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日期:2021-05-09

这是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2。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五语文下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2》。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2篇

教材分析: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重点难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第一课时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2)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

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课前预热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一、导入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 (词牌名 上下片 押韵 长短句)二、初读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2、谁来读一读。(1-2人)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1)学生自由读。(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相媚好:你认为呢?吴音:吴的地方话!醉:知道意思吗? 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无赖: 调皮的样子。卧剥:谁知道?(躺、趴)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三、品读。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老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贫,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3、你是怎么理解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4、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无赖:a 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 游手好闲) b 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卧 (点击图)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C 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1) 听老师读一读?(2) 你觉得老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3) 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四)感悟景美1、生回答: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2、你从哪儿读懂的?3、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4、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 草茂盛 生机勃勃)5、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6、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7、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五)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2、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3、交流:(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4、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5、指导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四、感情朗读全文。1、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2、老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3、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老师读下阕。4、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设计(1)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受了打击,而如今还要面对晚年的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的生活时,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向往之情油然而生)(2)羡慕有多深,忧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聆听中走进他的忧愁,读懂他的向往。5、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累1、像这样清新的诗,辛弃疾还写过不少。辛弃疾一生写过600多首词。你读过他的哪些词?2、学生推荐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3篇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副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生活;那一幕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以前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正式上课之前也进行了预习,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本课的3首古诗词主要描写古代儿童的有趣生活,探究千年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对于学习新的古诗词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另外,在理解诗意方面,要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篙”、“棹”、“怪生”、“相媚好”、“亡赖”在古诗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想象古诗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

难点 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展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你们现在正经历着这样的人生季节。现在的你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你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奇趣的,那么,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小朋友,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吗?

现在,让我们通过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儿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及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学习“牧”、“蓑”的写法。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自由朗读《牧童》,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结合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精解诗句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指名读,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什么景象?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诗中的那些地方感受到的?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绿草,牧童在悠闲地放着牛,晚风中传来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我们可以感受到牧童是那么地怡然自得,自由自在。一个“铺”字,将草的茂盛及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示出了一种情趣,就像微风和笛声在相互逗弄;“六七里”、“三四声”并不是指确切的数字,是虚指,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及乡村傍晚的寂静。)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请同学们继续读诗的后两句,从后两句你又能读出什么不一样的景象呢?你能感受到什么?

(小牧童放牧归来后,吃饱了饭,月亮已经出来了,他也不脱蓑衣,就在月光下休息了。以天为帐以地为床,我们可以感受到牧童的心情是那么地舒畅,无牵无挂,非常惬意。)

1.通过读诗,你脑海中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形象)

2.诗人想借助这样形象的小牧童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而在牧童的生活中,广阔的草地令人向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沉醉,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世界的追求,对远离喧嚣、安逸自得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四、刚刚我们学习的《牧童》描写了一个小孩子的童年生活,而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诗中有两个小孩子,在他们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呢?

1.(1)请大家自由朗读《舟过安仁》,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2)讲解题目“舟过安仁”,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乘船经过安仁县是看到的一幅场景。

(3)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及节奏,并边读边想象画面。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学习“篙”、“棹”、“遮”的写法。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

3.(1)指名读诗,解释“篙”和“桨”,用自己的话说“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意思,齐读诗句。

(2)指名读诗,解释“怪生”,用自己的话说“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齐读诗句。

4.(1)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的两个小童是什么形象的呢?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与同桌进行交流。

(2)指名回答,有感情读诗。

5.师小结: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作者在乘舟路过安仁的时候,看到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起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啊。可是用撑开的伞能借风使船吗?当然是不能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两个顽皮、淘气、童真、稚气的小朋友。作者看到并记录下了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表现出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6.可以看出两个作者都非常喜爱儿童,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齐读古诗。

五、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牧童》、《舟过安仁》。

六、板书设计

5 古诗三首

《牧童》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快乐美好的童年

《舟过安仁》小童: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复习齐背《牧童》、《舟过安仁》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脱蓑衣、卧草而眠的牧童和张伞使风的小渔童,那我们今天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近他们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村居》

3.介绍作者

一、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板书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之前两首诗的不同。

(2)讲解题目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二、 初读全词,习字解词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注意节奏,理解大意。

2.全班齐读全词

(1)出示字词(清平乐 茅檐 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锄豆 亡赖 剥莲蓬)

(2)指名读 认识多音字“乐”“亡”“剥”,组词

解释“相媚好”“翁媪”“亡赖”

讲解“檐”、“媪”等字的结构写法

(3) 全班齐读字词

3.(1)读词的前半部分,注意读音,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那些字词能使你感受到快乐的心情、愉悦的精神?

(2)指名回答,并带感情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我看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小溪边,听到茅草屋中有人用柔媚的吴地方言带着醉意在相互取笑,是谁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的夫妻。可以感受到老人生活的安详温馨。“醉”字体现快乐的心情,“相媚好”体现老人精神的愉悦)

(3)齐读词句

4.老人在喝酒逗乐,那么,他们的孩子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指名回答

(最大的孩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子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正在编织鸡笼子,最小的孩子呢?他是最调皮的,正趴在溪头,悠闲地剥着莲蓬呢!)

(2)你能体会到这3个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轻松、愉悦、开心、有活力、活泼)

指名回答,并带感情读

(3)齐读词句

5.学到这里,谁能体会到作者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轻松、安乐、愉快)

(词人所描绘的乡村是平和的、安逸的、温馨的)

6.带感情自由读全词,并进行同桌之间交流,用自己的话把全词的景象描述出来

乡村虽然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天真勤劳,生活美满温馨令人陶醉。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全词。

三、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四、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环境:宁静优美

老夫妇:亲密恩爱 生活:温馨幸福

儿子们:勤劳可爱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