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案设计

日期:2021-08-18

这是永久的生命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久的生命教案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案设计第1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多媒体 音频朗读

《永久的生命》

(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

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

  豁达生命神奇

  乐观赞美生命

  积极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胸怀博大 积极乐观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16 昆明的雨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身边美的事物的关注,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

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作探究。

作者给宁坤的那幅画、昆明雨中的照片、多媒体课件等。

同学们,你喜欢雨吗?(喜欢)为什么喜欢雨?(同学们各抒己见)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润物无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听读,认识生字。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 ba) 鸡 菌(jī zōng jùn)

八卦(bā guà) 密匝匝(mì zā zā)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①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③是浓绿的。

3.文章除了写雨,还写到了什么?这些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还写到了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酒馆喝酒。

这些人、事、物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

4.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情感?

喜爱、怀念。

1.文章写昆明的雨,为什么从宁坤要“我”作画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画上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和产物,突出昆明的雨多;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从而吸引读者。

2.“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为什么?

在雨的滋润之下,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昆明的菌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种类多。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等。

②数量多。“家家饭馆卖”“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鸡 随处可见。

③味道鲜美。牛肝菌滑嫩鲜香;鸡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④色泽诱人。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高;鸡油菌颜色浅黄,做菜时配色用。

作者娓娓道来,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流露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4.作者如何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卖杨梅女孩子的娇美情态,衬托昆明的雨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5.“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我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有怎样的情味?

①雨引起的一点淡淡的乡愁;②雨中的美景让人陶醉而产生的闲适和恬淡之感。

6.结尾独句成段,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其作用。

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三段,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在汪曾祺的笔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这样的雨让作者喜爱、怀念。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呢?

1.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要做到“神聚”,就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昆明的雨。

2.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给宁坤的画及题字,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回忆昆明的雨及与雨有关的人和事,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第一层(第2自然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独句为段,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二层(第3~5自然段):叙写昆明的雨的特点:雨季长;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

第三层(第6~10自然段):写昆明雨季特有的人、事、物,透露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四层(第11自然段):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呼应前文。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字,想想喜欢的原因。

2.研读第7段,说说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亲切自然,平淡朴实。例如:①“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运用口语,亲切自然,如话家常,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蕴含其中。②在叙写菌子的色、香、味的同时,还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了一个与菌子有关的笑话,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情味。

3.学生赏析,自由发言。

①如9段中对大缅桂名字的来历的叙述,平淡朴实,娓娓道来,很有情味。

②又如9段中“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加点的词都是口语式的大白话,亲切自然、平淡朴实中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深切的怀念。

这篇散文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叙写了昆明的雨的特点,回忆了与雨有关的人、事、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及对往昔生活的深切怀念。

1.语言平淡朴实,如话家常。(见前面“品味语言”)

2.以小见大。

文章选取昆明雨季特有的物,如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物,用这些平常之物寄托作者对昆明的爱,对生活的爱。

昆明的雨长

  

   想念

  口语不气闷

   喜爱

  自然明亮

  

  感激

  平淡丰满

  

  赞美

  清新使人动情浓绿(民风、人情、生活)(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用平淡亲切的语言叙述“凡人小事”来表现主题,我以读带品,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情。这样的“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永久的生命教案设计第2篇

本课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在思想表达上储蓄深刻,怎样体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老师不须去作过多的剖析,“读”是本课的教学力点,直到成诵。本人花了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让大多数学生能背时,再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感悟生命的重要。比如“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大多数学生都能谈点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例如:有一女孩儿,在语文书的旁批上写着“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都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价值,使生命跨越时空,成为永恒。”这句话不但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裴多菲说:“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孕育,本人力求以“生命”为话题,拓宽了文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的:

