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子路被剁成肉酱被谁吃了

日期:2021-08-13

这是子路被剁成肉酱被谁吃了,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子路被剁成肉酱被谁吃了

子路被剁成肉酱被谁吃了第1篇

西周结束,进入到东周之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诸子,百家,(儒家、道家),这两个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深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对历史真实的样子,也是知之甚少。实际从很久以前,东周时期就已经完全成熟了。宋以后经学(心学、理学)之间的对抗,实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理论的反复研读、解释,而一直到清代,还在做出这种解释。

民国时期,儒学曾为后世所诟病,称为“打倒孔家店”,“礼教吃人”等等,在中国历经几起几落,礼对于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以及老子和道家,所谓道家三个重要的分支,我们也来聊一聊。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理顺这些东西,我觉得非常重要。

例如:,孔子,身边有两位学生,一位是优秀的颜回,另一位是子路,子路非常,忠诚,,性格大大咧咧。

古人在那个年代里,跟我们现在是截然不同的。史书记载了一些与孔子相关的事迹,有一则非常令人震撼的例子,例如:子路正冠而死,在我大学时期读的书里,子路之死是非常有震撼力的,这在《左传·哀公·哀公十五年》当中有明确的记载。

那一年发生了卫国之乱,卫国原来有个太子蒯聩(姬姓),他是卫灵公的儿子。卫灵公宠信一名女子,这名女子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南子。

历史上南子还见过孔子,虽然她名声不好,为了孔子见南子的事情,子路还和孔子急了。在卫国之乱中,蒯聩回国夺他儿子之位(卫出公),他曾经为了刺杀南子,而被他父亲赶出卫国,后来蒯聩的儿子即位了,蒯聩又借助外甥孔悝的力量重夺王位。

子路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后,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

子路当时已经60多岁了,而站在对面的是两个体形壮硕的年轻力士。子路临死前还故意将自己打斗中断开了的帽带系好,讽刺蒯聩不知礼,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蒯聩气得下令将子路剁成肉酱。子路视死如归,死得其所,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里非常多。

知道子路进去,孔子当时就哭了,因为他了解子路的处世秉性,进去一定是必死无疑。旁边的弟子就劝他,孔子在这时候就说,我为子路不为别人,我这样有什么错?别人这样看待孔子的时候,与我们概念里的真理制造机是不同的,实际上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别人来祭拜他,作为师长他还还礼。

孔子并不是我们概念化的孔子,我们看到很多史书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他和子路和颜回的,对话,。他的乐礼,不在礼数的地方很多,这就是孔子厉害的地方,他跟真正西周建立的礼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西周建立的礼法,核心的东西是靠血缘的,父,兄弟,子这是一条线,不是,血缘关系,是不能学的,这是一个阶级。

而孔子是至圣先师,“克己复礼”恢复的是哲学系统的礼。整体来说中国人都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礼法(知书达理),第二个特征是对阴阳的认识。

先师孔子行教像|图源网络

翻开我们历史的画卷,绝不仅仅是民众所熟知的清代、民国,再往前翻明代大家也略知一二,最多到宋,而到唐已经渐渐模糊了,提起南北朝很多人完全没听过。我们在悠久的历史里边,看到很多人活得很脆弱,很轻易的就死了,然而仍然会,坚守,礼法。精神上的礼和今天不一样,现在我们看到很多高官相继被抓,在铁窗中忏悔,一把鼻涕一把泪也要活着。

而中国历次战争和运动当中,有很多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出现自杀的情况,例如:子路,明知道是去送死,但是他还是坚持去做。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今后的课程中还会遇到,这么轻易的死了值得么?

这跟我们今天的哲学思想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哲学是生存哲学,一切都围绕着如何能够活下去活得更好。死亡排在人类恐惧的第一位,而以前的人将礼看待在生死之上,有人说“打倒孔家店”,在指控礼教杀人,所攻击的礼教,其实根本不是论语中认定的那种,不是一种礼节、礼数,甚至很难用白话文解释清楚,在西方有一个词汇叫老钱(oldmoney),或是叫绅士、贵族,其实都不能完全的说明白。

台湾学者钱永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把礼的意思做了解释,叫做人的基本道理。大家热爱美学,喜欢中国古代艺术品(书法、绘画),一个人一幅画一幅书法很美,而这种美不是按照一种方式来发展,必须要这么做的是法。

后面有一句话叫“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举手投足自何宜”,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孔子把儒家细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叫小人儒,一部分叫君子儒。

