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日期:2021-09-09

这是古诗登鹳雀楼教案,是优秀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忆再现,回顾诗句的内容。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古诗,它的题目是《登鹳雀楼》。愿意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诗吗?

2.看来大家都很熟悉这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解诗题,知作者,读正确,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感情读,熟成诵。首先我们来“解诗题。”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雀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2)学习“鹳”字。书空写“雀”字。上下结构,小字头,下面的隹zhui,指短尾鸟的总称。

(3)登鹳雀楼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接下来我们要“知作者。”

(4)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其冠世诗作《登鹳雀楼》几乎成了唐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过渡:既然这首诗这样有名,老师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眼前能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1.听录音,读诗。

2.指生读。

3.男女生互读。

4.轮行读。

5.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渡:想一想,学习古诗,我们除了要把古诗读得正确了,接下来“明诗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先自己结合大屏幕上的提示、语文书的注释以及查找的资料,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 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三、精读古诗。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景吧。(看课件)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160; 连绵起伏的群山

160;160;160;(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

哪个字表示落下去?(尽)

那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这一画面。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经很多的省市,全长5464千米。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下一张灯片) 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着。(可以几个人读,也可以分行读,要读出黄河入海的气势。)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这时候,诗人真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 “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

当我们班的杨子鹏同学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时,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今年的校园文化节,王典和赵卓然同学被评为优秀演员,我们也可以对她们说——谁来说?

2、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3.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其他三个在长江流域,唯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它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如今的鹳雀楼依旧雄伟壮观。(出示课件)

下面我们就一边欣赏鹳雀楼的美,一边聆听歌曲。

4.在古代也有一首诗写下了落日时的夕阳之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王之涣新的古诗,那你还知道王之涣的哪首古诗?《望天门山》。那么除了王之涣的唐诗以外,你还会背哪首?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第3篇

 首先说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围目标标准,

  主要设定三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接着是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则是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

  本次说课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

  首先以背诵学过的古诗来复习导入,《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所以本节课重点理解句子意思。学生背得熟练,但节奏掌握不太好,所以老师范读,学生思考问题: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看看能看到什么。接着是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理解“日”“尽”“白日依山尽”的意思。

  学习第二行诗句

  (借助两个问题来学习理解第二行,通过朗读体会诗句意味。)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像学习前两句古诗一样,理解字词意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3、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4、(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5、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诗句理解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先听老师读,接着根据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进行比赛朗读,学生兴趣很浓。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把今天学习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通过上网或区图书馆再找一些王之涣的诗歌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掌握停顿,指导朗读。)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附录:《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第4篇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