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多少

日期:2022-03-24

这是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多少,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多少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多少第 1 篇

 学习目标:

  1、读一读

  2、画一画

  3、说一说

  4、赏一赏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

  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

  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

  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四、理清层次

  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寻绿(1—4)

  赏绿(5—7)

  囚绿(8—12)

  放绿(13)

  怀绿(14)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

  六、探究写法;

  1、【知识链接】

  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七、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多少第 2 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

  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学生活动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x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补充资料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多少第 3 篇

 教学目标:

  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3.理解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次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的脑海里就满是绿色,想象在骀荡的春风中,独自漫步在一望无际的原野,那迷人的绿色,涤荡了我心头的郁闷,令我心情舒畅,悠闲恬淡。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使人愉悦,安宁,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陆蠡随绿漫步。点明课题:《囚绿记》,交代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正音

  二、释题:

  大家在预习中知道了作者写的东西是一种植物——常春藤。可是题目为什么不用“囚常春藤记”? 绿和常春藤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呢

  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1. 绿可憎可恨吗?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回答。

  ——(因为他看见绿欢喜,爱绿——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作者对绿的爱意?

  (1)把文中作者爱绿、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

  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先说出大致段落(5——7段),再找出具体句子

  ——绿色是多么的宝贵呀!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4个排比句,热烈、奔放,高度评价这珍贵的绿色,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等焦、欢喜、盼等、急不暇择、视同至宝——几个词强化我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情)

  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形象地表达出绿给予“我”的快活和兴奋,“我”对绿的依恋,绿是“我”的精神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6段,感受作者对绿的浓浓的爱意。

  3.在朗读时,我们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段,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笔下的常春藤?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7段: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缘引他的绳索,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舒展有活力

  9段: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长得更快——蓬勃生长自由生长

  10段: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向着阳光、固执

  11段: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室内暗黑,生长、自由受限制,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不愿受限制

  (2)结合句子中的动词分析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全班分成4组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概括常春藤特点的词语,进一步深化感悟。

  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执着)

  作者写常春藤,就是抓住常春藤最突出的特征,并赋予它特殊的含义,因此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分析绿的象征意义

  1、作者为什么要赋予常春藤这样的含义,而不是其他的含义,这和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齐读12——14段,作者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2、“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为什么作者把绿比作人,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抑郁的深意?——民族的苦难,国人的囚禁

  ——“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课件5、6)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 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执着)——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3、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作者一定会把绿(常春藤)释放的。离开后,也一定会想念绿的。

  完成全文的感情变化思路:爱绿—— 囚绿——释绿——思绿

  全班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五、课堂升华练习

  常春藤值得赞美,绿值得赞美,我们理解了常春藤的含义,理解了绿的含义,明白了作者用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一片苦心,让我们也跟随作者发自内心的来赞美一下绿。仿照下面的形式,接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连贯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1)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如同_________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______。

  六、归纳思想,总结全文。

  总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绿”是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的象征。“绿囚”象征着永不屈服于日寇铁蹄的中国人民。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是多少第 4 篇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重点放在“赏绿”、“囚绿”、“释绿”。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文中写绿的最大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4、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5、课内练笔(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

  6、课文小结:

  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7、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篱墙那边的三角梅》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赋物以情,托物言志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