小人儒,小人学礼是为了用,要出世。以前孔子的学生经常和他讨论出和处,处是自守,是要出还是要处?就像现在购入一件古代艺术品是为了卖,还是喜欢为了学习,学习本身就是区分小人儒和君子儒的核心标准,学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为了售予他人,学了能耐卖与他处,学而为用。

学而为用,单纯指为了用(卖),例如:购入一件艺术品为了获得利润而再次转手,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使自己得到提高;没有地方可用,但是提高了自身素质,这就是君子儒。我们看到一个美女,举手投足自何宜,随心所欲合规矩,这是比较难达到的。

再给大家说一下,看陈少梅作品的体会。我之所以喜欢陈少梅,是因为他可以在画面上随心所欲,最后看这个画面规矩森严,但是在创作的时候却是随心所欲很轻松,这就是真正的高手,溶于血液了。

所以礼在孔子这儿,已经不仅仅是王官学里的六艺、六经,而是真正溶于血液哲学化的礼。孔子把有教无类发挥到极致,不分血缘、不分宗族,他是第一个把教育作为职业的人,我们现在说的礼法是远远超过六艺、六经的。

当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今天有很多人说中国的状况不好,我们在全世界来讲,有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不可思议在佛经里是妙的意思。论先进程度,很多人认为美国好。有很多,朋友,从美国回来后,抱怨道:“美国的机场很落后,基站很少,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满地都是WIFI信号,例如:,黄石公园,。

放眼全世界,我们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互联网的速度也是最快的。我们今天有移动支付,即使日本现在也很难做到。而4G基站,美国只有30万个,我们则有610万个,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可以实现的,是美国实现不了的。我们的5G技术世界领先,在3G、4G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核芯技术比较缺少,但是我们现在在自主研发。

身边有一些IT界的大佬说过:“中国具备的可能性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没有干净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甚至没有可信任的人,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我们在高强度的发展速度下,人心却是如此的脆弱。英国社会,科学家,齐格蒙·鲍曼,他曾经说过:“没有信任,我们连起床的勇气都没有。”

我们现在甚至不敢在国内随便吃东西,到日本才可以放心地吃上三文鱼;,陌生人,递个东西也不敢接,,口罩,已经成为出门必备品。很多问题与我们行业里的事情完全一样,让人很难想象。例如:高古和明清艺术品的价值完全不对等,一件年代久远,工艺精湛的高古艺术品,却卖不过一件乾隆时期的花瓶,这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一件事,很多事情我们今天要思考,我们和礼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礼在中国还有没有意义?我们的年轻人真的不需要历史文化了么?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又将面对着怎样的世界?

现状已经无情地告诉我们,近百年来中国最有成就的学科是文史(考古、金石),而绝非科技领域。我们有很多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却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奇怪现状,就是没有授教者,就像我们的礼制失去了受众群体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审美倒挂。

没有做人基本的道理,就是没有了底线,没有底线的民族,没有底线的年轻人,,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如果科技再飞速的发展,人心将会彻底的脱钩。

我们再来聊聊三支道家,对于道的不同理解,中国的道家非常重要,包括:中医体系就是建立在道家思想之上,阴阳道学(数术道学)是王官学的重要分支,道学重视人的参与,改变五行之间的位置,通过理象术改变结果,例如:起名字先要找先生先算一卦看五行,这就属于阴阳道学。

明崇祯青花孔子见老子图莲子罐|图源网络

我们中医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都是阴阳道学,因为不管是行针、吃药、,推拿,(气理),都是通过改变理象术的关系,从而改变结果,也是源自王官学占卜的一套东西。

后面这两派一个是老道、一个是庄道,但他们对道的认识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儒释道,佛家可以先不管,但是儒家、道家是一定要知道的,我们不尊礼是不行的,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需要一生的修为,道家是我们原生原体的东西,也是中国哲学智慧一个非常高明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们年轻人尽量要学的一些知识点。

子路被剁成肉酱被谁吃了第2篇

子路的死实际上是非常悲壮的,但同时又是一种近似迂腐的表现,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但从子路本人来看又是合乎情理的,他本身就具有侠义精神,虽然不能用“仗剑走天下的侠士”来形容他,但是他确实是勇武侠义的,又跟着孔子学习了那么久,受“礼乐”熏陶日久,自然对“忠义”有自己的见解。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两人之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子路这个人在拜孔子为师之前是非常勇武的,比较崇尚武力,心中有侠义,但并不怎么看的上孔子的学问,不过他好学,因此从最初对孔子多有不敬到后来拜孔子为老师,但是不变的是子路的直率性情,他仍旧常常和孔子争论,仍旧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

