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新闻

育儿观念变化是养育成本高涨的重要推手

日期:2010-05-10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家庭收入的50%都用在孩子身上,不敢轻易跳槽,不敢生病,不敢有任何高消费,孩子就是唯一。”对于高昂的育儿成本,不少父母叫苦连天,有人形容:“生了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还有人戏谑“房奴+孩奴=一生为奴……”

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育率降低,“育儿成本高涨”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现象。不过,在部分发达国家,政府的生育补贴和高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家庭的育儿压力。据了解,在美国,一个中等家庭每年用于抚育孩子的钱,大约占家庭税前年收入的20%左右,而在中国普通工薪家庭,这个比例可能达到35%,甚至50%以上。与此同时,近些年来,中国商品房房价一路飙升,普通家庭经济支出骤增,生儿育女便愈觉重负。网易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八成的中国年轻家长,感到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

刨除物价上涨因素,中国家庭育儿成本的直线上升,还与特殊国情下中国父母的育儿观念有关。分析受访家长的育儿支出结构,可以看到,在50万元这个区间,孩子的生活费约占3/5,教育费约占2/5;超过50万元这一区间的,所增成本大部分是投入到了教育上,此外,还有为孩子结婚买房的支出。

“如今家里就一个孩子,三代一个宝,总想尽力把最好的给他(她)”,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奶粉、尿不湿到衣服、玩具,家长大都要选择“档次还说得过去的”,而这又直接刺激了相关婴幼儿消费品价格的上扬。有关资料显示,多数城市家庭孩子,在出生头3年,年均花销达到1.5万元。

而在教育消费上,家长更是舍得投入。在一些社会早教机构,记者看到,尽管一年的学费动辄上万元,课堂上仍人满为患。抱定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再“天价”的幼儿园也有家长给孩子报名。而等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父母们又开始不惜重金为孩子跨学区择校、报各种辅导班。

“没办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将来不是重点大学毕业,找个像样工作都困难。与其日后让孩子啃老,不如趁现在年轻能打拼,咬咬牙,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孙先生的话,代表了一批家长的心声。

孙先生的儿子,6月即将小学毕业,因学区内没有重点中学,孙先生正发动各种关系想办法,“实在不行,就只好贷款在重点中学所属学区内买房”,当然,买房的花销比择校费还要高出几十倍,为此,孙先生愁得满嘴起泡。

“不让择校了,辅导班恐怕就更火了”,在机关工作的胡女士说,“毕竟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均衡,对于那些上不了重点校的孩子而言,校内师资不行,只能校外找补。”胡女士的女儿小学四年级,参加了5个课外班:英语、奥数、演讲、舞蹈、钢琴。每天下午3点,胡女士就要请假接孩子,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个辅导班之间。“如果现在不学习十八般武艺,将来就会被有十八般武艺的人挤垮!”胡女士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导孩子。

“现今想找到一个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比寻找恐龙还难。”李先生和妻子都在医院工作,经常值夜班,时间很紧张,目前只能接送孩子上一个周末的英语班,但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学特长,他们心里也很着急:“不报班,孩子不一定落后,但一定不会成为最优秀的。做家长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而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就需要在各方面进行学习和补充。”

“生育数量变化,带动了育儿观念的变化。贫困时代,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家长是粗放式养育。而现今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都是精细化养育,吃要好的,用要好的,上学更要好的。在育儿成本高涨的背后,育儿观念是一只重要推手。”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导车文博说。

对孩子过度付出容易造就出温室花朵

社会节奏加快,人际竞争加剧,育儿成本高昂,这种情况下,“生,还是不生”成了一个问题。过去有句老话叫“只愁生,不愁长”,如今是“既愁生,又愁长”。

“要孩子,不仅直接经济支出数额庞大,隐性的精力与体力付出,更是难以估量。100万元养大个孩子,到老那天,谁借谁的光,尚不一定,不如买房,省心省力,保值增值,退休后还能靠房租补贴养老金。”在一家韩资企业做翻译的小樊,已经和丈夫定下协议:“不要孩子买房子,自由自在当丁克”。

今年35岁的于先生,因自感“经济条件差强”,也和妻子选择了“主动不育”:“虽说‘穷有穷养,富有富养’,可花50万元、100万元培养起来的孩子,和花10万元、20万元培养起来的孩子,能一样吗?”

上世纪80年代,“丁克”在中国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稀有品种”,而现在,国内丁克族总数已突破60万。虽然“丁克”的理由五花八门,但“养孩子各方面投入太大”无疑是一个主因。

“中国处在转型期,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加之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出现毒奶粉、童装甲醛超标等事件,使得百姓对国内产品缺乏信任,纷纷购买洋品牌,从而增加了育儿成本。同时,因优质公共教育供给不足,社会机会不均,教育产业化一度带来高收费,令教育支出成为压在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华中师大社会心理学专业的王教授表示,政府要一方面着力规范相关婴幼儿消费品产业,一方面加速推进公办教育的均衡发展。

专家表示,在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的同时,家长也要科学调整育儿观,摆脱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的传统。”吉林教育学院副教授张连和说,“但孩子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与个性喜好,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反而可能导致‘练不成好钢,倒成废铁’的现象。不因材施教,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只能是大投入小产出。”

“中国父母的很多负担,其实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华中师大的王教授表示,在西方,父母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尊重,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而中国父母将孩子日后能否出人头地,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目标,并将对孩子的巨大投入,看成是爱的主要表达方式,穷一生之力为孩子保驾护航,甚至把孩子的婚姻、住房、孩子的孩子都包揽在身上。他说:“中国的父母要想不沦为‘孩奴’,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孩子加倍爱护、过度付出,既加重了自身负担,又容易造就出温室里的花朵、被宠坏了的一代。”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