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

日期:2021-09-19

这是窦娥冤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窦娥冤公开课

窦娥冤公开课第1篇

这节课由一个学生主讲。其模式仍然是分段,讲解大意,朗读之类。

  按照授课老师的见解,师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主体的位置发生着变动。从小学到中学,教师的职能:保姆→教师→导师;学生的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依赖→依靠→独立。他的意思是他现在的学生经过他带了近两年时间,已经可以独立了,有主体的独立地位了。

  我不怀疑,就这位上课的学生而言,她确实有了主体的地位。但问题是,另外的几十名学生了。他们不是仍然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吗?他们的主体地位又如何体现呢?

  授课老师说,他上课很注重过程。这不错,但是在这样的课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个学生的过程,而不是众多的个体的学习过程。且这位学生所讲内容基本上是搬用教参,从前老师搬,现在学生搬,这就是教改?

  说到底,这仍然只是一种形式。时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太关注形式的层面,而对实质的问题关注显然不够。那就是:学生有否通过学习这样一个文本,完成自己的意义的建构。

  这个文本包含三个重要的片段:

  ①窦娥上场诉说冤屈;

  ②与婆婆话别;

  ③发下三桩誓愿。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zhí)、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第一个片段中,包含了如下文化内涵:日月、鬼神、天地、贤愚、好歹、命长与命短、善良与邪恶、富贵与贫穷,盗跖与颜渊,这些是中国老百姓的是非与善恶的范畴。而裁定是非善恶的是“天”,天隐喻着什么呢?“错堪贤愚枉作天”,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枉”字,是谁“枉”呢?面对这种“枉”,作为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又能怎样呢?

  (比较:“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这些内容?如何在这种解读中,完成自己的意义的建构?也许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这一段诉说,不用隐喻的手法,而直接说明白,当怎样表述呢?或者,你换一种喻体来隐喻,你又当怎样表达呢?

  “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这个片断极力渲染窦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员的无能与无奈。

  “(正旦唱)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正旦唱)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出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在这个片断中,作者为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解救弱势群体的办法。说到底,还是要靠天。中国古代,老百姓就望清官,就望明君。但这些都靠不住的时候,便只能靠天了。

  这里需要的是体验,体验窦娥的冤屈和无奈,也体验作者良知与无奈。只有深深的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和本质穷尽,只有通过体验,你才能真切而内在地置身于文化与生命之流中,并与窦娥与关汉卿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你现在能够体会作者创造时的心情吗?你能够认同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吗?

  还有形式的意义,作者选择戏剧的形式,来表现这种生活的现实。在当时,这样的形式是最能为人们(包括大众)所接受的。

  可以与西方戏剧的兴起作一比较。

  这种戏剧形式由那些部分构成?由哪些角色组成?

  小舞台,是如何与大社会交融的?

窦娥冤公开课第2篇

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实施对语文老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还要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我和沂南一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认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否定或反叛,而是对传统理念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因而,我在设计《窦娥冤》这节课时,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课堂中,我多次采用了诵读教学,指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和文字的张力;词语教学也是立足文本,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长处;板书精练概括,富有新意在这个基础上,我认真吸收了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轻松攻克教学重点、难点,并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与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提供平台,吃透文本

  我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立足文本,通过问题导读和自我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创设机会,提供平台,让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吃透文本,很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 声情并茂,创设氛围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味正而情浓的所谓味正,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文学味;所谓情浓,即语文课要声情并茂、情思飞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了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图片等来感染学生

  三、 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在学生对三桩誓愿的认识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发生分歧时,适时给予引导,并灵活处理了浪漫主义手法这个教学目标一堂课,学生并没有在活跃的氛围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整堂课,我感到整体设计比较流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予以肯定,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粉笔字不够工整,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忠实执行者,我会以更大的热情和勤奋使自己不断的'走向成熟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奉献,我会用的青春和热情,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去求索。

窦娥冤公开课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2学情分析

第三课时 赏析第三折

1.必须理解戏剧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是本课时的重中之重,一定要突出这一重点。

3.了解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3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4教学过程 4.1 第三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三课时----赏析第三折

△课堂探究

1、在课文第三折中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第1层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重点】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2.《滚绣球》”天地也/天也/地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概括地说,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4. 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5.《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活动2【讲授】第三课时

  

   赏析第三折

第2层

窦娥告别婆婆

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第3层

窦娥死前三大誓愿

1、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这三个誓愿能否交换位置?

2、请同学们想一想,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作者用的是什么创作手法?

3、对比阅读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试分析他们是否矛盾。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探究: 学有所思

1、《窦娥冤》是经典悲剧你认为其冤在何处?悲在何处?

2、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人物形象

1.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文中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

△知识拓展

讨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高考链接 语言表达 给“杂剧”下一个定义。

1 窦娥冤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窦娥冤 

1 第三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三课时----赏析第三折

△课堂探究

1、在课文第三折中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第1层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重点】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2.《滚绣球》”天地也/天也/地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概括地说,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4. 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5.《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活动2【讲授】第三课时

  

   赏析第三折

第2层

窦娥告别婆婆

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第3层

窦娥死前三大誓愿

1、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这三个誓愿能否交换位置?

2、请同学们想一想,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作者用的是什么创作手法?

3、对比阅读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试分析他们是否矛盾。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探究: 学有所思

1、《窦娥冤》是经典悲剧你认为其冤在何处?悲在何处?

2、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人物形象

1.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文中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

△知识拓展

讨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高考链接 语言表达 给“杂剧”下一个定义。

尹湘林评论

优点:

重点突出,知识全面,有利于培养能力。

窦娥冤公开课第4篇

今天上《窦娥冤》,我首先的设想就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了,好像屠宰一样,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术性的分析,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例如周同学,她的发言流畅自然: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陈同学的发言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易同学的发言则达到鉴赏的层次: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本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还有熊刚成同学则把悲剧的原因归于“三卖”,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他的概括精辟而独特。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需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删繁就简,就能像庖丁一样,“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