,只可惜没有像汉将李广那样的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又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

  此诗层次分明。首先是交代边塞烽火又起。其次是叙述战士出征,开赴边塞,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将帅却在中军帐里看歌舞。再次,是讲述战士的离别及其对故乡的思念。最后,是诗人的感叹,战士们浴血并非为了功勋,只可惜缺少像李广一样的将领。

  此诗用歌行体,铺陈叙述中饱含着深挚的情感。对战士们为国捐躯,浴血疆场的精神给予了热情的赞颂,对将领的安于享乐给予了抨击。对战士们为抗击胡兵入侵,开赴山海关外的讲述,慷慨激昂,对战士离别及其对家乡妻儿的思念时的描绘,则凄怆低沉。

  此诗意境雄浑,音律铿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