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白鹿原深度解析

日期:2021-05-09

这是白鹿原深度解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陈忠实和他的小说《白鹿原》;体会文学作品,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探讨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以点带面,进一步理解《白鹿原》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辩证地看待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重难点:

  关于心理描写方法的总结和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九八八年四月,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一个无法收到电视信号的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一位四十六岁的陕西汉子,开始动笔写他构思准备了两年之久的一篇长篇小说。四年之后,小说完成。一九九三年六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一九九九年,入选由亚洲周刊编辑部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这篇长篇小说,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白鹿原》。

  二、作家作品介绍:

  这位中年汉子就是陈忠实,曾经的小学老师、公社副主任,后来的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一位在农村整整呆了二十年的陕西作家,与路遥、贾平凹共同成为了陕西作家的代表。而那部被他准备用来放在棺材里面枕头的大书,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获得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第四届)。

  扩展:以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和历届茅盾文学奖优秀作品。

  《白鹿原》内容简介

  两个半家庭,一个超然世外的高人,一群插足其间而又抽身而去的外人,构成了白鹿原上几十年的生死悲欢。这里,没有纯粹的阶级,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有的,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有人性的优点,也有着人性的弱点。

  扩展:家族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白鹿精灵,白灵和田小蛾的死)

  三、文本探究:

  A情节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的看法。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理一下,在这个节选的部分,主要情节是什么?谁能概述一下文章的情节发展变化?

  (翻修祠堂,建造学堂;产生想法--提出想法--得到响应--顺利完成)

  在介绍白鹿家族来历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文中还有什么地方采用了这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什么?

  (插叙;下文鹿家祖宗的遗训,为鹿子霖积极参与修建祠堂学堂埋下伏笔)

  B环境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静静的顿河中的自然环境,祝福中的社会环境)下面两段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1、学堂就设在祠堂里。那座祠堂年久失修,虽是祭杞祖宗的神圣的地方,却毕竟又是公众的官物没有谁操心,五间大厅和六间厦屋的瓦沟里落叶积垢,绿苔绣织,瓦松草长得足有二尺高;椽眼里成为麻雀产卵孵雏的理想窝巢;墙壁的呢皮剥落掉渣儿;铺地的方砖底下被老鼠掏空,砖块下陷。

  (环境描写--苍老、破败的祠堂,火爆的揭幕仪式场景。写祠堂年久失修,为重修祠堂提供理由)

  2、祠堂外的场院里临时搭起席棚,盘了锅台支了案板。除了给工匠管饭,凡是轮流派来做小工打下手的人,也一律在官灶上吃饭。厨师是本村里最干净最利落的几个女人。男人们一边围在地摊上吃饭一边和锅台边的女人调笑打浑,欢悦喜庆的气氛把白鹿两姓的人融合到一起了。

  (白鹿两姓人家为修复祠堂而喜融融的心情,众人对重修祠堂和建造学堂的支持)

  总的来看,白鹿村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一个和睦,仁义,而又相对封闭的世界。)

  四、人物形象分析:

  在修建学堂的过程中,作者给我们着力刻画了那些人物?他们俩在修建学堂的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白嘉轩、鹿子霖;白嘉轩发起,鹿子霖积极参与)

  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实现,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按对象分,分为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的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对他人的描写来体现所要描写的对象;注意细节描写,细微之处,往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几段文字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1、白赵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今个算是尾巴巴一回。"嘉轩仍然不改口:"当断就断。算了,就从今个断起。"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你的心真硬!"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刻画了白嘉轩对孩子要求的严格)

  2、兆鹏兆海的脸冻皴了,手脚冻得淌黄水。做娘的抱怨孩子太小上学太早,鹿子霖毫不动摇地鼓着劲说:"我等着到老太爷的坟地放铳子哩!"

