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日期:2022-01-11

这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第 1 篇

一、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4~105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最近有一个非常火热的词,叫“人工智能”,而在所有“人工智能”项目中,最被大家熟知的,无疑就是机器人。机器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咱们通过一个短片来看看:

(PPT放映有关机器人的内容)

师:看了这个短片,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1:我觉得现在科技非常发达。

生2:我觉得人类很厉害,可以研发出这么高端的科技。

生3:我觉得人类要加油了,否则会被机器人赶超。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老师这样收集了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组委会还把这些数据制作成了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能一眼看出哪年参赛队伍最多,哪年最少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一眼就看出了2012年参赛队伍最多,因为竖条最长。2007年参赛队伍最少,因为竖条最短。

师:也就是说在条形统计图中,数据是由什么表示的?

生:竖条

师:那数据的多少是由竖条的什么决定的?

生:长短

师:既然竖条的长短决定了数据的多少,这些竖条长短不一,就证明这些数据在不断的变化,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咱们用手比划一下。

师:同学们,统计图可不止条形统计图一种,如果我把这些竖条的最上方用点表示,再用线把它们依次连接,这种统计图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师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折线统计图。

师:这就是一幅折线统计图,也是咱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们想了解这位朋友的哪些特点呢?

生1:我想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折线统计图。

生2:我想知道它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生3:我想知道为什么学了条形统计图,又要学折线统计图。

师: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大家的这些困惑。

师:我们都知道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表示数据,你们看看折线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数据的?

师:有同学说折线统计图上是用点表示数据,那数据的多少是由点的什么决定的呢?

生:由点的高低决定的。

师:折线统计图上不仅有点,还有什么?

生:线

师:你们观察这些线,发现这些线有什么作用吗?

生:表示数据的变化。

师:请你上来边指边说,这些数据是怎么变化的?

生;这些线如果下降就表示数据减少,这些线如果上升就表示数据增加。

师:你的观察也很仔细,那大家能看出来哪一年到哪一年增加的队伍最多吗?

生:2007年到2008年增加的人数最多。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这两点之间的线段最长。

师:还有不同的观察方法吗。

生:因为2007年到2008年之间这条线段抖动的坡度最大。

师:那大家能找到哪一年到哪一年减少的队伍最多吗?

生:2006年到2007年减少的队伍最多。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只有2007年和2009年和前一年相比是减少了队伍的,而明显2007年减少的幅度更大。

师:虽然在这些年参赛队伍有增加,也有减少,但总体呈现什么趋势?

生:总体还是呈现上升的趋势。

师:没错,参赛队伍总体还是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之后,每一年参赛队伍都在增加。按这个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队伍参赛吗?(学生预测)

师:咱们现在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课初有同学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生:它们都可以表示数据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清楚的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到位。老师也希望你们可以在学习之余,多参加这种类似的课外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眼界,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说到创新,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

生: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你们知道吗?在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的20个国家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分别是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事物。在这“新四大发明”里,有两样和咱们的出行有关。咱们先来说说高铁,高铁不仅乘坐舒适,而且速度更快,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出行效率,你们知道咱们南昌的高铁车站在哪里吗?

生:南昌西站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2017年上半年南昌西站的客运量,谁上来帮大家把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上台制作,教师板书画折线统计图的三步骤,先描点、再连线、标数据。

师:从这个统计图里,大家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生:一月和二月的客运量比较多,3——6月客运量比1、2月要少很多。

师:也就说这幅统计图呈现出数据的什么变化趋势?

生:先下降,再稳中有升。

师:大家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吗?

生:因为1月和2月是春运期间,所有乘客非常多。3月份春运已经结束了,所有乘客就少很多。

师:大家能否依据这幅统计图的趋势,结合实际来预测一下7、8月份南昌西站的客运量呢?

学生做出预测,教师点评。

师:我们知道高铁提高了我们出行的速度,而还有一项发明是解决了我们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这项发明就是共享单车。

老师这里收集了2017年上半年南昌市共享单车的数量,大家从这个统计表里能发现什么信息?

生:我发现2017年上半年南昌市共享单车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师:要表示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你认为可以制作成什么统计图?

生:用折线统计图

师:看样子咱们的同学都会学以致用。咱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这组数据后,可以清楚的发现2017年上半年南昌市共享单车的数量是在一直增加。哪两个月增加的数量最多?

