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望洞庭教案板书

日期:2021-08-31

这是望洞庭教案板书,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教案板书

望洞庭教案板书第1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 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

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

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

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

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面积

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

解诗题

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

读课题

知诗人

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

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

刘禹锡 字梦得 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

“诗豪”

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

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明诗意 悟诗情

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

到困难互相帮助

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

⑶指生读诗 师生评议

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 螺 潭 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

⑷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湖光 秋月 湖面)

诗人怎样描写这湖光秋月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

先读诗句,然后借助书上的注释或是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到小组里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读懂。遇到大家都不懂的用小“?”标记下来。

就请同学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出示自学提示:

读一读:读诗句

看一看,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借书中画面

问一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用?标记下来

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看屏幕)同学们请看,清澈的洞庭湖水和秋月就这样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就像一面没打磨过的镜子,多宁静。

你们忍心去打破湖上的宁静与和谐之美吗?请同学们自己练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非常不愿打破洞庭湖上的宁静。

师:这样的湖水和秋月互相辉映着,真和谐

太阳落山了,湖水也不反光,这时候的洞庭让人分不清哪是月,哪是水。这样的情景只有洞庭才有,我们再读一读!

由无风的湖面想像成“镜未磨”这种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多贴切。

师:诗人写诗需要想像,我们学诗也要学会想像,如果在你脑海中产生相映的画面,就更能感受洞庭之美了。

师:轻轻闭上眼睛,洞庭湖水、秋夜湖水与明月交融在一起,就如同一面未经打磨过的镜子。

师:请同学们也大胆的想象一下,你眼中的洞庭还像什么?

师:想像可真丰富了,不久的将来,你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诗人。

师:诗人在这无风的秋夜看到了秋月和湖面还看到。

诗人写道:“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盘青螺”这两句诗怎么理解?请同学按着学习一、二句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诗的三、四句。

说说你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① 秋夜下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的盘子。

② 苍翠的君山比作绿色的“青螺”。

师:用你们的朗读告诉在场的老师这里的山美。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水也美

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没到洞庭,就从朗读声中就已赞赏到洞庭的美景,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吟诵——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已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

师:诗学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去赏一洞庭的美景,谁当小导游,带我们再到洞庭。

师:哪位小导游愿带我们一起去游历洞庭

配上音乐再读读,就更能感受洞庭的美了

(生配乐读、全班齐读)

感受了洞庭柔和之美,我们就把它深深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试着背背。

第一次去洞庭就让我们流连忘返,诗人为什么能把诗写得这么美呢?(原于作者细致地观察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拓积累

像这样描写山水的诗还有很多,你能试着背诵其中的几首或是几

句吗?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总结:诗人在秋天无风的夜晚远望到是平静的洞庭,联想到了未磨的镜子、白银的盘子;看到了苍翠的君山,想到了青绿的田螺。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大胆的想象让我们感受着君山之美,洞庭之美。让我们再次随同诗人一起去《望洞庭》齐读古诗。

望洞庭教案板书第2篇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力和语感。

4重点难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评论(0) 学时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评论(0) 学时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

洞庭湖 铜镜、白银盘

君 山 一青螺

【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望洞庭教案板书第3篇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教案板书第4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导人)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或黑板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比喻句要注意)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注意诗的节奏)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注意诗的节奏)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