比如在跟随孔子到达卫国的时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见孔子,最终孔子推脱不过就去见了南子,这件事其他的弟子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子路非常的不高兴,这种不高兴并不是藏着的,而是直接就对孔子表现了出来,于是有了这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在成为孔子学生的同时,他也成为孔子的保镖,始终不离不弃的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孔子回到了鲁国,而子路在卫国做官,然后就遇到了卫国的那场动乱。

实际上,早在孔子带着弟子们第一次到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内乱就已经有了端倪,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和太子蒯聩不和,南子干政,想另立太子,而蒯聩怕被废掉,想除掉南子,两人之间的矛盾大爆发是在公元前496年,蒯聩决定在拜见南子的时候将其除掉,只是他找了个猪队友,最终刺杀不成不得不逃亡到了宋国,而卫灵公在公元前493年去世。

卫灵公去世后,南子遵从他的意愿想让公子郢来做国君,但是公子郢偏偏并不喜欢国君之位,然后建议南子让蒯聩的儿子辄做了国君,这就是卫出公。父子结仇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一年的六月,晋国的赵鞅派人护送蒯聩想悄悄地回到卫国,结果遭到了卫军的阻拦,双方开战,最终蒯聩退到了宿地,卫国也收兵。但是蒯聩一刻也没有想过要放弃卫国的国君之位,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做国君,他也要将国君之位抢过来。

蒯聩的机会在卫大夫孔文子去世后来临,孔文子的妻子正是蒯聩的姐姐、卫灵公的女儿,他们的儿子就是孔悝,即子路服侍的主子。孔文子去世后,孔悝成为卫国的大夫,而孔悝的母亲不甘寂寞,同孔家的一个叫做浑良夫的仆人好上了,然后她让浑良夫去见自己的弟弟蒯聩,蒯聩许诺浑良夫:你如果帮助我回到卫国继位,那么好处是大大的,我的姐姐也会成为你的妻子。

于是蒯聩就和浑良夫以及他的姐姐谋划着回国继位,蒯聩能继位的关键就是争取大夫孔悝的支持,但是用正常手段是不太可能说服孔悝支持他的,于是他们合谋先把蒯聩弄到了孔家,然后逼迫孔悝同意支持蒯聩回国继位,将其劫持着到了高台,而栾宁一面派人将这件事通知在外的子路,一面护卫着卫出公逃往鲁国。

子路知道后,赶紧往孔家赶,在路上遇到了正要出逃的大夫羔柴,羔柴告诉子路孔门已经关闭,劝说子路不必去趟这浑水,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子路拒绝了,理由是“食焉,不辟其难。”换句话说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等子路赶到孔家的时候,孔门确实是关闭的,并且有人把守,子路再次将自己的观点说了出来:“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意思是你们求利但我选择尽忠,一定要去救孔悝。

正好有使者出来,子路就被放了进去,进去后,子路就和蒯聩说:“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意思自然是让蒯聩放了孔悝,但是蒯聩哪里肯放?子路又说:“太子没有勇气,我要是一把火烧到了台子的一半,孔叔肯定会被放出来。”

蒯聩一听那还了得,赶紧让身边的两个护卫下台去攻击子路,两人用戈重伤了子路,连子路的帽缨也被斩断,这个时候的子路依旧是一副大无畏的样子,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自己的生死,倒是很注重死时的仪态,因此,他说“君子死,冠不免。”等他终于用尽浑身力气将帽子戴好,帽缨结好后,就去世了,这也就是“结缨而死”的经过。《东周列国志》中说子路最终被弄成了肉醢,这是一种酷刑,即将人杀死后剁成肉酱,极为残忍,无论如何,子路有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过残忍,倘若后来继位的卫庄公蒯聩是一个仁义之君的话,断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很可惜他不是仁君。

不过对于“结缨而死”的这段记载,《左传》和《史记》中的记载是不太相同的,即便是《史记》中也出现了两种说法。 其一就是《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的记载,它和《左传》中的记载是大体相同的,即上文叙述的那样,而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则记载的有些出入,出入点之一就在于子路对蒯聩说的话,《仲尼弟子列传》中说的是:“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四姑娘在准备写这篇文的时候,在想为何记载会出现不同呢?是不是太史公写错了?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单从字面理解就是:“您为什么还要用孔悝呢?请让我得到并杀了他”。这完全和子路之前说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符合。虽然这一段记载中说蒯聩和孔悝一起作乱,但是子路忠于卫出公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人人忠的只是自己的上一级,比如卿大夫忠于自己的诸侯,而不可能忠于周天子;家臣忠于大夫,而不可能越过大夫去忠于诸侯。

子路真的会因为自己的主子孔悝背叛了卫出公,就想将孔悝杀死吗?子路的俸禄都是孔悝给的,他只是孔悝采邑上的宰,是孔悝的家臣,有何理由心向着卫出公?

