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15

这是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摘要: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动量定理这节课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分析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情况,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三个环节。

  关键词:动量定理 冲量 动量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引入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也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尤其是方向的一致性,即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4.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学生有根据加速度来分析力和运动的知识准备,利用2004年1月4日美国航天局的“勇气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图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物理现象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点上,从而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撞击、打击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充分发挥图片、录像和演示实验的作用,符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分组实验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图片新闻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通过图片新闻的'方式,应用多媒体展示“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让同学们产生感性认识。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会意识到有一系列措施减小撞地速度,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延长作用时间。为了使思路明朗化,提出三个简单问题:

  (1)摩擦降、降落伞和反向发动机的作用是什么?

  (2)安全气囊的作用是什么?

  (3)采取这些措施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大部分同学应该想到是为了减小撞击力,还会粗浅地认为,对于同一个物体,撞前速度越小,撞击力越小;撞击时间越长,撞击力越小。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把高科技的情景引入课堂,体现时代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

  这时候速度、时间、动量、冲量、力等几个物理量在学生的头脑中还需要整合,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师生共同建立物理模型,这个模型为水平面上的物体,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动量由v0变为vt。引导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的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去整理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探索动量变化跟所受合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鼓励学生体验自然规律发现的过程,从而建立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推导,大部分同学会得到一个表达式:

  Ft=vt-v0 或 Ft=△P

  这时不要急于归纳它的物理意义,而是给出学生想像和讨论的时间,让同学们试着解释它,刚开始可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结论,比如“冲量等于动量之差”或“冲量等于动量相减”,或“冲量引起动量发生变化”。随着讨论的深入,引导同学们回忆动量的变化这个概念。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探究出合冲量和动量变化量的关系,比如数量关系,因果关系会逐渐清晰,但方向关系还没有特别明朗化。在同学们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并板书动量定理的内容。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中,通过原有知识的激活,然后再通过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建构理论。

  当同学们基本能运用动量定理初步解决恒力的问题时,可引伸到动量定理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比如打击力或撞击力,但这个力F应取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力。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便于他们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问题。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把鸡蛋从一米高的地方释放,摔到水泥地上,碎了,采取什么措施可保证鸡蛋不摔碎?让同学们设计多种方案,他们会猜测在地上铺上沙子,或放一盆水,或海绵等一些弹性好的物质,接着利用有代表性的弹性好的海绵加以验证,把同学们的设计留成兴趣作业。对那些有创造力的设计,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

  减小力的作用。继续和同学们一块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示图片(图5),引导同学自己找出生产、生活中的更多例子。

  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继续通过播放录像创设了下列的物理情景: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并提出问题。让同学们继续归纳出共性规律: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生产、生活中的更多例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上述两类问题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动量定理加深了理解。实现了“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结合。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符合认识论。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次举出第一节的例题,给出这个例题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在上一节分析碰撞过程中动量变化量的基础上,这节课给出撞击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应用动量定理来计算撞击力的大小。

  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第二个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探索出了怎样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关键步骤,比如必须首先规定正方向,求动量的变化,再应用动量定理列方程求未知量。

  第三个目的:突破难点,也就是动量定理的矢量性,设计两个有梯度的问题来降低难度。

  例1:质量为0.1g的钢球,以6/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接触时间为0.02秒,小球受到的弹力的平均值有多大?

  问题(1):物体动量变化量是什么方向?

  问题(2):联系你学过的弹力产生的条件,从形变的角度分析弹力的方向,合力冲量的方向应该是什么方向?

  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将发现:合力冲量的方向与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使动量定理的矢量性这个难点具体化和逐渐明朗化。

  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继续研究第一节中“思考与讨论”题。

  思考与讨论:

  例2:一个质量为0.2g的钢球,以2/s的速度斜射到坚硬的大理石板上,入射的角度为45°,碰撞后被斜着弹出,弹出的角度也是45°,速度仍为2/s。

  问题:除了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分析撞击过程中的动量的变化的方向,能否根据动量定理来分析小球动量的变化?

