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望月》教学艺术反思

日期:2022-06-15

这是《望月》教学艺术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一贯老师在听了于永正、戴建荣两位老师“师徒组合”执教《珍珠鸟》后,为“读写结合”的古老生命力在“学导课堂”的时代探索中被唤醒而高兴,奋笔疾书,写下《反写:〈珍珠鸟〉的“读写结合”新路》一文,期许“开创一个语文教学以读写结合为本位的课程形态”。

  今天,王崧舟老师教《望月》,可谓是此类课程形态的绝佳例证。于老师师徒两节课,一读一写,读写结合,读后写作,是为新路;王老师两节课,读写交融,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亦是新路。

  绍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同为绍兴人的周一贯老师与王崧舟老师又有师生之谊,此举若非心有灵犀,亦是他们于语文教研之长途上筚路蓝缕、孜孜矻矻之结果。

  而以我拙见,在《与象共舞》“同课异构”的“惊世”之举后,崧舟老师之《望月》便缓缓而出,在“高耗低效”的夜空中“安详地吐洒着清辉”,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崧舟老师教《望月》,正应了他对文本的解读,是过去之作,有诗意的味道;亦是现在之作,有散文的味道;更是未来之作,有黄钟大吕的味道。

  在震撼的声音之里,在望月的画面之外,我闻到革除时弊、缓解痼疾的“药方”的芬芳——那是与绍兴黄酒一样的醇厚,与陆游一样的悠远,与周树人一样的犀利,映着白马湖的湖光山色,崧舟老师调出了怎么的一门课程啊——

  让我们沿着周一贯先生的思考之路,来琢磨、学习崧舟老师追求的语文课程新形态。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不能简单画等号,语文教学内容又不能简单地与语文教材内容画等号。于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几近成了我们最重要却又最云里雾里的事情。

  崧舟老师已经在《与象共舞》的教学中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教学生学语文的。语文素养包括了很多,但主要的是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于是,崧舟老师发挥“与象共舞”这一“例子”的作用,教一个班的学生主要学阅读,教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学表达。就一个班级而言,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是完整的。然后,遗憾是有的,这个“遗憾”不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而是教学对象:学了阅读的孩子在表达上缺乏领悟;而学了表达的孩子在阅读能力的提升上也少了训练——如果这只是一篇似乎“无关紧要”的课文,如此也就罢了。当孩子面对“文质兼美”而教师亦喜欢的课文呢?

  一年后,崧舟老师以《望月》做出回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如何在一个班,用一篇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开展比较全面的读与写的学习活动,从《望月》这课上,我们获得的最大启迪就是依据文本特点,即鲁迅先生所谓的“喷泉里出来的是水,血管里出来的血”是也。

  以读的能力培养为例,梳理如下——

  阅读教学目标:感受、体悟“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阅读态度与策略。

  对应的“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年段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应的语文教学内容:抓住“江中月”“诗中月”和“心中月”经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阅读过程,从而获得相关体验与知识、态度、策略。

  对应的学生学习活动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1.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了文路:课文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最后写心中月。

  2.细读“江中月”,感知“千江有水千江月”。

  (1)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自己”对“江中月”的感觉

  (2)学生圈画,文中写了5个有“江”字的词语。明确:月亮照了千条江万座山,而作者赵丽宏只写了自己看到的“江中月”,这便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一种。

  3.细读“诗中月”,理解“千江有水千江月”。

  (1)学生读古诗句,把诗人的动作词标出来。

  (2)学生交流,在思考、朗读、交流、对话中,学生明白:古人因为心情不同,看到同样的月亮,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是学生第二次体会“千江有水千江月”,他们进一步读懂了:地方不同,看到的月亮就不同;即使同样的月亮,心情不同,感受到的也不同。

  4.通过连线练习,以文本为例深度把握“千江有水千江月”。

  (1)练习中领悟“千江有水千江月”

  学生交流练习答案,教师以板书呈现:

  江中月——观察所得——现在——散文的味道

  诗中月——回忆所得——过去——诗歌的味道

  心中月——想象所得——未来——童话的味道

  (2)矛盾中领悟“千江有水千江月”

  作者赵丽宏在解读自己的文本时说:“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在激烈的思维冲突中,学生豁然开朗,云开日出,原来“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包含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啊。这样的阅读方法,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当然,第二教时还有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写自己“赏月”的训练,也极其巧妙地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千江有水千江月”禀赋与才能的机会。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也许能看清崧舟老师以《望月》一课展示的语文课程新形态的“冰山一角”,其带给我们诸多启发,比如:

  1.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一定而且只能来自文本。前面提到的阅读能力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落实,但是《望月》显然是训练这一能力的极好素材,因为文本蕴藏着“三个”月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可以有如此丰富、多角度的解读。

  2.语文教学内容的实施一定而且只能与文本的学习水乳交融。“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可以不尽相同,阅读者的个性理解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知识谁不知道呢,崧舟老师为什么要如此费时费力呢?其密妙就在于这一课程目标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师“教”的方式主要不是“讲”,而是“导”,导之以方向、以路径、以情趣;学生学的方式主要是“做”,是经历,是实践,是元认知,对自己的阅读形成认知、反省与提升。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