子路被剁成肉酱被谁吃了第3篇

君子死冠不免”,这是子路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在孔门众多的弟子中,子路以勇武冲动而受到孔子的重视。相比于孔子最重视的大弟子颜回来说,性格爱憎分明,直爽冲动的子路则更有血有肉,令人印象深刻。子路最后在卫国的内乱中被乱刀剁成肉酱,其实还是由于自身性格导致的。

一,穿着儒服的武士。

子路本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他的早年经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出生社会下层,“好勇力”,喜欢打架斗殴。是一个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狠人。早年的子路可以说是鲁国街头上的一个喜欢打架的混混,然而对待双亲,子路却十分孝顺,后来子路曾对老师孔子诉说过自己年轻时奉养双亲的故事: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家语》

可见,好勇斗狠的子路从小就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在父母生前拼了所有的力量也要让父母不挨饿,父母去世后又能保持着思念。正因为子路具备这样美好的品德,故此他也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个主角。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为人孔武有力,性格冲动。当时孔子正在鲁国宣讲自己的儒家学说,许多人都拜他为师。比孔子小九岁的“野人”子路则看孔子不顺眼,不知是因为身材高大的孔子引起了子路的斗志还是对孔子所说的理论不了解,反正子路经常欺负孔子。具体的情形史书上只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陵暴孔子”。按照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说不定子路还和孔子打过架。

但是孔子毕竟是主张“有教无类”的,无论贵族贫民,只要是能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对“复礼”有用的人,孔子都愿意教导。子路的勇猛受到孔子的重视,于是孔子用自己的礼乐思想去诱导子路,子路在了解儒家追崇的礼教后佩服的五体投地。干脆穿上儒生的衣服,托孔子的弟子们说情,愿意拜在孔子的门下。孔子也不计前嫌,愉快的收下了这名冲动莽撞的弟子。

子路侍奉孔子后,对于那些喜欢辱骂孔子的人会毫不客气的报以老拳,或者据理力争。这样一个狠角色的出现,极大的震慑了一些嘲笑孔子的人,孔子也在回忆子路的时候说过: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文质彬彬的孔夫子与血气方刚,好勇斗狠的子路的相遇,也真应了那句俗话:“不打不相识。”而此后的岁月中,子路认真的接受孔子的教导,加上自己风风火火的性格,听到教诲后就要忙着去实践,可以说是一个孔门弟子中的行动派,孔子十分喜欢他,同时也十分担忧这个徒弟总有一天要吃了认死理且冲动的亏。

二,有个性的子路。

子路性格鲁莽,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作为老师的孔子了解这位学生,常常批评他的固执冲动,希望他向别的师兄学习,凡事谦虚谨慎。子路很认同孔子的一些思想,对这位老师绝对的尊敬,并且跟随孔子周游列国,驾车执鞭,在颠沛流离中不离不弃。然而子路毕竟是子路,他的冲动和固执一点也没有改变,如果觉得老师的做法是不对的,那他就会板着脸质问老师为何言行不一。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仰慕孔子,于是请孔子前来相见。南子是个妖艳的大美人,名声也很不好,但是这个女人却是卫国的实际掌权人。

孔子估计是求官心切,便答应邀请前去拜见。弟子们知道后,心里十分不爽,老师作为一个讲究礼法,洁身自好的君子,怎么能与南子这样的女人来往,这种做法与他平时教导大家的君子之道完全违背啊?然而大家心里虽然不爽,但都不敢在孔子面前表露出来。只有子路毫不遮掩,在孔子与南子会面后亲自质问老师为何言行不一。逼得孔子在众人面前发誓:“我跟南子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如果有的话,老天爷也会厌弃我啊。”

孔子和弟子们在陈蔡受困,粮食也吃完了,弟子们也病倒了。孔子也是苦中作乐,独自抚琴排解忧愁,子路却十分恼火,他直接问孔子说:“君子难道也有如此困顿的时候么?”这已经有一些怀疑孔子儒家理论的意思了,面对子路的质疑,孔子也只得无奈的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厮滥矣。” 《论语~卫灵公》

