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

日期:2021-08-22

这是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第1篇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第2篇

风荷送香入梦来--周邦彦《苏幕遮》一课,按照“主问题关键词”的角度来解析,可设置两个主问题,一是“荷之神理”表现在何处,二是为何要“梦入芙蓉浦”。只有两个关键词:“风”与“梦”。

一、第一个问题之前,可以设置一个更抽象的问题导入对“风”字具体的主问题的解析。换言之,这个抽象问题中的主问题是“荷之神理”的问题。

1、词的上片写了几幅图景,作者情感是否有变化?

简析如下:

1、燎香图,地点--室内;情感--沉闷。

这里解析的主要是一个“溽”字。“溽”的本意是湿润;闷热。夏季同时亦是热烈奔放的,为何会有“溽暑”,源自词人内心的烦躁与沉闷。

2、鸟雀呼晴图,情感--欢快。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

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侵晓窥檐语”是写视觉还是听觉的问题,依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侵晓窥檐语,五个字重点是“窥”还是“语”,学生当然明白以写“窥”字为主,那么这里的“语”,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当为视觉形象。

3、风荷图,地点--室外;情感--欣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班张岚同学的发言,她对前两幅图景的命名极有韵味。第一幅为“燎香消暑”,第二幅为“晓檐呼晴”图。

4、主问题: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此词有这样的评价--“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此处“神理”即神韵,古往今来咏荷之诗可谓多矣,王国维先生为何偏爱此一句,换言这,此一句中表现“荷之神理者”主要落在哪一字上。

如学生熟悉的杨万里的诗,屈原的诗,周敦颐《爱莲说》;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等等。

赏析如下:

A“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有学生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句来说明此句之美。

B“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C“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中通外直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的赏析重点落在一个“举”字上,当然也有学生提到“风”字,说水面本非圆的,而且荷花肩并肩的挨着,本无法看见水面,其妙在一个“风”字,让荷叶摇曳生姿,才见得到“清圆”之水面,此意境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亦有描写: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针对此问题,我依然从“举”字入手,举了两个例子:

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舞女的裙”之比喻,其实并非恰当,因为荷叶本是张开着的,而“舞女的裙”是下垂的。至此学生恍然,“舞女的裙”本是一种寓动态于静态的表述。由此导入对“风”字的赏析。

荷另一种美--“风荷”。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微风拂来,荷叶轻轻摇荡,飘飘欲飞,像一个娇羞的少女。“风”字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风荷举”三字结合起来,风骨中自有一种天然的妩媚。

二、因为眼前荷叶荷塘如此之美,所以作者想要“梦入芙蓉浦”。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那美丽的吴门,那苏小小居住的江南。

1、为何只能“梦入”

(身在)长安--(心归)吴门

且“久”在“长安”“旅”居,“故乡遥”远,所以只能“梦入”。

一如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所写一样“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那“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意境到底美在何处,于此可引入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如果说徐志摩梦中的“康桥”是一种热烈绚烂之极致,那么周邦彦的“芙蓉浦”则是深情婉约的极致。水清人远,风荷送香,好景入梦那是一种怎样让人沉醉的梦境,令人留连忘返的诗境亦或是迷离朦胧的仙境。

2、质疑。

只是人教版教材把“浦”注释为“水边”极为不妥,不只字面意思不通,最重要的是与整首词的意境极不吻合。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芙蓉浦”从意境上来说,当如李清照词之“藕花深处”相切近。查各种工具书,知“浦”字有如下解释:

1.水边,河岸。

2.小水汇入大水处。

3.指河流入海处。通大河的水渠。

4.注入大河的川流。五代薛昭蕴 《浣溪沙》词:“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5.指人工修的向江河排水的沟渠。

6.流。

7.港汊,可泊船的水湾。

8.指池、塘、江河等水面

如把“浦”解释“沟渠”“港汊”“可泊船的水湾”或“通大河的水渠”似乎更为恰当,一是这样的地方更为僻静,二是其有纵深之致。

3、手法

词人因“久作长安旅”,因而忆及家乡“吴门”,忆及“五月渔郎”,然而作者不说他想念渔郎,反而追问“五月渔郎”是否想起了他,此种写法即古典诗词中的对写(又称对面悬想)手法,举两诗为例: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4、改写。