  有上节课的基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判断动量变化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根据弹力方向的判断,合冲量的方向也在这个方向上。为了使问题形象化,准备了一个小动画,以显示撞击的过程中小球的形变,以明确小球受到的弹力的方向,进而显示合冲量的方向。以此深入地体会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矢量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了老师的“一言堂”,做到了“老师搭台,学生唱戏”,在课堂上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神州5号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个里程碑。通过录像和图片,让同学们围绕动量定理,来分析神舟五号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软着陆的。当同学们发现自己能够用新知识解决如此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时,必然热血沸腾,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他们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至此,这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结束,老师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动量定理的内容,留作业:

  1.P123.3,4。

  2.科技小论文:围绕200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道路安全”观察在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应用你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动量定理加以分析。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学习目标】

高二物理动量教学设计

  (1)了解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2)了解散射和中子的发现过程,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一步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3)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能运用这两个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过程中机械能______的碰撞。2、非弹性碰撞过程中机械能______的碰撞。3、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 1的小球以速度v1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m1v1=_________,(m1v12)/2=_________.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1=________v2=________。(1)若m1m2,v1和v2都是正值,表示v1和v2都与v1方向______。(若m1》m2,v1=v1,v2=2v1,表示m1的速度不变,m2以2v1的速度被撞出去)(2)若m1

  二、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1、对心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____________,也叫正碰。2、非对心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____________,也叫斜碰。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的情况。

  三、散射

  1、微观粒子碰撞时,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__________。2、由于粒子与物质微粒发生对心碰撞的概率______所以______粒子碰撞后飞向四面八方。

  【典型例题】

  半径相等的小球甲和乙,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若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碰撞前两球的动能相等,则碰撞后两球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

  A.甲球的速度为零,而乙球的速度不为零

  B.乙球的速度为零,而甲球的速度不为零

  C.两球的速度均不为零

  D.两球的速度方向均与原方向相反,两球的动能仍相等

  【问题思考】

  1、比较正碰与完全弹性碰撞的区别。

  2、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小球发生碰撞,应满足哪些条件?

  【针对训练】

  1、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 A球的动量为7 kgm/s, B球的动量为 5 kgm/s, 当A球追上B球发生碰撞后, A、B两球的动量不可能为( )

  A. pA=6 kgm/s pB=6 kgm/s? B. pA=3 kgm/s pB=9 kgm/s?

  C. pA=-2 kgm/s pB=14 kgm/s D. pA=-4 kgm/s pB=17 kgm/s?

  2.一质量为M的平板车以速度v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行,质量为m的烂泥团从离车h高处自由下落,恰好落到车面上,则小车的速度大小是( )

  A.仍是v B. C. D.

  3、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比mA∶mB=3∶2,它们原来静止在平板车C上,A、B间有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A、B与平板车上表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则有( )?

  A.A、B系统动量守恒 B.A、B、C系统动量守恒?

  C.小车向左运动? D.小车向右运动

  4、如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2、3小球静止,并靠拢在一起,1球以速度v0射向它们,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个小球的速度可能值是 ( )

  A.v1=v2=v3=v0/3 B. v1=0,v2=v3=v0/2

  C. v1=v0/2,v2=v3=0 D. v1=v2=0,v3=v0

  5、质量相同的A、B两木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当A木块落至某一位置时被水平飞来的子弹很快的击中(设子弹未穿出),则A、B两木块在空中的运动时间ta、tb的关系是( )

  A. ta=tb B. tatb C. ta

  6、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依次有质量为M,2M10M的10个球,排成一条线,彼此间有一定的距离,开始时,后面的九个小球是静止的,第一个小球以初速度v0向着第二个球碰去,结果它们先后全部粘合在一起向前运动,由于连续地碰撞,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

  7、质量为m1=1000g的鸟在空中水平飞行,离地高h=20m,速度v1=6m/s,突然被一颗质量为m2=20g、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2=300m/s同向飞行的子弹击中,假定子弹留在鸟体内,鸟立即死去,取g=10m/s2,问:

  (1)鸟被击中后,经多少时间落地;

  (2)鸟落地处离被击中处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典型例题答案】A、C

  【总结】2013年物理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二物理教案:动量,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物理网学习愉快!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m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思想教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3)能力培养: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五、教具

  鸡蛋,沙,橡胶锤,铁锤,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宽约2cm,长约20cm的纸条,橡皮一块和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题。

  以10m/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为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弹,就不能。)

  动量决定于物体质量m与速度v的乘积。

  板书:p=mv

  有人说动量大的不能接,动量小的能接。还有人说如果是质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体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鸡蛋以5m/s的进度向你飞来,你敢接吗?