在后世称为七十二贤人的孔门弟子中,敢这样当着老师的面质问的,唯有子路一人而已。孔子也常常指出子路的性格问题,希望他改正,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路虽然忠诚于孔子的儒家教条,然而却始终不能改掉冲动,固执,认死理的脾气。孔子对这个弟子既爱又恨,也是很无奈。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这便是孔子教导子路的千古名言,从中可以看出子路日常和孔子没少斗嘴,才让老师有些生气又有些关爱的说出这么一句劝诫的话。而整本《论语》中,惹孔子骂人最多的就是子路。子路尊敬老师,但是又随时都对老师的教导保持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一味的尊崇不敢怀疑。这真是子路个性鲜明的表现。

这对师徒就在相爱相杀的状况下一起扛过了无数艰难困苦,虽然骂归骂,但是师徒之情却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共同的患难与共而越发深沉。

三,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的死,死的有些迂腐,却也有些悲壮,然而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子路的性格。子路信奉儒家信条,并且是个坚定的行动主义者,为了实践自己心中的大道,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孔子早就看出子路会被自己的性格所害,但却始终不能改变这一切。

孔子带着徒弟们推行儒家仁义的过程中,虽然碰壁无数,但也向当时的诸侯们输送出一批儒家的人才。勇猛善战的子路便被卫国的权臣孔悝看中,做了他手下的官员。

当时的卫国虽然对外是个弱国小国,可是国内的风云变幻一点也不逊色。先是卫灵公宠爱南子,造成南子当政的局面,后来又是卫灵公的太子蒯聩(kuai kui)与南子不合,想要除掉南子。南子知道消息后便向卫灵公告状,蒯聩担心自己被南子所害,便出逃到了宋国,之后又辗转去了晋国依附赵简子。

   

卫灵公死后,卫国人立蒯聩的儿子卫辄为君,是为卫出公。卫出公刚继位,他的父亲蒯聩便在赵简子的护送下准备进入卫国争夺君位。卫出公也不傻,虽然是自己老爹,但这卫国君主还是得自己来当,于是发兵阻挡蒯聩。一心要和儿子夺君位的蒯聩只得躲起来等待时机。

卫出公继位后,重用表兄孔悝(kui)。原来孔悝的母亲正是蒯聩的姐姐,卫出公的姑姑。孔悝的父亲孔圉(yu)死后,母亲与父亲的家奴浑良夫私通。这在当时是有违礼法的事情,浑良夫与主母私通可是死罪。蒯聩得知后便潜回卫国,暗中与姐姐和浑良夫商议,要他们胁迫孔悝助自己夺回君位。三人一拍即合。

但孔悝不愿意帮助舅舅蒯聩反对自己的表弟,死活不答应,吓得躲在厕所里不出来。蒯聩则建立了歃血为盟的土台子,姐姐和浑良夫则拿着武器命人将孔悝从厕所里拖出来。因为事情仓促,找不到牛来当祭品,他们慌忙的杀了一口猪以作盟誓的祭品。

孔悝的家臣眼见事情不妙,纷纷逃出城外。卫出公听说父亲回来准备发动政变,也不组织人反抗,而是迅速的逃离了都城。子路听说后,抱着“食其食者不避难”的决心,火速入城解救孔悝。

子路在城门外遇到刚从城内出来的师弟子羔,并诉说了自己要入城救孔悝的想法,子羔劝说子路说:“此时城门已经关了,况且城中即将大乱,师兄还是快随我逃离这是非之地吧。”子路不为所动,趁着有使者入城的机会跟随而入。子路赶到孔悝的住所,见到蒯聩等人正逼着孔悝答应一起夺位的要求。

子路高声对蒯聩说:“太子您为何一定要逼迫孔悝呢?您即便把他逼死了,别人也会反对你的这种行为啊,请释放他吧。”

蒯聩不听,子路听说蒯聩生性胆小,便在土台下放火,逼迫他释放孔悝,蒯聩恐惧,命身边两个年轻力壮的武士石乞、壶黡(yan)从土台上冲下去,除掉子路。此时的子路已经是一个六十三岁的老翁,自然斗不过这两个武士。打斗中,子路的帽缨被打断,子路对着敌人说了这样的话:“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即便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也不可以不注重自己的仪表。然后受伤的子路将帽缨重新结好,对方也丝毫没有减缓攻击,子路就这样被剁成了肉酱。

