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简短

日期:2021-12-11

这是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简短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简短第 1 篇

 【学习目标】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范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扣紧课文,交流感受

  1、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过,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四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本组的一些收获吧。

  2、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以父母的爱是___(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先是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自由表达见解。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以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来谈谈自已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片段,发表见解

  1、导入:

  是呀,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小故事,然后我们再一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阅读:

  教师课件出示三则小故事(或让同学打开课文第110页),学生自由阅读。

  3、交流:

  教师可让学生先自由跟同伴交换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最后,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三个故事中的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教师应在交流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对三个故事谈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比较集中地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际,互相补充,发表见解,甚至可引导学生对某一观点进行辩论。

  三、讲述故事,表达想法

  1、导入:

  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2、讲述:

  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3、评说: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听后,可结合故事,或发表想法,或帮助分析,或提提解决办法。

  四、课后谈心,引导沟通

  1、讲故事,求沟通:

  回家以后,把三个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同时,把自己的看法也跟父母说一说。

  2、讲心事,求沟通:

  把自己对父母之间教育自己的事例和不同看法跟父母谈谈心,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简短第 2 篇

【教学目标 】

  1.激发表达情趣,乐于表达父母爱自己的事或父母和自己之间感人的事;

  2.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觉得可说可写的内容很多;

  3.能不拘形式地表现事情中感人的细微之处,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小学生之友》是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刊物。能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习作是孩子们的心愿。借母亲节、父亲节即将到来的时机,以《小学生之友》编辑部发出约稿信的形式导入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这项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学生之友》编辑部向我们班同学寄来了一封《约稿信》,你们看!(课件:《约稿信》的内容据语文书上的习作内容编写。)

  2.学生看后,师问:母亲节、父亲节快到了,这是约什么稿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教师相机板书:写。)

  二、激情拓思

  (设计意图:以情为纽带,通过图画、音乐及教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情绪,叩开记忆之门,搜寻、回忆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教师引导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到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有。)

  1.另外,编辑部还让余老师带来了几幅我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图画。想不想欣赏?(课件:“温馨图画”,教师伴着画面的出现,和着音乐简单描述。)

  2.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打开你的记忆大门,搜索一下,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用一、两句话简单地和同桌的小伙伴说说吧!

  (以和同桌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的聊天方式,消除学生对习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3.现在,谁愿意来说说?(开始学生说的内容一般集中在生病时、下雨时。这时,教师从生活上、学习上、困难上、快乐时等角度拓宽学生思路。)

  三、顺学而导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并不刻意地安排学生学习“怎么写”,也不用所谓的“范文”约束学生的表达方式,而是从学生的表达需要出发,在学生把事情原原本本说出来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发掘所说事情中的细微感人之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人的地方说出来,然后让听的同学从自己听后的感受中拎出这些细微感人之处,使学生自己感受到怎样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导”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不露痕迹,学生完全是自悟所得。)

  1.同学们,你们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呢?先在四人小组里和小组的同学原原本本地说说这件事。

  (设计意图:在上一个环节“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这件事”的交流中,教师以情促说,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愿望,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说。这时,教师提出让学生原原本本说这件事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原原本本地说”是学生们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伙伴语言”。让学生觉得这样说一件事不难做到。)

  2.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得非常热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从学生说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体现两个层次,一是清楚,二是感人。其中,说清楚是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学生易达到。在这里提出是作为说感人的阶梯。这两个层次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寓“导”于学生的自悟自得中。)

  (1)清楚。

  ①当发言的学生能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说出来时,引导其他学生体会这样说一件事,一步一步说出来,让人听了觉得很清楚。

  ②如果发言的学生不能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说出来时,引导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问问听得不明白的地方,在生生互动交际中让发言的学生说清楚。再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的说,体会后来说的清楚了。

  (2)感人。

  ①当发言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说一件事时,以师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教师站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在询问中让发言学生自己发掘这件事的细微感人之处。然后引导师生、生生对话交谈听后的感受,在评谈中顺势拎出诸如“话语、拥抱、贴着、微笑、泪水……”等细微感人处并板书。

  ②如果发言的学生在说一件事时,已经把一些细微感人之处表达出来了,那可以直接引导师生、生生对话谈听后感受,再顺势拎出细微感人处并板书。

  ③教师在小结时要点出把板书中的细微处说出来很感人。

  3.,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懂得感受爱,也要懂得回报爱。请看一段录相。(课件:公益广告“洗脚”的录相)

  (1)学生观看后,师引导: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送过什么礼物吗?

