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教学反思

日期:2021-08-22

这是藤野先生教案教学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藤野先生教案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教案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新课”按钮进入下一页,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下一页)。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藤野先生教案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于1926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1904年).出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质疑.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来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来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以时间为顺序,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放在20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跟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

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象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失望、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反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

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4至35自然段).

1.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3)从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与下文“爱国青年”对照.)

(4)与主题不游离.由食宿下劣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场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经过铺垫终于出现在读者眼前.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描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现特征.

(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裹脚事.

(5)思想,性格,作风.

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诲,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添改”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平凡中见深情,不是字面,句子,不是一般的知识.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慨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了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者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

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讲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

“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的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38自然段).

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为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很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情、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胶漆一般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在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

板书设计:

教后:

这次教《藤野先生》,好几个同学问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既然是写藤野先生,为什么好多笔墨不是写他?前几节文字好像与藤野先生联系不起来,似乎不搭界,是不是废笔?文章到底是写鲁迅自己还是写藤野先生,简直弄不清楚.学生质疑突破词句的局限,进入选材、谋篇的探索,思考问题能力加强.

原打算该课文两课时授完,课堂上小周同学提出关于“日暮里”的问题,引起了争论,临时改变计划放手开展讨论,授课延长一课时.小周认为“思考和练习”的第二个题目有欠妥之处.“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点”,后者可理解,表露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前者难以解释,拉扯不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有同学认为文中的话不一定每个句子都包含什么意思,法国大作家雨果就曾这样说过;有同学表示异议,认为长篇小说尚可这样说,短篇小说,篇幅短的散文,如是好文章,就不应如此.小章说:鲁迅先生自己说“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没有什么理由,不应该外加.此时,小曾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立刻请他发言.他说:“‘日暮’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鲁迅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可是到了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如此醉生梦死,感到前途茫茫然.旅途中一看到‘日暮里’这个地名,触景生情,故而记得.因此,记得这个地名同样是表露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的感情.”他一口气讲得那么流畅,同学用带着惊异的眼光看着他,我也有些愕然.这个不轻易发言、说话常嗫在喉咙里的同学不是不会发言,不是不会响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真正拨动他的心弦,心中的话儿就会顺畅地流淌.我对他的了解深了一层,为他口头表达的进步而高兴.

藤野先生教案教学反思第3篇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

  1、脉络分明,言之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对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藤野先生教案教学反思第4篇

 教学《藤野先生》,我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不是本文的主旨,而是本文所选的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作者的选材。

  本文从事件上讲,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途经的两个地名;写了在仙台受的优待;写了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写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此事件写在一篇记叙文中,是否累赘?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个问题,就仔细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本文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四件事: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在仙台受的优待,“匿名信”事件是从正反两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缘起;

  4、看电影事件是离开仙台的直接原因。

  5、途经的两个地名勾起鲁迅的`忧国之思,表明鲁迅的爱国情感;这是鲁迅三次地点转换的根本原因。

  根据这些联系,我及时调整教学立足点,立足于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这四件事为中心,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然后再由此为中心点向两边发散,分析每一件事与文章这个中心点的关系,这样画莲花一样,弄清全文的线索思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