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飞天凌空优秀教案设计

日期:2021-04-20

这是飞天凌空优秀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飞天凌空优秀教案设计

飞天凌空优秀教案设计第1篇

  课文内容分析: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新闻特写中的佳作,将跳水运动员从准备到入水的瞬间定格为四个画面,充分展现了跳水姑娘的运动之美,达到了“突出最有表现力的瞬间”的报道效果。其写法区别于消息与通讯,极具感染力,是学生认识和学习新闻特写这一体裁的典范之作。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特写,大量使用文学笔法的同时,仍体现出新闻语言的特点,即客观、简洁,体现了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
  学情分析:
  新闻特写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本篇特写的阅读理解和美点赏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八年级学生具备自读自学能力,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新闻特写的独特之处,故通过“以学助写”的小练笔来帮助夯实新闻特写的掌握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其中著名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领先。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
  七、板书设计
  “ 飞 天 ” 凌 空
  特 写 新 闻
  准备
  起跳 动人之美
  腾空 真实之美
  入水。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遵守“以新闻的方式学新闻”之一单元学习指导思想,通过多样的学生活动,如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自读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夯实特写等环节让学生真正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立足教材,用足补白,读写结合,纵横对比,让学生不只是从概念层面了解新闻特写,更是在对比、读写、探究中真正把握领会新闻特写的独特之处,获得感性与理性合一的认识了解。
  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本节课将新闻特写的语言学习作为重难点,通过文学性的美点赏析和新闻性的美点反刍两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新闻特写语言的真实与生动的有机结合,在新闻性的美点反刍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归纳比较零散生硬,不够灵活自然成体系,可以尝试罗列代表性语句,在相关字词上标注重点符号,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飞天凌空优秀教案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一)一读品诗韵律美

  1。学生试读。

  2。听教师范读或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3。明节奏: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二读品诗情感美

  1。再读一遍诗歌,品两个词“心远”与“悠然”。

  2。多媒体资料展示:

  四次入仕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恰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一时间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这样他内心深处里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陶渊明是这年八月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当时官场潜规则,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索要贿赂。因此,这些县令无不巴结献媚。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为过,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认为若以此那就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3。根据以上背景材料,说说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远离了名利场上的角逐。远离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腐化堕落……远离了这一切,作者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一种从官场退隐的轻松和喜悦。

  4。陶渊明迫于无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选择了一条隐居的人生之道。再读材料:

  隐居方式

  由于玄学影响,魏晋人士往往重“意”轻“形”,认为隐逸并非只有蛰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种形式,比如玄学大师郭象在《庄子·逍遥游》注中说道:“所谓尘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认为“真隐”与“假隐”的区别,并不必执着外在形迹,只要是内心超然物外,隐于朝市与山林无异。当时的人王康琚有首诗说得好:“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帘首阳,老聘伏柱史。”“大隐于市”就成为后人常用的一个成语。

  在左思的《招隐》、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隐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无人之处,可是陶渊明不是。他“结庐在人境”,和农夫野老结邻,生活在人间世界。“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原来所归属的那个官场的集团,已经跟那些人没有什么来往了。

  5、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是归隐后的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悠闲,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三)三读品诗意境美

  1。请你发挥你的想像力,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个作者在这首诗里所营造的一个优美世界?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2。理解意象“秋菊”、“南山”、“东篱”“飞鸟”这一意象的内涵。

  “秋菊”:为什么要采菊?采秋海棠,采秋天的菠菜不行吗?采菊:晋代,秋天采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长饮长寿。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渊明的知心合意。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东篱”:“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飞鸟”:“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四)四读品诗语言美

  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五)五读品诗理趣美

  读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六)总结、背诵。

  老师总结全诗:《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这么优美的诗,同学们把它熟读、背诵,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之《饮酒(其五)》。

  【教材简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之所以穿越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他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尽在不言中。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这首诗连同他的其他诗文为后世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家园,一个归宿,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路占据着统治地位,而陶渊明却把出仕从政看作是为了生存或某种虚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为形体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役使,奚惆怅而独悲?"发出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喝,并且身体力行地归耕于田园。这样,陶渊明就为屈原之后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另辟新径,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屈、陶一进一退,一仕一隐,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观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后,无论是王维、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隐,还是苏东坡那种仕隐矛盾,进退合一的双重心理,都是从屈、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变化而来的,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

  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说他诗歌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说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此诗是这种语言风格的代表作。

  【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