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日期:2021-12-31

这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第 1 篇

【设计说明】

本课题内容选自二年级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克和千克”是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二下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斤”“公斤”这样的重量单位,对“克和千克”这样的国际制质量单位的实际概念的感知几乎没有。千克和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而且它们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观察得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不仅要解除困惑,更要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本设计是笔者上得一节公开课,课后听课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课堂中好像有一股生命活动的强大气场,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学生通过动手称量,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 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态课堂体现

活动一:举一举,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举物游戏。

请同学们举起课前收集的物体的质量报告单,你对这张纸的重量感觉怎样?

举起你的数学课本,感觉怎么样?

数学课本与这张纸比较是重的,但与人的重量比较又是轻的。

2.引入新课。

课前,老师让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体的重量,我拍了这样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主题图)从这张照片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观察它们的单位,你又发现什么?

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提出那么多问题,咱们今天就重点来研究:1克有多重?1 千克有多重?

(生举起物体质量报告单)

生:这张纸很轻。

(生举起课本)

生:数学课本重。

生 1:我了解到一包饼干重110 克。

生 2:一桶豆油重 5 千克。

生 3:6 个苹果重 1 千克。

生:一包饼干用“克”做单位,一桶豆油和 6 个苹果用“千克”做单位。

生 1:1 克有多重?

生 2:1 千克有多重?

生 3: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4:克和千克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态课堂追求教学的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让学生先举一张很轻的报告单纸张,再举一本数学课本,对比后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各种物品的数量及单位,不仅能很快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直奔主题,还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生态课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唤醒、激励生命,激发学生生命中的强大力量,能让学生做得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得,教师不代替,尊重学生就是相信学生。

活动二:看一看,认识测量工具。

同学们,如果老师想知道某个物品的轻重,你有哪些办法呢?

(板书:称一称)

(板书:看一看)

(板书:掂一掂)

同学们办法可真多呀!有包装的可以看包装。没有包装的,比如要知道一个西瓜的重量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称一称,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更准确。那么,你都见到过一些什么秤呢?

在“秤”的大家庭里,还有这样一些秤,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生 1:用秤来称一称。

生 2:看包装袋是怎么标注的。

生 3:用手掂一掂

生 1:我在菜市场见过盘秤。

生 2:我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 3:我在药店见过体重秤。

生态课堂的切入点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知道判断物体的轻重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掂一掂”,对认识“克与千克”是很好的元认知,教师要搭好脚手架,架起通往教学目的地的桥梁。

生态课堂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相融合的课堂。多媒体展示各种称量工具,直观,学生印象深刻。

活动三:掂一掂,体验“1克”标准,感受“1克”有多重。

1.体验标准,感受 1 克的重量。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利用天平称出一枚 2 分硬币的重量,并全班交流你的称量结果。

现在,请同学们把各人手中的 2 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把刚才所掂的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2.寻找标准,找出“1 克”的物品有哪些。

用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 1 克重?

请同学们再掂一掂一个 1 克的 2 分硬币、一个纽扣、一颗含片,建立起 1 克物品重量的标准。

(学生分组称量)

生:约重 1 克。

生:感觉非常轻。

掂 1 克的 2分硬币,感觉非常轻。

生 1:一颗纽扣。

生 2:1 枚一角的硬币。

生 3:一张纸牌。

生 4: 两颗图钉。

教师选用天平秤,让学生见证2分硬币的质量有1克重,再让学生把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后告诉老师有什么感觉?这不仅让学生有了见证过程,而且还让学生的肢体参与验证、体验,然后谈验证的感觉,这对学生建立1克有多重这一数学模型及标准是极富价值意义的。再让学生根据刚才这种感觉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有1克重?学生说出了:一颗纽扣, 1枚一角的硬币,一张纸牌,两颗图钉等等,这都是学生真切体验后,以1克作为参照标准,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来的。这就等于教师践行了“三解放”: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嘴巴。

活动四:比一比,建立1千克的标准,加深“千克”与“克”关系的理解。

课件出示:一袋盐重 500克,两袋盐就是 1000 克。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单位 “千克”表示,记作 1 千克,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 1000 克等于 1 千克。

【板书:1000 克=1 千克,即 1 千克=1000 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把1 千克的物品(两袋盐 1000 克)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把刚才掂物品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

拿出一个 2 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一下,有什么感受?(板书:比一比)

这就告诉我们“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很轻的物品都用“克”做单位。而“千克”是一个稍大的重量单位。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1000 个 1 克就有 1 千克重。即: 1 千克等于 1000 克。接下来老师要考考谁的反应快(题略)。

(教师出题,学生口答)。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生活中你拎过几千克重的物品吗?

小结:像一桶豆油、一个西瓜、一个人的体重……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活动五:背一背,体验“几十千克”有多重

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

把你的体重告诉同桌,想不想体验几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觉?

接下来咱们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板书:背一背)边背边想,把背的数量与结果的感觉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课件出示:我背着( )千克的( ),感觉( )。

请同学们再拿出 82 克的土豆片与刚才背一背的感觉比较一下,你想说什么?

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

总结:轻的物品用 “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以后还要学习更重的物品用“吨”做单位。

(学生齐读两遍)

生 1:比一个 1 克的 2 分硬币重多了。

生 2:感觉很沉。

生 3:时间掂长了手会酸。

我掂 1 千克的盐感觉很重,时间掂长了,手会酸、胳膊会疼。

(学生掂重量)

生 1:1 千克重,1 克轻。

生 2:1 克的硬币很轻,几乎感觉不到,1 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 3:1 克和 1 千克有很大的区别。

生 1:我帮妈妈拎过 5 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 2:我拎过 2 千克重的土豆。

生 3:我拎过一桶水约重10 千克。

生 4:我背的书包约重 3 千克。

……

生:知道。

生:想。(高兴、欢呼)

学生做互相背的游戏。

生 1:我感觉土豆片轻多了。

生 2:土豆片轻,用“克”做单位。人的体重重,用“千克”做单位。

生 1:我小弟的体重约重20 千克。

生2: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生3:一个西瓜约重5千克。

生 4:一张课桌的重量约是25 千克。

生 5:我爸爸的体重是 62千克。

生 6:我家那条小狗约重 6千克。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两袋盐就是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对比有什么感受?这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参照标准——1克、1千克的质量,以及1千克=1000克具有更深的印象。

生态课堂的特点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谐。“闭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时候静静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记到心里去。”多么亲切的语言,多么和谐的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心与心的碰撞。

生态课堂追求高效课堂,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当堂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生态课堂是有趣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学生“背”出来的记忆,就不愁学生“说”不出得很精彩。背一背同桌的重量是学生最难忘的,教师请同学们用背同桌几十千克重量这个标准进行体验,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多少千克,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丰富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想象力。同时,还让学生明白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我要啦免费统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第 2 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第 3 篇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第 4 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习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