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将相和特级教师教案

日期:2021-11-08

这是将相和特级教师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相和特级教师教案

将相和特级教师教案第1篇

教材分析:

  “和氏璧”可谓国宝,是世所罕见的珍贵文物,由此,本课在教学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领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因课文内容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接触文物机会几乎没有,对保护文物的意识也较淡薄。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是本课渗秀法制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璧、廉、颇、缶”4个生字;会写“赵、璧、骗、撞、怯、廉、颇、辞、诸、削”10个生字;

  2、掌握“赵国、完璧归赵、撞碎、胆怯、廉颇、推辞、削弱”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花和国文物保护法》,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一)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二)本文的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 法:情境教学、以读助讲、

  学 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将相和》有关资料及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4个生字;会写“赵、璧、骗、撞、怯、廉、颇、辞、诸、削”10个生字;掌握“完璧归赵、撞碎、胆怯、削弱”等词语。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

  3 、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和氏璧图片,讲关于它的故事。

  (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文物”这个词,并让学生自由说说身边出现过或听说过的文物,从而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对《文物保护法》的简介,树立学生保护文物意识,完成在学科中渗秀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战国地图,介绍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的学习课文。】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

  【设计意图:紧扣“和”字,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又教会学生抓住课题阅读文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大胆猜测,三个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紧紧围绕“和”这一关键词。】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课件出示要检查的生字,让学生读,并积累该课词语,学生大声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解答,学生说不出来的教师可以解答。重点理解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个词。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就是积累和运用的过程,这一环节既使学生积累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五、交流自学情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学生讨论完成填空:

  出示课件,学生补白:

  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被封为( ),他又在( )立了功,被封为( ),廉颇认为他( )而爬到了自己头上,所以将相(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避着,为的是( ),所以,廉颇( ),将相(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以“整体感知”为主,切忌将课文肢解。为了避免将三个看似“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学生的视觉拉向课题中的“和”字,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把矛盾的焦点指向了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看看蔺相如是怎样凭着一张嘴官拜上卿的。这就将三件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不可分割的主线.】

  六、拓展延伸,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对祖国历史上发生许多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祖先真的很伟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资料,了解一下我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同时,回去认真读一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了解一下,做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么样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字词

  3、收集文物资料,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设计意图:这两项作业不仅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为下一课时做好了准备。】

将相和特级教师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8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将相和特级教师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将相和特级教师教案第4篇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布置以下作业:

  一是知识延伸练习。课后设悬念:“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这个问题虽然难度较大,但却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他们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是读中学写练习。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