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例及反思

日期:2022-06-25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例及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本文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儿童诗。诗歌用简洁的文字、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读来生动而富有情趣。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仿写练笔。同时,可结合诗歌内容向课外扩展、向生活扩展,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片断指导案例1:

  第四节“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生:我对这一小节感兴趣,这一小节运用了比喻的写法,把蝌蚪比作黑色的“逗点”。

  师:很好,你能从写法上有所收获,再读一读,看这一小节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还有反问。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评议)

  师: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

  生:它们会说“快来呀!春天已经来到了。”我的心情非常快乐。

  师:该怎样读好这一小节呢?自由练读,再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

  结合评议指导朗读,想象情境,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

  再指名读第五节,学习这两小节的表达方法,练习仿写。

  生1:小鱼在水中吐泡泡,不就像圆圆的“句号”?大自然在水中写着:夏天已经来到。

  生2:小雪花在空中飘洒,不就像点点“顿号”?大自然在空中写着:冬天已经来到。

  片段指导案例2:

  第八节:“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生:我对这一小节感兴趣。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

  指导理解“嵌在”“山巅”“汪洋”等词语的意思。

  生:“嵌在”指把一个物体镶入另一个物体中。“山巅”就是山顶。“汪洋”指大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查了字典。

  师:在预习中勾画批注、自学生字、理解词语、查找资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都能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生:我预习时还查找了有关“三叶虫”的资料。(生读文字资料)

  师:你知道这种原始生物为什么叫“三叶虫”吗?

  生:长的像三片叶子吧。

  师结合课前查阅到有关资料边介绍边板画三叶虫的简笔画。

  师:三叶虫体型扁宽,背面正中突起,两侧较扁平。背上有两条纵沟,把身体分为三叶,最长的75厘米,最小的不到1厘米。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古生物,两亿年前已经绝灭。可是现在却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这在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喜马拉雅山曾经是广阔的大海,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想象一下吧,地球曾经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啊!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生:山崩地裂。

  生:地动山摇。

  生:惊天动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象那令人震撼的情景。 (齐读)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圈圈”“三叶虫”“漂砾”等内容,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现象,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使朗读感悟的指导更加具体有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