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登鹳雀楼》课后反思

日期:2022-06-24

这是《登鹳雀楼》课后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这周翻看《中华读书报》,发现《家园版》刊载了李国文先生《诗人和“写诗的人”》一文,读后发现李国文先生犯了几个常识性错误,因不揣谫陋,提出来和李先生商榷。

  李先生文中提到了乾隆皇帝的高产,称乾隆皇帝“在其即位的嘉庆14年6月,推出《御制诗初集》,44卷”,这里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乾隆皇帝即位当然是在乾隆初元年(1736),而不可能是嘉庆14年(1809),这一年的乾隆早已作古了。另外,李先生举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为例,认为说明诗人和写诗的人的巨大区别,所论颇为犀利,但是李先生将“王之涣”误作“王之焕”(文中有3处),我想这也许是先生的一个笔误吧。这本来是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不值得特别指出,但是李先生接下来举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为例,却犯了又一个不易令人察觉的错误,因此需要特别指出。人们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一诗,并不是王之涣的作品,这一点虽然不为普通读者所详知,但已经成为唐诗学界的共识。

  作为的唐诗中的一篇名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这首《登鹳雀楼》的著作权竟然还存在问题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存唐人自己的唐诗选本共存十馀种,其中盛唐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国秀集》卷下选了此诗,而作者是“处士朱斌”,题目是《登楼》,其中“一层楼”作“一重楼”,仅有一字之异。在同书卷下芮挺章也收录了王之涣的三首诗,却不及此诗。可见与王之涣同时的芮挺章认为这首诗应为朱斌所作。另外唐人所著《翰林盛事》中记载,武则天曾吟咏此诗,并询问“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是何人所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有人认为朱斌和朱佐日是一个人,朱斌字佐日。但是若朱佐日在则天朝已经当了“御史”的话,那么到了天宝时的芮挺章怎么又称他为“处士”了呢?这其中还有些问题需要学者们去进一步详考。不管这二人是否为同一人,反正唐人提到这首诗时都没有说乃是王之涣所作,这一点是十分肯定的。那么《登鹳雀楼》后来怎么又莫名其妙地被嫁名到了王之涣的名下了呢?这是宋人犯的错误。李昉、徐铉等人编《文苑英华》中将此诗作者署为王之涣,后人不察,遂酿成了一桩以讹传讹的错案。现今山东大学张忠纲先生编纂的《全唐诗大辞典》为了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已经将《登鹳雀楼》的作者改成朱斌。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市,这又让人想起了那首著名的唐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真可谓家喻户晓了,当代还有安徽贵池和山西汾阳两家酒厂,为了做广告,争相证明这首唐诗名篇中的“杏花村”就在自己的家乡,打了不少的笔墨官司。然而现有专家学者指出,这首《清明》并非出自杜牧的手笔,这真让人大吃一惊。这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是他死后由他外甥裴延翰编辑的,照说要是自己的舅舅要是写了《清明》这样的好诗的话,那么外甥是没有理由不选进文集的,但是裴延翰编的《樊川文集》中偏偏没有这首诗。后人广泛收集杜牧作品的《樊川外集》、《别集》也不见此诗的影子,即使是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杜牧作品中也根本没有这一首。那为什么后来《清明》被后人当成杜牧的作品了呢?是因为宋人搞错了,南宋谢枋得编选了一本《千家诗》,其中就收录了这首《清明》,并将作者署为杜牧。这一错误,由于《千家诗》的广泛流传,就这样以讹传讹,造成了流传千载的一桩冤案。那么《清明》的作者到底是谁呢?是杜牧的好朋友许浑。在唐代诗人中许浑没有杜牧那么出名,但他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现在还常常引用。许浑在《清明》诗中提到的“杏花村”既不在安徽贵池,也不在山西汾阳,而是在山西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市西,看来以后为了地方酒争声价的事情可以休矣。

  唐诗中“以讹传讹”的事真是不少,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很多。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这些错误的产生多是由于宋人的错误造成的。现在有学者在研究流传最为广泛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过程中,就发现其中竟然还有宋诗。张旭的《桃花溪》云:“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它在所有的唐代、五代乃至北宋的文献中间都不见踪影,在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蔡襄的诗集中却有此诗,题作《度南涧》。那么是谁将蔡襄的诗歌张冠李戴到张旭的身上呢?是南宋的洪迈,他在编选《万首唐人绝句》的时候,因为贪多务得,加之在记忆中该诗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写的,所以将一首彻头彻尾的宋诗编入了唐人名下。后来清代的蘅塘退士孙洙又据之选入《唐诗三百首》,致使张旭因此获得了千载美名,而真正的作者蔡襄却淹没无闻了,假若蔡襄地下有知的话,对这样的结果恐怕也只能报以苦笑吧。这真是耸人听闻的荒唐事!一部流传了300多年的著名唐诗选本中,竟然还夹杂着宋诗,许多著名的唐诗竟然作者都搞错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唐诗名篇,还在沿袭着前人的这些错误,真不知道,唐诗中的这些以讹传讹的事情还要流传到何时才能罢休。这些事情也反过来提醒我们,在学习中应该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只有多多质疑才能获得真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