  (细节,动作,语言描写;鹿子霖对孩子要求的严格)

  3、朱先生见了妻弟白嘉轩和鹿子霖,竟然打拱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贤弟请受愚兄一拜。"两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忙拉朱先生站起,几乎同声问:"先生这是怎么了?"……白嘉轩也被姐夫感染得热泪涌流,鹿于霖也大声谦和地说:"朱先生看事深远。俺俩当初只是觉得本村娃娃上学方便……"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朱先生见识之深远,忧国忧民的思想)

  扩展训练,找同学起来回答:

  4、(白秉德要白嘉轩在他死后马上娶亲,白嘉轩却要等守孝三年满了之后再说)嘉轩的一只手腕突然被父亲捉住,那指甲一阵紧似一阵直往肉里抠,垂死的眼睛放出一股凶光,嘴里的白沫不断涌出,在炕上翻滚扭动,那只手却不放松。母亲急了:"快给你爸一句话!"鹿三也急了:"你就应下嘛!"嘉轩"哇"地一声哭了:"爸……我听你的吩咐……你放心……"

  (语言,动作,神态;白秉德要孙子心切,白嘉轩深受孝道)

  5、(辛亥革命后,鹿子霖被任命为白鹿镇乡约)鹿子霖脱下长袍马褂,穿上新制服到大镜前一照,自己先吓了一跳,几乎认不出自己了。停了片刻,他还是相信那个穿一身青色洋布制服的鹿子霖,仍是那个穿长袍马褂的鹿子霖:长条脸,高额头,深陷的眼睛,长长的眼睫毛,统直的鼻子,俊俏的嘴角,这个鹿子霖比那个鹿子霖更显得精神了。

  (肖像,神态;鹿子霖渴望出人头地)

  6、(鹿三在白嘉轩起头的"鸡毛传帖"事件中,帮助白嘉轩出头之后)鹿三回到白鹿村,白嘉轩在街门口迎接他,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三哥!你是人!"

  (动作,语言;白嘉轩的仁义,鹿三的仗义)

  比较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的异同,分析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

  鹿子霖:

  (相同点:农民的质朴。不同:白嘉轩正直,仁义,而又守旧。鹿子霖善于变通,热衷追逐名利)

  五、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问题:

  小说节选的部分,是清朝末年。后来各种变乱不断发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觉得白嘉轩和鹿子霖他们两人的命运将会怎样?

  我们现在应该从他们两个人身上学习什么?

  明确:

  白嘉轩身上拥有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也为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所束缚;鹿子霖不顾一切,追逐名利,没有准则,最终失败。两个人的悲剧,更多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取舍。内圣外王,是每一个人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六、总结:

  《白鹿原》,一部作者可以放在棺材里面当枕头的大书,正如他所引用的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这部小说里面,每一个人,都跟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的盼望和追求。

  阅读一本小说,和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随之所带来的我们的喜怒哀乐,并找到我们的方向,这大概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终极目的了。

白鹿原深度解析第2篇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小说《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白鹿原上聚族而居的白、鹿两姓家族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当地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示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农民的世俗生活画卷。其中蕴涵了关中地区很多的民俗风情,具有一种很浓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体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关中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最道是命运弄人的,莫过于白灵和鹿兆海的抛掷铜元的那个游戏,从此让相爱的一对年轻人走向末路,他们已开始都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根据抛掷铜元的结果,一个姓“共”,一个姓“国”,两人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投入另一个政党,结果兆海入了“国”,白领却来到了“共”,国共合作破灭后,两人的关系也走上绝路。白灵痛斥国民军队残害异党,然而共军也在铲除奸细的过程中宁杀一百不放一个,白灵也就是在这场清查活动中无辜葬送性命。兆海本应去抗击日寇,结果却在绞杀共军的活动中身亡。两个热血的年轻人没有将热血抛向心向往之的神圣战场,而是死在当权者自私丑恶的野心下。