而远在鲁国的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的消息后,伤心的说了一句:'子羔估计是会逃回来的,但子路恐怕是没命了。”确实,正如老师所预料的那样,固执的子路为了实践儒家的理念,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成为了这次政变之下的亡魂。

  

总结:

子路之死,死的迂腐。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虽死犹荣。因为他用生命去践行了自己所信奉的理论,并在死前仍时刻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君子的准则。这种对理想的执念真是令后人佩服崇敬,如果说孔夫子是一个偶尔也会圆滑一下的圣人的话,那么子路则是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儒家勇士。

子路虽然只是七十二贤之一,但他身上所体现的忠勇孝义的精神是值得后世辩证的吸收的。写到这里,不禁对这位先秦的儒家勇士由衷的致敬。

子路被剁成肉酱被谁吃了第4篇

子路在孔门弟子中是个异类。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出身贫寒。樊迟以种地为生,子张以在骡马市场上帮人“侃价”为生,颜涿聚在拜在孔子门下之前,是个大盗,以烧杀抢掠为生。这些同学的职业虽然不怎么样,除了颜涿聚,好歹有个正经工作。但子路是“卞之野人”,和现在意义的野人不同,子路不是“神农架”的野人,而是居住在“卞”这个地方城外的人,用现代的话说,子路是“卞”地城乡结合部的农民。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卞”,大概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此地有个叫卞庄子的勇士,一个人杀了两只虎,比清河县的武松还猛一倍。子路和卞庄子是老乡,其勇猛不在卞庄子之下。 子路没有正经职业,勇猛而有蛮力,这样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样。《史记》说,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强。头戴公鸡羽毛做的帽子,腰间挎着用猪皮装饰的长剑。这显然就是“左青龙,右白虎,中间纹了个米老鼠”的街头小混混。估计一身“杀马特”装扮的子路,大街上是横着走,别人只好躲着走。一天,年轻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轻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气扬,二人相见,感觉连大街都变窄了。 二人相遇的后果,在《史记》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尽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结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顿。但孔子不生气,而是“设礼稍诱子路”,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才动手又动口。孔子给子路讲了一大箩筐道理,用礼仪去引导他。就像《天龙八部》中的“南海鳄神”岳老三,对段誉心服口服一样,子路最后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说情,正式拜在孔子门下。从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为孔子最为依赖的弟子。

子路的死,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选择了捍卫道义,孤身和敌人对抗,最终死于敌手,被剁成肉酱。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权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卫国还是不安定,卫出公的老爸蒯聩一直想把儿子的国君之位抢回来。蒯聩是孔悝母亲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对于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亲立场相反。母亲支持弟弟蒯聩,孔悝支持表弟卫出公。但孔悝是卫国的执政官,蒯聩要想做国君,必须获得孔悝的协助。 蒯聩潜入卫国,躲在孔悝的菜园里。孔悝的老妈亲自出手,把儿子抓了起来,强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国君,把表弟赶下台。因为要“歃(shà)血为盟”,菜园里找不到牛,只好临时杀了一头猪,以猪血冒充牛血。他们胁迫孔悝登上立盟约的土台,让孔悝宣布蒯聩做国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里,听到政变的消息,急忙往城里赶。路上遇到了从城里逃出来的同学子羔。子羔告诉他,大势已去,赶紧逃吧。子路说,我吃人家的饭,却在人家遇到危险的时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为。于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聩的人搏斗起来。子路人单势孤,受了重伤,帽子上的缨也断了。子路说,君子在临死的时候,帽子要端正。他用尽全身力气,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静地等待死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临终时应该保持心灵的平和”,而子路比苏格拉底还平静,他以一种君子的优雅姿态,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庄严而悲壮地死去。 纵然子路被敌人剁成肉酱,但子路“向死而生”的伟大精神永存! 孔子曾经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像子路这样,我恐怕他以后不得好死吧”。听起来有点像诅咒子路的意思,其实这正反映了孔子对子路深沉的爱。因为孔子深知子路勇猛的性格,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越是勇猛的人,可能死得越惨,这真的是一语成谶(chèn)。孔子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担忧地说,子路怕是回不来了。果然,消息传来,子路被人砍成肉泥,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牺牲了。孔子听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哭起来。

许久,悲伤中的孔子,赶紧让人把厨房里的肉酱倒掉,他怕睹物思人心里难受。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个追求道义、从容赴死的君子,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中国知识分子“求仁得仁”无悔的坚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