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

日期:2021-10-18

这是望天门山教学目标,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第1篇

教学目标:

1. 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 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 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 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 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 师抽答。

4. 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导生字的读音。

3. 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馈读。

4.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 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 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 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 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 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 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 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 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指导书写“断、楚”

2. 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4. 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秀丽

望天门山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青山——相对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金胜春评论

优点:

精心设计

缺点:

作业偏少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第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学情分析

全班39人,学生的基础较差。

3重点难点

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 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 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 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 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 师抽答。

4. 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导生字的读音。

3. 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馈读。

4.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 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 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 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 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 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 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 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 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指导书写“断、楚”

2. 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4. 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秀丽

望天门山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青山——相对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望天门山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认7个生字,会认13个生字。

2、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发展: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难点:

1、 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一背他的诗?

2、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望天门山》。(齐读)

二、 诗通诗句,了解诗意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遇到不懂得多读几遍,打一个问号标记。

2、 检查交流。

3、 自读自悟诗意。

(1) 学生个人读悟。

(2) 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 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 多配乐联系朗读,力求读出感情。

3、 指名朗读,读完后,评价。

四、 指导写字,默写古诗

1、 指导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2、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 默写《望天门山》。

五、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