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越中览古公开课

日期:2021-08-26

这是越中览古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越中览古公开课

越中览古公开课第1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生平:学生先介绍,教师再补充。

  三、写作背景介绍

  四、课文诵读:(1)示范朗读(2)诵读指导(3)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小结: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2、颔联

  思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这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小结: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

  3、颈联

  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小结: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

  4、尾联

  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小结: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5、此诗写诗人在诸葛亮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有何深意?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6、内容小结: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7、表现手法:

  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六、延伸拓展

  1、比较阅读:本诗与杨慎的《武侯庙》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2、推荐阅读:李白的《越中览古》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蜀相》

  教学反思

  本首古诗是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赞扬了蜀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蜀相》对于未酬者既是颂词又是挽歌,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对英雄的这种赞扬,敬仰的心情。

  本节课我的教学方法和以往教古诗的环节是一样的,先读后悟再读,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境,然后让学生介绍对诸葛亮的了解和他的一些故事,增强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读诗时感情才能更到位。在先读的过程中我没有过于强调读的感情,只是注重节奏和语调,但在理解完每句诗后经过我语言的激励和渲染,学生的那种感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后两句的朗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时间的局限性我对课堂全面性还是把握不当,在让学生合作理解中,我并没有参与其中,以至于学生理解的效果不好,还出现了一些小笑话,但我觉得放手理解一定能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讲了诸葛亮的是如何辅佐先帝和后主的,都做了哪些丰功伟绩的,但诗的个别理解挖掘的不够深,如没有引导问;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以及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还是有很多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去完善上好每堂课,向40分钟要效益,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越中览古公开课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4.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5.归纳出 “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读三遍,其义自现。”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大意;三读,吟咏诗韵;四读,体会情感,品出主旨。

2.探究法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意境,体悟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其不幸命运;通过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了解,分析作者写作意旨;通过对“咏史诗”鉴赏步骤的归纳,掌握鉴赏技巧。

3.讨论法

每个人对诗歌理解的角度会有所不同,通过讨论,碰撞出灵感,激发思想的火花,对诗歌就会有多方位,多层面的解读,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五、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3.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置:

(一)导入:

导入部分主要是对杜甫的诗歌风格、作品内容、诗歌主题进行回顾,然后由美丽坚毅、令人动容的奇伟女子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了解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1. 回顾诗歌鉴赏的步骤,明确学习方法。

2. 从题目出发,了解“咏史诗”的特点。

3. 通过单个学生朗读,正字音;教师领读,读出感情。

4. 疏通诗句大意,检查预习效果。

5. 了解主要事件,抓住诗眼。

(四) 精读赏析

1.从诗眼“怨恨”出发,探究怨恨原因,品析二三联。了解史实,明确原因,炼字炼句,掌握表现手法。

2.分析第一联,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探究第一联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五)主题探究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对比王昭君与杜甫命运的相似之处,归纳诗歌主旨,明确创作目的。

(六)知识拓展

1.通过小结,归纳鉴赏方法

2.学以致用,进行课堂练习,鉴赏李商隐的《贾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布置作业

鉴赏李白的《越中览古》,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一) 优秀之处:

1.打破了按照顺序逐联解读的常规,从宏观上着眼,大胆整合诗歌内容,线索明确。

2.注重使用问题激疑的方法,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循序渐进,让学生深入诗歌内容。

3.注重方法的指导、技巧的归纳,让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而掌握一类诗的鉴赏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二)不足之处:

1.上课时,语言表述上不够严谨,口误较多。

2.拓展练习时,学生讨论的不够充分,争鸣气氛不够浓,学习小组的作用体现不足。

3.细节的衔接上语言过度不够自然,不够细致,在课堂的流畅性上还应加强。

4.学生比较被动,发言不够积极,需要老师点名。

越中览古公开课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 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这首诗

B类: JC

预习布置 预习《一剪梅》

板书设计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名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越中览古公开课第4篇

一. 导入

越中览古(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背诵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二. 解题: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三. 关于怀古咏史诗

(一) 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 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 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

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

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

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

四. 研究鉴赏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五.比较阅读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明确: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