如把“渔郎”改为“渔娘”(莲女)的话,词若许更具意韵了。

风清荷花,草青人远,芙蓉幽梦,怎样一个情字了得。

三、拓展。比较周邦彦《苏幕遮》范仲淹《苏幕遮》词的异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第3篇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得荷之神理。”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

  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 了解作者(打出幻灯)

  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

  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打出“情感变化”幻灯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循着词人的情感变化,吟咏出诗歌的神韵和气势吧。

  请大家自由诵读。

  之后,对照“吟诵指导”,再次齐声诵读。

  教师范读。听录音。

  6、再次诵读。

  4、指导背诵。

  小结: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在自觉的遵循两条原则:一,诗歌固有的平仄,韵律规律,如“一字读”“二字读”;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学们刚才已经感知了这首词的情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四、 讨论

  在《苏幕遮》一词中景和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阙之间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风荷

  写景清远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 探究

  一个潮湿的夏天,绵绵的雨,打湿了季节,也打湿了心情。词人捧着一颗潮湿的心,无处安放。谁能烘干这颗潮湿的心呢?不是鸟语,不是初阳,就是这——风荷!

  1、怪不得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强焕曰:“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深得王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 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风荷图:

  同学们,闭上我们的眼睛,闪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阳,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吗?闻到荷香了吗?感到荷的高贵的气质了吗?

  我们从荷不但看到了高贵,更看到了高洁。因此有人说,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请结合你所知道诗歌和文化现象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2、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

  “一品清莲”喻身居要职而清正廉洁,表达对清官的赞美;

  荷花节,以花会友,传承文化;

  在喧嚣之中,困惑之时,得到身心的愉悦;

  对荷的喜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结: 是的,荷是高贵的,也是高洁的。荷这一意象,经过千百年来风雨洗涤,荡尽了世俗的尘埃,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之中。

  同学们,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总结: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家园既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归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之时,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入梦境。

  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安在?找到了他梦魂牵绕的风荷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这种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成就了美成词,也使风荷跌宕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

  诵读指导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 低沉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户内 烦闷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户外

  写鸟,呼,主要是从听觉上展开,群鸟鸣叫,欢呼天放晴了,刚刚天亮,就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交谈。

  词人没有正面写雨,却从“呼晴”侧面烘托出了雨。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仿佛那鸟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诉词人。就这样,词人在那悦耳的鸟鸣声的牵引中,郁闷的心房洞开,明媚的阳光溢满。

  以鸟之欢愉写人之欣喜,情意更浑厚一些。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 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吗?闻到荷香了吗?感到荷的高贵的气质了吗?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遥,距离家这么远,怎么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旅 旅居,客居之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相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以此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表达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曲笔。

  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现实中痛苦。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第4篇

《苏幕遮》教案

  【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得荷之神理。”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

  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 了解作者(打出幻灯)

  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

  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打出“情感变化”幻灯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循着词人的情感变化,吟咏出诗歌的神韵和气势吧。

  请大家自由诵读。

  之后,对照“吟诵指导”,再次齐声诵读。

  教师范读。听录音。

  6、再次诵读。

  4、指导背诵。

  小结: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在自觉的遵循两条原则:一,诗歌固有的平仄,韵律规律,如“一字读”“二字读”;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学们刚才已经感知了这首词的情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四、 讨论

  在《苏幕遮》一词中景和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阙之间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风荷

  写景清远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 探究

  一个潮湿的夏天,绵绵的雨,打湿了季节,也打湿了心情。词人捧着一颗潮湿的心,无处安放。谁能烘干这颗潮湿的心呢?不是鸟语,不是初阳,就是这——风荷!

  1、怪不得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强焕曰:“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深得王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 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风荷图:

  同学们,闭上我们的眼睛,闪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阳,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吗?闻到荷香了吗?感到荷的高贵的气质了吗?

  我们从荷不但看到了高贵,更看到了高洁。因此有人说,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请结合你所知道诗歌和文化现象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2、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

  “一品清莲”喻身居要职而清正廉洁,表达对清官的赞美;

  荷花节,以花会友,传承文化;

  在喧嚣之中,困惑之时,得到身心的愉悦;

  对荷的喜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