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27

这是《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许多不同内容的古诗,如《宿建德江》、《夜雨寄北》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诗人的愁绪,与诗人产生心灵的碰撞。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古人寄托愁绪的诗句。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出示课件:枫桥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首诗,就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感受。

  (出示诗题)

  师:请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关于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自由提问。

  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谁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生: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咱们再读诗题!

  生:枫桥夜泊!

  二、读懂诗句,感悟诗情

  (一)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出示古诗)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我们先来听听这首诗应该怎样读?(师范读)

  师: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看看我们的合作是不是最棒的!(师生合作)

  师:很好!诗的味道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女生读前四字,男生读后三字。(男女生合作读)

  师:读诗就应该这样读,不仅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更要读出感觉,读出诗人的情绪来。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表达你读这首诗的感觉,你脑海中首先蹦出的是哪个词?

  生:孤独、寂寞、凄凉、伤感、忧愁。(师相机板书)

  师: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读诗就应该读出自己的感觉,而且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觉。在《枫桥夜泊》中,有的同学读出了忧愁,有的同学读出了寂寞,有的同学读出了凄凉。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出示课件)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有忧愁的感觉吗?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孤独吗?

  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寂寞吗?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凄凉吗?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孤独、寂寞、凄凉呢?请静静地读这首诗,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达了这种感觉和情绪?

  (生自读古诗)

  (二)感受诗人愁绪

  师:刚才在读诗的时候,我们捕捉忧愁、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愁”,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愁眠”。那么,张继把自己满腹的忧愁、无尽的伤感都寄托在哪些事物上?我们来交流交流,请一个一个地说。

  指名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板书:月落

  师:月落,怎么能向我们传达诗人的忧愁呢?想想,月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因为愁眠,诗人看到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后,天地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看月升月落,说明了诗人一夜未眠,愁,的确愁呀!)

  板书:乌啼

  师:在你印象中,乌啼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

  师:是呀,乌啼是凄厉的,它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乌啼过后,秋夜变得更加得冷清、寂寞了。  除了这些看到的,听到的,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受到了什么?到诗中找找?

  板书:霜满天

  师:我们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有没有看到过霜满天的情景?李白曾经写过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地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霜,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自由说)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秋晚,诗人乘一叶小舟,夜泊枫桥的江上,秋风瑟瑟,霜气逼人,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但我想,身体冷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

  生:心冷。

  师:心冷,为什么他的心是冷的??

  指名说(孤独、寂寞、漂泊在外,人在旅途;远在他乡,思念亲人;考试落榜,心灰意冷)

  师相机补充诗人的创作背景。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冷字,于是,霜满地在诗人的眼里成了“霜满天”。

  板书:江枫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枫树?什么地方的枫树?秋风萧瑟,寒气袭人,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只留下几片红叶和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么凄凉,多么孤寂呀!这哪里是凄凉、孤独的江枫,这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

  板书:渔火

  师:找一个词语来形容你想象中的渔火。

  指名说(忽明忽暗、星星点点、隐隐约约等)

  (三)理解“对”字

  1、根据学生交流形成板书: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对 愁眠

  江枫

  渔火

  师:月落是景,乌啼是景……这一切都是景,这一切景都围绕着什么来写?

  生: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个普普通通的“对”字,为什么诗人那么偏爱它,惟独要用它,我们来看看“对”字在字典里的解释:

  2、感悟“对”的巧妙

  1)出示课件:对的义项——

  A、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B、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C、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D、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2)交流,选择

  师:为什么选第二个?

  指名说(张继睡不着觉,所以才看到这些景物的,他是面对着这些景物的。)

  师:为什么选第四个?

  指名说(这些景物是配合着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忧愁,好象江枫也跟着他一起——无眠,似乎渔火也跟着他一起——孤独。

  师: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呀,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诗人把自己的所有的忧愁都寄托在这些景物上,这些景物跟诗人一起忧愁,一个普普通通的“对”字,其实对出了诗人心中无限的——

  学生说:孤独、寂寞、凄凉、忧愁。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点击音乐《禅院钟声》)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凉的夜空。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江南秋夜,令漂泊在外的游子断肠,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心中轻轻地念道——(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师声音越来越低,学生也越来越低,连续朗诵三次。

  板书:钟声

  (四)课外拓展,再悟愁思

  师:这样的夜晚,诗人泊船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上,听着那一声又一声的钟声,这钟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的,尤其是写乡愁的,更是比比皆是。

  (出示课件)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滞雨》——李商隐(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因为愁眠,李商隐这样写道——生齐读《夜雨寄北》;

  因为愁眠,他还曾经写过——生齐读《滞雨》;

  因为愁眠,王维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对 愁眠

  江枫

  渔火

  教学反思:

  在课始,我通过“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首诗,就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阅读兴趣,紧接着又以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古诗,让学生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迫切愿望。

  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此时的愁是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乡、故乡的亲人而愁。然后介绍诗人张继,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层次分明。

  但是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若此处教学,能够把串讲诗意改成:如果这个愁是有颜色的,你认为应该是什么颜色,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如果这个愁是有声音的,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声音,你又是从哪感受到的?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将会更透彻,对愁的体会也会更深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