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后反思

日期:2021-04-28

这是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后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后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后反思第1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关于平方米的知识。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关于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关于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关于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后反思第2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始学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意境合情合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校

再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

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三、注重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过程中。

数学学习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生课前制成“1平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

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只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后记:5分钟现场反思,写出来后发现并没有多少亮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花厅中心小学郑慧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一。其中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前我翻阅有关资料,精心设计教案,充分的背了此课。课后,我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感觉,在我讲授的此课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两点:

一、亲身体验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此课的教学中,关于对“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我不是以讲解示范为主,也没有提供现成的面积单位直接让学生进行感知,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操作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亲自画一画、剪一剪、看一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较好的实现了对面积单位的正确感知和建立。可以说,学生经过这种“亲身体验”,理解更到位,在大脑中建立起了准确、鲜明的空间表象,掌握的程度也比直接借助现成的面积单位进行感知要牢固的多。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我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了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进一步让学生在熟知的、现实的情境中增强对面积单位的正确感知。这样,不仅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还训练了学生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和构建所学数学知识的“原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想学的愿望。

二、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的这一课的教学就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站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度上,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说,这节课我真正把数学教学设置成了一种活动,把原来静态的学习内容以“动态生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本节课中,除了上面开展的“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在每认识一个面积单位之后,都要利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亲自去量一量、测一测,有测量卡片的面积的活动,有测量课本封面面积的活动,有测量黑板面积的活动。正是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

提升,认知产生了飞跃,从而为后面引出较大的面积单位扫除了障碍。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后反思第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时,感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多,且不易理解,是一节很有挑战的数学课。但是在教学之后,有了“意外”收获,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出发,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那样才能把学生教会、教懂。

  一、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理解程度出发:

  本节课的面积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其中的“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大小”,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这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只能浮在概念的字眼表面,泛泛而谈了,更给后面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制造了障碍。

  因此,我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物体(如:课桌、数学书、文具盒),先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的表面,再动手摸摸这些表面,发现了摸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从而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从学过或见过的平面图形出发,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观察这些平面图形的不同,进而进行分类——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给图形涂满颜色,使学生发现封闭图形才有大有小,从而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就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面积”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且为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中巧设悬念,质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注重呈现和揭示矛盾,巧设悬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并“迫于”要站在学习的前沿,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效。

  因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后,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黑板的面和课桌面的大小,能直接看出黑板的面面积大一些。可是用这种观察法能比较出两本课本(封面大小接近)封面的大小吗?这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马上发现观察法不适用了,从而引出用重叠法比较。

  接着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去比较两个面积比较接近的长方形,可是这两个方法却无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我马上把握契机,问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然后学生提出了一些其它的比较方法,适时抓住学生想到的“测量”后比较的方法,我及时提供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学具。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要求后,小组合作动手摆,解决了比较面积大小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悬念和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总想“是呀,为什么不行呢?该怎么办呢?……”有了这些想法,学生就主动站在了探究的前沿,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