  (2)你们看,爸爸妈妈真是太爱我们了!我们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儿,都会让他们那么感动,那么高兴!我想:此时此刻有一首诗最能代表我们共同的心声。(课件:《游子吟》配古筝乐)(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动而辞发”。另外,整合教育资源,把语文园地中的背诵内容适时渗入。)

  四、激励习作

  (设计意图:当学生争先恐后,谈兴正浓时,正是转入书面表达的良机,由说到写,直抒胸臆已是水到渠成。在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一气呵成。)

  同学读得美,表达的情感更美!小作者们,还等什么!(课件:“投搞箱”)赶紧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事写下来吧!在写的时候,把事情写清楚,尽量把感人的地方都写出来。别忘了给写的内容加个题目!

  讲 评 课

  【教学理念】

  赏析与评改是激励,也是再次指导。注重学生自我展示,互相赏析,激励学生的习作自信心。注重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逐步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习作中感人的细微之处,获得习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适当增添一些感人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编辑阿姨”的话──小结习作情况

  (设计意图:与指导课保持情境的连贯性,教师以编辑阿姨的口吻小结习作情况,趣味盎然。)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给《小学生之友》的编辑叔叔、阿姨投过稿吗?

  2.现在编辑阿姨打开投稿信箱。(课件:投稿箱)哇,妈妈为救女儿被车撞伤了;爸爸发高烧还陪儿子做作业 ;一家人开开心心去厚田沙漠搭沙雕;为给妈妈做礼物把手指划伤了。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事。

  (选择学生习作中的典型事例用简单的话概括,总体评价习作)

  3.编辑阿姨还夸我们小作者的习作中运用了不少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也不太多。你们写得真是太好了!

  二、“棒棒娃”──美文欣赏(课件)

  (设计意图:为学生展示习作搭设平台,围绕习作要求,在生生交流中学习表达、学会评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互相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习作的评价能力。)

  1.编辑部的“棒棒娃”也很欣赏大家的作品,他还特别推荐了一位小作者的大作。想不想欣赏欣赏?

  2.《……》是哪位小作者的大作?掌声有请,请上讲台来。

  鼓励上台读大作的小作者,“文章三分写七分念”,好好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很感人?(板书:感受真爱)

  3.小作者配乐朗读完大作后,引起生生之间的互谈感受。在生生交流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作,并用波浪线划出习作中写得好的地方。

  三、“星星姐姐”──精彩句段(课件)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展示习作的面,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习作的成功之处,享受习作成功的喜悦。并且有利于把同学习作的长处吸收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实现资源共享。)

  1.编辑部的“星星姐姐”觉得咱们小作者的作品都写得特别好,里面有很多感人的精彩句段。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些精彩句段用波浪线划下来。划下来以后,再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大声、自豪地读读这些精彩句段。

  2.小组交流后,让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读完后,让组员说说为什么推荐他来读。其他组的同学听了,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另外,“星星姐姐”还特别推荐了小作者写的两个精彩句段给大家,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课件出示:两个精彩句段)读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

  四、“大眼睛博士”──习作修改(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共同修改一篇自我推荐的习作,指导方法,激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自读自改,互读互改,自我完善。)

  1.编辑部的“大眼睛博士”看了大家的习作觉得挺不错,但希望能写得更精彩一些。那我们该怎么办呀?好,让我们一起来修改不足。(板书:修改不足)

  2.我们先来共同修改一篇习作怎么样?谁是勇敢者,想让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层楼呢?(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习作上台来)

  (1)各位小编辑注意了,马上就要产生“最佳小编辑奖”了!

  想得到这个奖吗?要得到这个奖可是有条件的哦!要认真听同学念,同学念了一段,你就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提出问题,还可以补充些内容,明白了吗?

  (2)教师营造生生、师生互动氛围,并相机指导修改符号“O”(错别字)、“______”(不通顺的句子)、“√”(增添一些内容)。

  (3)评选“最佳小编辑奖”。

  3.大家知道怎么修改习作了吗?各位小作者注意,马上我们就要评选“最佳小作者奖”了。想得到这个奖吗?那就听清要求,能够大声读自己的作品,一边读一边改,还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怎么改。改好了就找人自豪地读一读,以前怎么写,后来怎么改,改了以后感觉怎样。高兴找谁读就找谁读。(为学生提供实物投影等展示平台。)评选“最佳小作者奖”。

  4.要是大眼睛博士看了咱们小作者修改的习作一定会非常满意的。他还让余老师带了一句话来送给大家。来读读吧!(课件:“文章不怕改,越改越精彩”)

  5.回家后,想念给爸爸妈妈听吗?那回家后,念给爸爸妈妈听。听听爸爸妈妈的修改意见,再改一改,越改越精彩!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简短第 3 篇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优秀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能理解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三、如何对待父母的爱

  1.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略),(让学生小组内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谈出自己的看法。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他们应该怎样爱自己。

  五、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故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六、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反思简短第 4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 ,感知课文, 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 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母爱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温和 独立

  父爱 给孩子信心 指导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四、 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 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