生:5月到6月增加的最多。

师:按这个趋势,你们预测一下7月份的时候*_**有多少?(学生预测)

师:刚刚同学们对做了预测,下面老师就来揭晓这个谜底(出示新闻报道)。7月份的时候,南昌市共享单车数量已经接近30万辆了。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但老师必须强调一句,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未满12岁的儿童是不能骑自行车上马路的,所有大家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

师:你们认为*_**这样一直蹭蹭蹭的增加吗?

生:不一定,当市场饱和后,增加的速度就会放缓。

师:上课初有同学说想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折线统计图,现在你们能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过折线统计图吗?

生:股票的涨跌、心电图、商场营业额XXXXXXXXXX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我们也知道它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那样看出数据的多少,还能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那它是否就可以完全代替条形统计图呢?老师这里还收集了2017年6月我国主要城市的共享单车数量,你们看看,如果要把这幅统计表里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你认为制作成哪种统计图更合适?(学生争论)

师:大家回忆一下,咱们前面看到的折线统计图,不管是机器人参赛队伍还是南昌市上半年共享单车数量,时间一直都在变。这这幅统计表中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中,时间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统计不相同的事物,使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

师:把它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后,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哪个城市共享单车的数量最多?

生:北京

师:哪个城市的数量和它接近?

生:上海

师:在这5个城市中,哪个城市的共享单车数量最少?

生:南昌

师:我们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共享单车数量都是南昌的几倍了,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生:因为北上广深都是我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是我国的窗口,人口众多,所以那里共享单车的数量也多。而南昌相对来说竞争力不如这些城市,人口少,所以共享单车的数量也就少。

师:通过这一题,咱们知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各的优势,在统计数据时,咱们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从而选择更适合的统计图来呈现。刚上课的时候还有同学问为什么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你们现在知道原因了吗?

生:因为他们的特点不同,条形统计图更适合比较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适合体现数量的变化趋势。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替我们解惑。统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好帮手,希望大家和它成为朋友,今天的课咱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第 2 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108~109页例题1。

知识背景:“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同时,通过正确认读单式折线统计图,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思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很多相通的之处,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是本教学设计思考最多的方面。因此,设计导入新课环节时,出示了条形统计图,意在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不用计算,一跟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人数增加最快(新旧知识的生长点由此产生)。在新知讲授部分,设计了两个认知环节:其一,初步感知,让学生分析两种统计图的相同之处,即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其二,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找到两种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即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图片。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发言。)

师: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你们参观过科技展吗?通过参观科技展览,能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下面某市学生(2003~2009年)参观科技馆的学生人数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某市学生参观科技馆人数统计表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提问:哪两个相邻的两份参观人数增加最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大多采用计算方法。)

3.能不能找一个更好的方法,不用计算就能看出2007年到2008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呢?(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

4.教师依次出示以下统计图:

让学生自主观察,初步感知。想一想以两幅统计图中各自发现了什么。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新的(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

(1)两幅统计图都有横轴、纵轴。强调说明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两幅统计图都能看出每年的参观人数。

2.深入探究:再次对比条形统计图和第二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1)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思考一:第二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表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你能看出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参观人数最少吗?(通过“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思考二: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参观人数是如何变化的?你是如何看出参观人数的增加、减少或不变的?(通过线段的倾斜看出数量的变化。)

思考三: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现在能一眼就看出来吗?(通过线段倾斜程度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板书:平―不变起伏―变化

(2)学生用手势表示变与不变、增加与减少以及变化幅度的大小。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2003~2009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整条折线,感受整体变化趋势。

3.教师总结: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是通过“点”反映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起伏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4.你知道这种统计图的名称吗?(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5.预测: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的数据预测一下,2010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说说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预测的人数只是一种“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通过调查来说话。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115页练习十九题第6题(图略)。

学生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建议。

2. 2009年昆明五月至十月降水量怀历年均值比较。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用课件)呈现给学生。

(1)统计图说明了什么?

(2)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3.明明调查了五个小朋友家一周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

五个家庭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个数统计表

先出示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认真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让学生体会描述不同事物,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制成折线统计图较方便。

(2)出示(根据同一内容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3)教师小结: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要根据统计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4.反思(我们能做什么):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日益恶劣,人们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身体力行追求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用约,杜绝浪费,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四、拓展:课件简介(出示)统计的发展

在我国,统计理念古已有之,统计思想迅速发展则是在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当今,统计图已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演变出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形式各异的统计图。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可以根据班级实际组织师生小结。)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第 3 篇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第 4 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折线统计图特征的过程,提高观察、总结、概括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折线统计图。

【难点】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点明本节课学习新的统计图,引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讲解新知

创设王明同学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奖的故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几年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的统计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