一 抓课后习题,深入文本内涵

指导学生背诵,这是一篇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课文,作者通过真实的事例说明自己的感受,让人有所感悟,要深入阅读,仔细思考含义深刻的语句,领会作者的意图,特别是第二题: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这道题,我牵手较多,举例也多。比如: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隆,在抗震救灾中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人生的价值。也可以结合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去体会生命的颜色。“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是作者在静听自己的心脏律动后产生的生命的意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强调的是两种人生态度,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小练笔,把学了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老实说,学生表现不错,写的较好。比如,有一女生写到:睁开朦胧睡眼,偶尔一声清脆的鸟鸣,感觉整颗心都被轻轻地震动,那微颤来自生命最强烈的本能,拥有生命不仅仅是人的幸福,也是万物的幸福。小草从泥土中倔强地探出头来,在阳光下展示它完美的勇敢性格,其实,这也是生命的一种坚强地表达。它在向世人述说它拥有生命并热爱生命的方式与过程。蚯蚓在地下默默无闻地来来去去,没有人去体会到它对生命的渴望,而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无言地执著于松土的工作之中,从不间歇,还用得着大声地宣告吗?蚕儿破茧而出,需要的是渴望生命的勇气,而它做到的岂止是简单的破茧而出,更是吐丝的伟大奉献,不惜让自己身体变形而吐出洁白无瑕的丝,这怎能不让人佩服与赞叹,而我们人类又该怎样珍爱和诠释生命呢?

还有一孩子写到,邻居家的阿姨,年纪轻轻的,因为和家人吵架,用绳子吊死了……也有一孩子写到:自己是如何玩儿死老鼠的,老鼠在奄奄一息之时,腿不停地收缩着,一颗小豆子似的眼睛发出了求生的微光……更有趣的是王爽,他写自己在一次车祸中,感觉自己肯定死了,他睁开眼睛让伙伴用手感觉一下他的鼻子,看是不在出气,还让同伴看看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在动……哪一瞬间,对生命的感悟,如此微妙,如此珍贵……写得真不错。

二 阅读与写作互通

本课的开头运用了“设问入篇”的开头方法。“设问入篇”指的是在作文的开头部分先针对文章中心提出问题,然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本文就恰当地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的开头简洁,用简单的疑问“生命是什么呢?”开门见山,揭示主旨,引起读者共鸣。那么,怎样运用这种“设问入篇”的开头方法呢?第一,要尽快入题。少绕弯子。提出的问题切忌冗长拖沓,影响读者的情绪。第二,提出的问题必须关系主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在这环节,我出示多个题材,让学生即时训练,“说美”“说诚实”“说幸福”“说生命”……有一学生写“说幸福”孩子开篇写到:每个人都不停地为幸福而奔波,然而幸福到底又是什么呢?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令人深思。

三 综合学习

主以积累运用为主,以学生“课文同步写作”为辅,鼓励学生大胆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与理解……

学完本课,本人认为学生比我这个作老师的学得还好,这使我想到一句诗“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

本课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在思想表达上储蓄深刻,怎样体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老师不须去作过多的剖析,“读”是本课的教学力点,直到成诵。本人花了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让大多数学生能背时,再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感悟生命的重要。比如“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大多数学生都能谈点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例如:有一女孩儿,在语文书的旁批上写着“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都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价值,使生命跨越时空,成为永恒。”这句话不但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裴多菲说:“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孕育,本人力求以“生命”为话题,拓宽了文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的:

一 抓课后习题,深入文本内涵

指导学生背诵,这是一篇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课文,作者通过真实的事例说明自己的感受,让人有所感悟,要深入阅读,仔细思考含义深刻的语句,领会作者的意图,特别是第二题: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这道题,我牵手较多,举例也多。比如: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隆,在抗震救灾中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人生的价值。也可以结合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去体会生命的颜色。“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是作者在静听自己的心脏律动后产生的生命的意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强调的是两种人生态度,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小练笔,把学了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老实说,学生表现不错,写的较好。比如,有一女生写到:睁开朦胧睡眼,偶尔一声清脆的鸟鸣,感觉整颗心都被轻轻地震动,那微颤来自生命最强烈的本能,拥有生命不仅仅是人的幸福,也是万物的幸福。小草从泥土中倔强地探出头来,在阳光下展示它完美的勇敢性格,其实,这也是生命的一种坚强地表达。它在向世人述说它拥有生命并热爱生命的方式与过程。蚯蚓在地下默默无闻地来来去去,没有人去体会到它对生命的渴望,而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无言地执著于松土的工作之中,从不间歇,还用得着大声地宣告吗?蚕儿破茧而出,需要的是渴望生命的勇气,而它做到的岂止是简单的破茧而出,更是吐丝的伟大奉献,不惜让自己身体变形而吐出洁白无瑕的丝,这怎能不让人佩服与赞叹,而我们人类又该怎样珍爱和诠释生命呢?