《白鹿原》中体现关中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特别多,涉及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等层面。篇幅所限,本文只对������白鹿原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进行整理,并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和解读。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中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物质民俗文化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实体性文化传承。物质民俗文化作为可感知的、具体实在的文化事物,是整个民俗文化大系统的基础。地理的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主体。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东郊灞河、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它雄踞关中腹部,而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土地肥沃,农产富饶,人口众多,号称“八百里秦川”。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这一地区的农耕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关中成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与农耕生产相适应,!男耕女织,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也一直保持下来。 厚厚的黄土地和长期的农耕生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方式,使关中地区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物质民俗文化。这在《白鹿原》中主要是通过关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充分展现的。本文对这部分词汇进行整理,从中选出12个典型词语作具体的解析。如:轧花机、纺线、织布、花馍、锅盔、牛羊肉泡馍、窑洞、窑垴、火炕、牛车、蚂蚱车、褡裢。可以将《白鹿原》中关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关中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四类民俗文化词汇。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便只从居住来谈谈这些民俗吧!关中居住民俗文化词汇的解读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腹地关中形成了古朴的传统居住民俗。关中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定居地之一,这里既保留传统的民居形式瓦房;又出现关中民众利用自然、因地制宜的成果窑洞。这些民居形式是当地百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并经过历代民间匠人的精心改造和千百年的锤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居住民俗文化。关中民众认为建造房屋是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孙昌盛的大事,因此对住宅特别重视。通过������白鹿原 中窑洞、窑垴、锅台、上房、厅房、门房、厦房、三合头、四合院、火炕等词语,我们看到了关中旧时的民居形式,了解了传承数千年的关中居住民俗文化,窑洞、窑垴两个词语,在作品中时常出现。例如: 黑娃借来一个石夯一架木模,在窑洞旁边 的崖坎上挖土打下两摞(每摞500块)土坯 (168169页) 一座六棱砖塔在黑娃和小娥居住过的窑垴上竖立起来。(474页) 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形式,它传承了先民!掘土而穴的习俗。从地下发掘的文物来看,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过着穴居的生活。《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 》也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墨子·节用》也曰: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可见,先民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洞穴居住。关中北部地区的黄土覆盖层较厚,黄土的粘性较大,土质坚硬、瓷实,非常适合建造窑洞。受自然环境、地貌状况的影响,窑洞形式多样。按建筑布局结构划分,窑洞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通过窑洞、窑垴、窑门、崖坎等词语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白鹿原 中黑娃住的窑洞是靠崖窑。这种窑洞大多建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人们往往依据地势,或利用天然的沟坎断崖,或人工将山坡垂直削成崖,在崖壁上横着挖掘出一孔或数孔窑洞。窑洞顶部券成半圆形或尖圆形的拱券,洞内进深一丈左右,洞口旁边筑墙上安装木制门窗。为了使窑洞更加牢固,可在窑垴(指窑门上面的部分)上种些花草保护。这只是最简陋的窑洞设置,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装饰。窑洞作为关中最古朴的民居,表现了古人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智慧。它是关中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关中窑洞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且能防火、防噪音,它是关中民众因地制宜的成果,是一种经济省工的民居形式。但它易受地貌状况的限制,建在土质较差的沟坎崖畔,容易发生坍塌,所以现在关中地区的窑洞很少了,基本被瓦房、楼房所取代。火炕一词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例如: 鹿三先在窑里盘了火炕,垒下连接火炕的锅台 (169页) 关中冬季寒冷而漫长,当地民居无论窑洞还是瓦房都盘有土炕。土炕有着通火取暖的功能,故当地人称火炕或过火炕。炕的起源非常早,隋唐时期民居中盘有火炕的现象就很普遍了,直到现在我国北方地区民居中仍盘有火炕。火炕是关中民居的主要陈设,一般用土坯或砖垒成一个长方体的台面,在台面上再铺些席子、油布等,就可以供人使用了。灶炕相连是关中民居陈设的又一特色,即做饭的锅灶与土炕相连。做饭时,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将土炕烧暖,不仅做熟了饭,而且烧热了炕,还节约了燃料,一举三得。这一设计是关中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发挥才智创造出来的。关中民居是关中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成果。它以实用、平淡、牢固、结实为特点,体现了关中民居平实简朴的风格,也闪现着关中古老民居文化的光辉。

