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扬州慢教案诵读

日期:2021-10-10

这是扬州慢教案诵读,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教案诵读

扬州慢教案诵读第1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自行阅读鉴赏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四、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a、景色——1青青荠麦2废池乔木3二十四桥 4无声冷月5寂寞红药 b、 声音——— 清角吹寒

  五、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六、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分析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联想到桥边年年都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着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扬州慢教案诵读第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作品。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词,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体会本词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送出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热爱之情。

重点 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难点 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一、文化常识

最爱是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解题:

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被歌声。”应勘注曰:“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苟悦注曰:“被声,能播乐也。刀臣喷注臼:“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度曲。

二、诵读诗词,理解词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白对译

原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译文: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原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四、新知讲解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如何理解小序中的“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知人论世: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找出使用的典故?作用?

竹西佳处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作用: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找出典故?作用?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作用: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联想: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用典: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出处: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找出词中的所有典故,并概括其作用?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作用:

1.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2.以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更加沉郁,内容 更加丰厚。有力的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四、合作探究:

词 作 小 结

上片全写眼前实景,写出劫后扬州长期以来的萧条景象。

下片怀古伤今,抒发了诗人的“《黍离》之辈”。

词作主旨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五、课堂练习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荠麦( jì )

(2)戍角( shù )

(3)黍离( shǔ )

(4)豆蔻( kòu )

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荠麦弥望 弥:满。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豆蔻词工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这里指杜牧写诗的技巧和才情。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六、拓展提高

《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和《扬州慢》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特点:

风格不同,意境大迥

辛词: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

姜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辛词: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姜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辛词: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姜词: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七、作业布置

上网查找宋词发展之史,认识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特点,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一千字。

你能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吗?

扬州慢教案诵读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上片

  ·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语言概括

  空城

  ·作者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凄凉,荒芜

  ·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点缀,衬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杜牧的《赠别》诗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凄凉,渲染了气氛

  ·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写

  ·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实写

  ·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有哪些?

  视觉听觉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

  上片意思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昨日繁华

  ·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景色什么特点?今日凄清写景运用什么方法?虚实结合

  我们来概括下片内容

  下片内容概括为:怀昔感今的情怀

  请同学概括整首词的内容

  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

  核心板书: 昔日繁华---今日凄清

  淮左名都---废池乔木

扬州慢教案诵读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吟咏;

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

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 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1、背诵全词2、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书设计:

扬 州 慢

姜夔

今衰(实) 空城→词人所见所闻 虚实结合

黍离之悲 昔盛(虚) 名都→杜牧笔下­­——化用 对比反衬

(词人心中)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