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11

这是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这座文学大花园里,有这样一些短诗,它们虽然短小凝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即使跨越美丽漫长的时空, 但仍会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这座文学大花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吧!

  二、自主学习

  (一)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生字

  预设:

  沈尹默(yǐn) 畔(pàn)卞(biàn) 芦荻( dí )舵手( duò )

  2.我积累的词语

  预设:

  (1)长夜漫漫。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装饰:点缀,装点。

  (3)我的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二)我的思考

  1.《月夜》所描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做这件事?是从哪些语句得出的结论?

  明确: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己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断章》描绘了哪些画面?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第一个画面中,由“看”和“ 风景”构成联系, 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别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中,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 梦的内容。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通过意象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象征了什么样的时代风貌?“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角色?“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舍”,就像海而上飘摇不定的舟船;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5.《统一》中哪几个句子的形式相似?共同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思则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统一性的本质思考,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和谐的美。

  6.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均体现出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预设一;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预设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预设三: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三、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地释疑探究,或交流学习收获,或补充、完善。

  四、师生探究

  预设一: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 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 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预设二:对比阅读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五、积累迁移

  推荐阅读:戴望舒《雨巷》,试着揣摩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的

古诗五首教案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冰河,冰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军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浥()辞()莺()崇()

  戍()阑()豚()蒌蒿()

  2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3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分析诗歌: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句解:景物描写,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暗示“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环境是萧森的。)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句解:“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写“我”和高树的关系,暗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形象。)

  主题归纳: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句解:“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萧红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诗人在敌占区又失去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句解: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不过是暂时安睡;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句解:“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现、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长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句解:既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又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另外,还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主题归纳: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句解:实写,描绘了两幅剪影。第一幅:你,在桥上,看风景。第二幅: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句解:由实而虚,描绘了两幅剪影。)

  主题归纳: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风从大地奔来。(句解:动景。“卷”和“奔”把风雨的动态写出来,突出风的呼啸奔腾,雨的滂沱而下,展示了一种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气势。)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句解:比喻,静景。写静态的景物——郊原、房舍。“如海”“如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承接上面两句,突出狂风裹挟着暴雨造成的巨大破坏力。)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句解:“我”出现,面对大地被淹没的景象,“我”愿做驾舟的舵手。“年轻”表明缺乏历练,会有些许慌乱,但只要有这样的决心,就会一往无前。)

  主题归纳:诗歌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一种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句解:从事物的本质上讲,叶,只有一片;花,只有一朵。繁多只是一个表象,也是传达给外界的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句解:回答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没有差别,“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主题归纳:诗人以树叶、花朵、果实为意象,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二、重要作者简介:

  1、戴望舒,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其《雨巷》传诵一时,因此有“雨巷诗人”的美誉。另有《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狱中题壁》等名诗流传。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卞之琳,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雕虫纪历》《慰劳信集》,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三、达标练习:

  1、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想表达的是世间主客体本来都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②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本诗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B、这首诗以超然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XX),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6、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7、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