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日期:2021-05-09

这是断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断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断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第1篇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断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第2篇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断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第3篇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教材分析

《断章》是一首现代诗,具有浪漫的色彩,又具有意蕴深长的哲思。诗人卞之琳是“新月派”后期的诗人,继承了“新月派”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形式格律化,在诗歌创作中也践行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断章》创作的时代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诗歌的影响,但是卞之琳的这首诗的意象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被频繁使用的。这首诗是现代诗,学生对于现代诗的理解不够充足,所以需要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朗读为诗歌断句体会诗歌每句的停顿,感受“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替换诗中的“桥”、“楼”、“明月”、“窗子”等意象,了解诗歌的古典意蕴。

二、学情分析

《断章》是九年级下册的课文。学生之前已经读过一些现代诗,对“意象”、“断句”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断句和文本比较,能说出《断章》的停顿方式及作用。

2、通过诗中意象“窗”、“楼”等的替换,分析诗中意象的古典联想。

3、通过改写诗歌成小故事,使同学们体会到诗歌的浪漫朦胧的风格。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断句和文本比较,能说出《断章》的停顿方式及作用。

2、通过诗中意象“窗”、“楼”等的替换,分析诗中意象的古典联想。

预习作业:

卞之琳是新月派后期的诗人,请大家提前了解一下新月派诗人的诗歌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诗歌《断章》,这是诗人卞之琳最出名的一首诗。相信大家之前都有听过。可是有一句话叫做“你最亲密的人也许就是你最陌生的人”。我们对一个文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感性上的感受,并不能完全地了解它的出色之处在哪里。这节课上,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像第一次读到这首诗一样重新学习这首诗。都说优秀的诗歌都是心灵的歌唱,要真正地了解诗歌就必须要用嘴说出来,用耳朵去聆听并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全方位地了解一首诗它所发出的心声。

修改:在同学们自己读之前,先给他们听一下《断章》的朗读音频,可以让大家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那么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在下面朗读这首诗,并且按照自己觉得最顺畅的方式为它断句。

(学生朗读诗歌,并断句)

(展示PPT)

边建松在他的《现代诗歌的停顿、押韵和分行》中提到的“以顿代步”的诗歌停顿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

“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

“以顿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如《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戈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通过朗读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老师:看到大家都停笔了,那就请大家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断句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老师:请一个同学按照这种断句来读一下。

(同学朗读诗歌)

老师:大家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现在还说不出来,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卞之琳的另一首诗:《距离的组织》,从听觉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特点。请一个同学读一下。

《距离的组织》卞之琳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设计意图:提供可以参照的文本,让同学们从卞之琳的另一作品中体会卞之琳诗歌停顿上的妙用。

(同学朗读《距离的组织》)

老师:老师发现你读的时候很自然地把每句话分成了三段,每句都顿了两顿。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同学:我觉得这样比较顺畅。

老师:你是不是发现这首诗里的“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托。”和“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这三句的正好有三个明显停顿?

学生:对。

学生:一句都可以分成三段。

老师:你觉得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有一种节奏感。

老师: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对不对?卞之琳的诗读上去非常的朗朗上口。

老师: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诗人非常自觉地安排诗歌的节奏,使这首诗朗朗上口。

(板书:音乐美)

老师: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一下《断章》的停顿方式,为它断句。诗人卞之琳在谈到诗的节奏时说过:“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你觉得这首诗属于用哪一种停顿比较好呢?

同学们:第三种。

老师:《断章》主要使用的是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容,以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征。

(三)

老师:刚刚我们从听觉的角度一起读了这首诗。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视觉上再分析一下这首诗。请大家来找一下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学生们:桥、楼、明月、窗子、梦。

老师:大家觉得这些意象可以替代吗?“桥”可以替换成“路”吗?“楼”可以替换成“阳台”吗?“明月”可以替换成“阳光”吗?“窗子”可以替换成“门”吗?请同学从这些词的本义和在诗中的意思,分析一下。

设计意图:用替换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这几个意象的巧妙之处,为后面分析它们背后的古典联想做铺垫。

同学:路通常很长。人一般会很快地经过路,只是短暂地停留。而人一般在桥上会停留较长的时间,并且更有诗意一点。

老师:站在桥上你会不会观赏下面的流水?