还有一孩子写到,邻居家的阿姨,年纪轻轻的,因为和家人吵架,用绳子吊死了……也有一孩子写到:自己是如何玩儿死老鼠的,老鼠在奄奄一息之时,腿不停地收缩着,一颗小豆子似的眼睛发出了求生的微光……更有趣的是王爽,他写自己在一次车祸中,感觉自己肯定死了,他睁开眼睛让伙伴用手感觉一下他的鼻子,看是不在出气,还让同伴看看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在动……哪一瞬间,对生命的感悟,如此微妙,如此珍贵……写得真不错。

二 阅读与写作互通

本课的开头运用了“设问入篇”的开头方法。“设问入篇”指的是在作文的开头部分先针对文章中心提出问题,然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本文就恰当地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的开头简洁,用简单的疑问“生命是什么呢?”开门见山,揭示主旨,引起读者共鸣。那么,怎样运用这种“设问入篇”的开头方法呢?第一,要尽快入题。少绕弯子。提出的问题切忌冗长拖沓,影响读者的情绪。第二,提出的问题必须关系主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在这环节,我出示多个题材,让学生即时训练,“说美”“说诚实”“说幸福”“说生命”……有一学生写“说幸福”孩子开篇写到:每个人都不停地为幸福而奔波,然而幸福到底又是什么呢?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令人深思。

三 综合学习

主以积累运用为主,以学生“课文同步写作”为辅,鼓励学生大胆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与理解……

学完本课,本人认为学生比我这个作老师的学得还好,这使我想到一句诗“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

永久的生命教案设计第3篇

 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积累词语“臼齿, 茸毛, 蔓延,凋谢, 洗涤 ”

  2、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3、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过程及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2、要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1、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走进作者:(由学生发言,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

  jiù róng màn diāo dí

  臼 齿 茸 毛 蔓 延 凋 谢 洗 涤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永久的生命教案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突破方法:反复品读、圈点批画、质疑探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了解有关杏林子的生平事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一粒毫不起眼的种子,往往隐藏了一个灿烂的花季;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兑变成为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给大家? 相机板书:生命 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例? 飞蛾挣扎求生 瓜苗不屈生长 倾听自己心跳 2、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话读一读。 出示“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1)默读,理解意思 (2)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3)齐读,读出对生命的热爱 三、自由品读,感情内涵 文中的三个事例,分别带给作者,也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句子反复品读,谈谈你的理解。(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1)回想你曾抓过飞蛾、蝴蝶之类的小动物吗?它们是怎样在手中反抗的? (2)这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什么来鼓舞自己呢? 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这只小小的飞蛾,你会怎么想呢? 指多名同学赛读,并说出这样读的理由。 重读课题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链接古诗《草》,比较瓜子与草的共同之处,说说作者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的?组内交流体会。 分组赛读 再读课题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糟蹋”是什么意思? 结合对杏林子的生平事迹的了解,理解这段话。 交流:还有哪些人是好好地使用了生命,使自己的生命活得光彩有力? 讨论交流:联系自己,你是好好使用生命,还是白白地糟蹋它? 齐读 三读课题 四、升华情感,启迪人生 生命是什么呢?怎样的生命才是光彩有力的呢?请用简短的一句话写下你的感悟。 板书:19、 生命生命 飞蛾挣扎求生 瓜子不屈生长 聆听心脏律动(生命可贵 珍惜生命) 教学反思: 一、充分给予学生解读课文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就让学生独立自由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反复品读,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步步推进。先是带着问题自由读,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更是给学生足够时间反复品读,自我感悟。在精读环节中,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抓住课文题目的感染力,每次学完一个事例后,又重读课题,使学生的理解一层一层得到提高。 三、拓展延伸,挖掘教材发展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其他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他们对生命的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怎样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呢?”“生命因怎样而更精彩呢?”对此,学生谈到很多事例,也说了许多。 虽然“教无定法”,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育思想牢牢鞭策着我,我也努力地实践着。当然,在教学中有时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有时让学生感觉总是意犹未尽。以后,要更加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充实,教学相长。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