总之《白鹿原》中的物质民俗文化词汇是在关中悠久的历史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铭刻着丰富多彩的关中物质民俗文化印记。分析和解读《白鹿原》中服饰民俗文化词汇、饮食民俗文化词汇、居住民俗文化词汇和交通民俗文化词汇可以欣赏到关中地区独具地域特色且积淀深厚的物质民俗文化,深刻地认识到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满足生活对于物质的需要而进行的艰苦探索。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作品是作者情志表现”,而且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所体现出民俗文化,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关中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多的是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去保护这些地域民俗文化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但愿“我们的手和脸脏的很。我们的心灵干净。

白鹿原深度解析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白鹿原》的结构艺术。

3、理解白嘉轩形象的典型意义。

4、领会《白鹿原》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白鹿原》结构艺术。

2、《白鹿原》语言艺术。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

纵观中外文学史,好的小说首先一定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是《白鹿原》作者在卷首引用的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追求。秘史之“秘”,应当指无形而隐藏很深的东西,那当然莫过于内心,因而秘史首先含有心灵史、灵魂史、精神生活史的意思。《白鹿原》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外部情节的紧张而在内在精神的紧张。这种内在精神的紧张最主要表现在对“民族秘史”的理解层面。

民族历史通常是指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和一般意义的文化史,那么作者所理解的“民族秘史”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家族秘史。家族制度在我国根深蒂固,有如国家的基础,故有“家国一体”之说。重在写家族,也就深入到了宗法社会的细胞。

讲述家庭兴衰的故事,反映一个特定时代中几代人的关系,从他们各自的活动中认识他们所选择的命运,并由此把笔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题材的小说在中外文学名上可谓是俯拾即是。外国的,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加西来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是中现代的,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国当代的,如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作家用独特的笔调,在叙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与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将人物的日常生活与神秘传说融合在一起,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使小说呈现出亦真亦幻的空灵境界。

二、作家与作品

陈忠实,中国西部文坛代表作家之一。1942年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蒋村,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八十余篇,还有报告文学、散文等。其中九部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白鹿原》堪称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历史观: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单线条的阶级对抗史,同时也是一部在对抗中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历史;历史不只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同时也是一部经济史、文化史、自然史、心灵史。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同时也用高超的结构艺术,为我们展现了长篇小说的魅力。

三、作品鉴赏与品评

《白鹿原》以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是新时期不可多得的长篇小说力作。

作品的第一章,让读者感觉到作品中蕴涵着一种力量——就是那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世代繁衍的力量。而这种生命的原动力,则形成了一种“势”。它为全篇奠定了扎扎实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作为旧时代老百姓,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牢牢地钳制了他们的思想。无论是从白秉德老汉不容置疑地说的“再卖一匹骡驹!”的话里,还是从他行将就木时那种急切的期待里,我们都能够很明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正是这一点,作为一个典型个例,使我们明白了那种生命原动力的强大,以及不可抗拒。无论是旧时代,还是当代社会,我们对这种力量实在是太熟悉了——尤其是做媳妇的,有的就因为生女不生男,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作品为什么一开篇就洋洋洒洒连续写白嘉轩一生娶了七房女人的壮举。作者就是要给人造势。他让人明确地意识到,此书的沉甸甸的分量。决非浅层次的理解(比如媚俗,比如吸引人眼球)。另外,顺理成章地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为什么所娶女人一个接一个死去?让人不得不一口气读下去。

同时,我们很自然就可以发现,这种生命原动力贯穿全篇,无论是白鹿原的由来,还是白鹿两家合力齐心修祠堂、建学校等等,都蕴涵着这种叫人心魂震颤的力量。尽管其中交织着一系列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