学生:会的。因为桥的视角比起路稍微高一些,我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环境。

老师:那“楼”能不能换成“阳台”

比起“楼”,“阳台”给我的感觉更加现代化,有种随便的感觉,进出阳台很容易。

老师:你觉得“楼”和“阳台“在空间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问,让学生从“空间感”的角度比较“楼”和“阳台”的不同。

学生:“楼”是相对封闭的,而“阳台”比较开放。

老师:“阳光”很灿烂,让人心情愉悦。那“明月”为什么不能换成“阳光”呢?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向。

学生:相比阳光装饰了窗子,明月装饰了窗子给我一种更浪漫的感觉,更有美感。

老师:月光比起阳光也更柔和,并且夜晚更容易让人生发出更浪漫的想象。

学生:另外“明月”和“梦”都是发生在晚上的,换成“阳光”,就有点突兀。

老师:刚刚同学们分析了诗中的“桥”、“楼”、“明月”等意象,大家都觉得这些词更加合适,不能替换。但我们现在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些意象组合成了这首诗,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性呢?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吧,老师自己读到这些意象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歌。老师把这些古典诗歌整理了出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并请体会一下在古典诗词中这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和情感?

设计意图: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给学生,可以直接分析,一是节省课堂时间,二是这个点有点难度,学生可能分析不出来。

读完这些诗歌,大家很容易就发现《断章》中的这些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客”。我们背过许多的古典诗词,因此经常会在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联想到它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比如我们看到楼,很容易就想到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想到“桥”就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了。这种对古典意象的敏感实际上与中国繁荣灿烂的古典诗词有关系,我们从小背诵古诗词,这些意象与它的古典联想已经牢牢在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而卞之琳则很好地利用了中国人的这种对古典意象的丰富联想,使用了“桥”、“楼”、“明月”、“窗”让读者有了独特的古典想象。

老师:请大家把《断章》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包含诗中的所有意象。

学生:“一对少年少女相互爱慕,但是因为两个家族的不和,所以不能在一起。在少女将要嫁给他人的前一晚,少年来到少女门前的桥上,伫立着看少女的屋子,暗自悲伤。他不知道这个时候,少女也在窗口偷偷地看着他,看到少年悲伤的样子,少女也留下了眼泪。少年站到了夜幕降临才走。夜晚,月光照在少女的窗子上,银白的光辉洒了一地,少女带着泪痕进入梦乡,那个少年在梦中向她微笑。”

学生:“唐朝一位文人被贬,在向被贬地赶路的途中,他经过了一座小镇的桥,他不禁望着脚下的奔流不息的流水,感到人生的短促,命运多舛,因此在桥上构思着诗作,眼神专注而严肃。这时,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打开窗户真好看到了这位诗人,被他的专注的神情所吸引,呆呆地看了他一会儿,又偷偷地关上了窗。夜晚,月色透过窗,泻下一地的清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位小姐竟然梦到那位诗人迎娶了她,两人成为了琴瑟和鸣的夫妻。”

学生:“元宵节上,少女都纷纷出门,看灯会,放花灯,她们都精心装扮,希望可以借这个机会吸引到少年们。两个少女看着桥下随波逐流的花灯,,不仅有些伤感,注目着花灯越飘越远。附近的楼上有一个小女孩,她通过窗子羡慕地看着这两个少女,希望自己能尽快长大,也能把自己装扮地十分美丽,和自己的心上人在元宵节这天相会。夜晚,屋子一片漆黑,只有月光照亮了窗子,小女孩做着一个美梦,在梦中她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和心上人共赏花灯。”

老师:刚刚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自己扩写的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故事要么是青年男女之间相互思慕的故事,要么是少女怀春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浪漫。由大家的扩写可以知道,《断章》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它的基调是浪漫的。而大量的古典意象使得《断章》是含蓄的,其中的“桥”、“明月”则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六、布置作业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思的诗,是作者一时闪现的灵感。请大家从视角的角度分析“你”到底是谁,结合诗歌的主题谈一谈。

修改:作业要检测学生的上课效果。

要求:请分析《雨同我》的停顿的种类(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以及分析诗歌意象,需要找一个替换的字,两两比较。

《雨同我》卞之琳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