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日期:2021-09-26

这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人教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第2篇

一、导入

有些词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你们能说出以上这些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那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二、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词人时年35岁,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既是登亭后所作,那么在赏心亭,看到了作者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呢? 下面就请大家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

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这首词(注意情感的把握)。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出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请大家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在赏心亭,是什么触动了作者的心弦呢?作者看到了什么呢?选择其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鉴赏。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遥岑 落日 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天边。古人经常以流水的连绵不绝比喻忧愁的连绵不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时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

“遥岑”句倒装。眺望远山它们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样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词人看来都在献愁供恨,山如何能献愁供恨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写到这里,词人郁积胸中的情感依旧不能释然,他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看 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 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多想手持这锐利的宝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多么孤独无奈的英雄,为了让英雄不在孤单,我们一起朗读上片,试着做词人的知己。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事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辛弃疾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休说”!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他看不起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这又与上片的“把吴钩看了”一句照应,表明词人自己胸怀壮志,不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可是词人虽有壮志,却也只能虚度年华。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又是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经过金城,看到自己过去种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了,感到年华流逝太快,于是慨然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我担忧的是,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国势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自己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眼看年龄却一年一年地老大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词,不仅是这首《水龙吟》的主题思想,也是辛弃疾下半生的境遇及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词人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已经白白地虚度了,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经常处于不得意的境遇之中。忧愁风雨,是形容处境艰难。从“休说鲈鱼堪鲙”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在“忧愁风雨”中叹息岁月易逝、宏图难展,这就是“登临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登临意”,在投降派当权的时候确实是不能被人理解的,所以词的最后说: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没有人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抱负成虚,自伤不已,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连个给自己擦的人也没有。作者悲叹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这首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泪涂抹而成的。 品味着词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堂小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最真实的心声。

拓展练习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想一想,这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第3篇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属于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的“情思与意境”赏析。单元要求为“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古典诗歌阅读”版块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作为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应为宋“豪放词”鉴赏的一个小结。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但由于未接受系统的诗歌鉴赏训练,再加之阅读面有限,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知之甚少,所以对诗歌的情感内容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感悟以及运用已学方法解决实际鉴赏问题的平台。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为阅读鉴赏探究性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影音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利用多媒体课件以问题呈现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通过多媒体听读、自由诵读、展示朗读等多重诵读,涵咏、感悟,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整合表达能力;然后通过对景物描写及典故内涵的探究整合,走进作者内心,进而对学生形成一种大的思维穿透力及情感震憾力。在教学中我们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模式如下图:

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协作学习、分享集体智慧的习惯,同时也拓展了思维空间。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思想内核、作品特点。

2.找出词中的意象及典故,体会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及典故中所蓄含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背诵这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通过对意象及动作的分析入情、入境,自主进行情景再创造。

3.通过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提升思维、整合、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欣赏、感悟、探究中入情入境,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培养诗歌阅读的兴趣。

2.探究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执著的爱国热忱与状志难酬的悲愤,进而激发并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多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2.通过对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及所用典故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典故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学习借景、借典抒情的手法。

2.精练、规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探究式教学,其主要步骤为:

查阅资料――情感激发――多重诵读――自主生疑――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课程导入

1.多媒体播放仲天的《战觞》。

2.导语:一曲“战觞”让我们慷慨激昂,透过曲词的如血残阳、漠漠黄沙、金戈铁马的壮丽画面,辛弃疾悲壮的英雄形象,已然映入我们的脑海,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设计意图]利用慷慨激昂的音乐,创设一种悲壮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二)前置诊测,走近稼轩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抗金英雄,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2.稼轩名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名联欣赏

下面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但上下联都打乱了顺序请重新调整。

铁板铜琶 东去 继 东坡 大江 高唱

美芹悲黍 鸿雁 冀 莫随 南飞 南宋

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课前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养成课前利用各种媒体查阅资料的习惯,全方位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探究文本,走进稼轩

1.诵读感悟

①初读 ②听读 ③自由读 ④展示读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单元的基本要求是体味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性”。设计多重诵读,就是让学生在“初读”中疏通大意,入情入境;在多媒体“听读”中欣赏、感悟,在“自由读”中涵咏,品味形象和把握情感,通过“展示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节奏,及把从作品得来的情感进行“外化”表现。

2.自读梳理

①辛弃疾登上南京赏心亭他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远山 落日 断鸿

做的动作:

看吴钩 拍栏杆

想到的人:

张瀚 许汜 刘备 桓温

②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

(“无人会,登临意。”总领全篇)

[设计意图]高尔基曾说过:“在诗歌作品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要鉴赏一首诗歌,首先得找到诗词中所运用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再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把握意境,进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找“词眼”训练学生迅速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

3.合作探究

问题一:对于词的上阙所描绘的景象,假如你身临其境,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辛弃疾呢?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

①置我入境?摇②感悟作者?摇③知人论世?摇④融情入景

[设计意图]结合意象通过联想与想像对诗歌进行情景再创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让学生把“我”置入作者所绘的“境”中,结合背景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就会得到一种虚拟而真切的感受,从而也就会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这样,就既获得一种方法上的指引,也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问题二:作者“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流露了怎样的情绪?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情感抒发的含蓄、深沉)

[设计意图]“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当“歌以咏之”不足以表情达意的时候,人就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除了借“景物”来抒发情感之外,往往借助动作来表达情感,当那个曾经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英雄,而今只能空看“吴钩”“拍栏”感慨的时候,其无法言喻的落寞与悲愤又来得何等深沉!

问题三:词的下阙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张翰――念鱼归隐――耻于弃官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为国为民

刘备――雄才大略――追慕英雄

桓温――时光流逝――不愿虚掷年华

(注意“归未”、“怕应羞见”等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词语)

[设计意图]“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典抒情是古典诗歌的常用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一是典故自身就是一种文化浓缩景观;二是借用者在借用时表现的情感又来得深沉、复杂、含蓄;三是运用方式灵活多样,可直用、化用,也可正用、反用。辛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用典,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典故自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归未”、“怕应羞见”等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的评价性词语来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升华拓展、走进自我

1.找一句你最欣赏的诗句或拓展为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或作评价性赏析。

2.梁衡评价辛弃疾“词人本色是武人”是说词人本是行伍出身,国家残破之际却不能手持长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只能以纸笔悲歌慷慨,所以其词风沉雄豪壮,而本词中却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玉簪螺髻、红巾翠袖来进行点染,有人认为有柔媚繁褥之感,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①学生展示成果。

②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诗歌的鉴赏最终得通过联想想像内化为鉴赏者自身一种独特而深沉的内心体验,从而对鉴赏者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震憾力。而鉴赏者在感悟、联想、评价、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又各有差异,所以把课堂所得的东西通地自己的语言加以“外化”,对学生的思维穿透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一种提升,也借此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走出文本、走近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

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 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