  (头接鸡蛋时要用力,作用力大时,头对鸡蛋有作用冲量作用,鸡蛋会破的。)

  板书:i=ft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讨论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学探究物理规律。

  师:请同学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片1】

  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m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思想教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3)能力培养: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五、教具

  鸡蛋,沙,橡胶锤,铁锤,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宽约2c,长约20c的纸条,橡皮一块和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题。

  以10/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为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弹,就不能。)

  动量决定于物体质量与速度v的乘积。

  板书:P=v

  有人说动量大的不能接,动量小的能接。还有人说如果是质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体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鸡蛋以5/s的进度向你飞来,你敢接吗?

  (头接鸡蛋时要用力,作用力大时,头对鸡蛋有作用冲量作用,鸡蛋会破的。)

  板书:I=Ft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讨论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学探究物理规律。

  师:请同学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片1】

  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多种方案:①在地上放一层海绵;②用海绵把鸡蛋包住;③做一个降落伞带着鸡蛋往下放;④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沙)。

  师:我们请提出方案四的同学上讲台把实验做给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上讲台站在凳上做这个实验)

  【演示实验】让鸡蛋从高3处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师:能不能讲一讲你这样做的理由?

  生:减少地面对鸡蛋的作用力。

  师:能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呢?

  由学生自己推导,老师总结。

  板书: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间t内速度变化到v'。

  由于物体作匀加速运动,则有a=(v'-v)/t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a,可得

  Ft=at=v'-v

  F=(v'-v)/t

  由上式可知在从相同高度落下的情况下,(v'-v)是一个定值,要使F减少,只有增加力的作用时间。所以上述方案中都是为了增加作用时间t。

  师:大家回过来讨论表达式Ft=v'-v。

  式子左侧是物体受到所推外力合力的冲量,用I表示。

  v'和v是冲量作用前、作用后的动量。分别用P和P'表示。

  P'-P是物体动量的改变,又叫动量的增量。

  等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冲量的总和。这就是动量定理。用公式表示:

  板书:I=P'-P

  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Ft=P'-P或Ft=v'-v

  说明: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各量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应首先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2)在动量定理的上述推导中,我们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a和运动学公式vt=v0+at,即在设定力是恒定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实际上,物体所受的力通常不是恒定的。例如在乒乓球与拍碰撞过程中,用球棒打击垒球,用铁锤钉钉子等,乒乓球、垒球和钉子所受的力就不是恒定的。但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投影片2】

  例:一个质量为0.18g的垒球,以2/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投影片3】

  应用步骤:

  ①先选定正方向。

  ②对物体(一般为单个物体)进行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弄清各力在各过程中的冲量,求出合冲量,且注意各量的正负。

  ③对物体进行状态分析,写出初、末状态的动量,并求出研究过程中的动量的变化量。

  ④应用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师:学习了动量定理后,对上面同学的实验方案就能理解,并希望能自觉地运用。下面请每一个同学自己亲自来感受一下动量定理的应用。

  【投影片4】

  【小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下抽出,但不能把橡皮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请一个实验失败的同学讲做不成功的感受,再请一个实验成功的同学到讲台上做给全班同学看。)

  (三)学中做揭示生活现象。

  师:请同学们举例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①跳远时跳落在沙坑里;

  ②在搬运易碎物品时,在箱子里放一些碎纸、泡沫等;

  ③轮船码头上装有橡皮轮胎;

  ④打篮球接球时有缓冲动作;

  ⑤蹦极;

  ⑥杂技节目:胸口碎大石;

  ⑦钉钉子用铁锤,而不用橡皮锤;

  师:懂得动量定理的原理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其有害性。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布置作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