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将进酒诵读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4-21

这是将进酒诵读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进酒诵读教学设计一等奖

将进酒诵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翻译诗文。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素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谁吗?(李白)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了,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吗?(浪漫,飘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一首《将进酒》。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分析:

  第一句内容:时间飞逝——感叹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暂

  空间:句式工整

  表现手法:夸张{

  时间

  兴:先言黄河再言人

  对比:“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章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说明诗人对现实不满

  *注意:“沽”通“酤”,买的意思。

  “儿”指身边侍童。

  感情基调:悲壮豪放:

  慷慨生悲——尽欢畅饮——愤激之情——狂放至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2、“醉”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扣住诗题的“酒”,点明此诗的思想感情

  思考:

  1、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情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前者愤激中显消沉,后者激中见昂扬。

  技巧:前者运用借代修辞;后者直白。

  课后练习: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A、馔玉()

  B、恣意()

  C、将进酒()

  D、欢谑()

  E、沽()

  F、烹()

  G、酌()

  H、裘()

  2、读准、解释下面的“将”: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①qiāng请;

  ②jiāng拿;

  ③jiāng扶持;

  ④jiàng带兵的人;

  ⑤jiàng带领;

  ⑥jiāng助词,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⑦jiāng希望。

将进酒诵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导入: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

  一、一读诗歌:听录音,正音。

  将qiang樽zūn馔zhuàn裘qiú烹pēng恣zì谑xuè

  二、二读诗歌:齐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并思考。

  1、谁劝谁喝酒?

  2、劝人怎样喝酒?

  3、为何劝人这样喝?

  (一)、谁劝谁喝酒?

  李白劝岑夫子、丹丘生(就是朋友)。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

  (二)、他劝人怎样喝?是浅斟慢饮呢,是埋头苦饮呢,还是狂喝痛饮?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狂喝痛饮。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三、三读诗歌:具体指导诵读,你能读出里面的感情吗?注意把握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合作探究)

  (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高潮在“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2)“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句写于诗人酒兴高涨之时,李白心中兴奋,于是句式缩短,节奏加快,朗读时,节奏应紧凑些。“将”、“莫停”重音,通过语速的变化,将诗人豪饮狂歌时的痛快淋漓、豪迈雄放、快意当前的感觉体现出来。—欢乐、豪放。

  (三)、自古文人是很雅致的,李白为什么这么狂喝痛饮呢?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时李白竟以客人的身份,反客为主,劝主人典当五花马,千金裘以买一醉来销愁,这哪是豪放,简直是狂放。

  天性洒脱、不拘礼法、狂放不羁。

  你能读好这句吗?

  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

  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酒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诗人因何而悲,因何而愁?

  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找关键词)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不再,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2)这种感情借什么来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该如何朗读?

  借黄河的一去不复返喻时光飞逝,头发的“朝青暮白”喻人生短暂。“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澜壮阔,雄伟壮丽,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的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比兴夸张)

  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志士惜日短”,看来古往今来大凡有宏伟志向的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时候,无不有此感叹。有人说李白的悲愁是巨人的悲愁,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悲壮

  (3)那么你能读出这句中豪迈奔放的气势,以及深沉的悲哀吗?

  (四)一番狂饮之后,作者已有八、九分醉意。俗话说“酒后吐真言”,此时李白想起了他的人生经历: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5)—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2)———奸佞当道赐金返还(744)与友畅饮作《将进酒》(752)(此时年过50了)他“怀抱利器而无所用”,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诗人,因此借劝酒之辞吐露了什么心迹呢?表现了什么感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愤激之词。

  诗人不愿面对现实的不公,希望长久地醉去来忘掉现实的痛苦,诗人又想到古来圣贤,还举了曹植的例子,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一生寂寞,得不到重用,诗人为他们而惋惜不平,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愤慨不平。看来,此“愁”不只李白有,曹植有,古代圣贤有。古代有,那么现在有吗,以后还会有吗。确实是万古愁啊!“万古”使“愁”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广,也道出了千百年来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1)李白以曹植自况,他对自己的才华自信吗?哪里体现了他的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一方面是“欢乐”“豪放”“自信”另一方面是“悲伤”“愤激”,到底哪种情感才是真实的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暂且”“姑且”

  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刻意营造乐的氛围,内心真正的情感是悲愁的。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是主旨情感。

  (五)、归纳情感脉络:悲壮——自信欢乐愤激——狂放。

  四、四读诗歌: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再齐声朗读。

  五、拓展延伸:

  古人内心苦闷时常借酒销愁、狂歌买醉,联系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今社会现实,你如何看待“喝酒”这件事(可联系事例阐述)?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确实能让我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将进酒诵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

  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

  (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

  3、齐读

  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

  (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

  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读出相关的诗句)

  点拨:悲——“欢”——愤——狂

  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

  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平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三)、深读——读出内心境界

  1、引入:话剧《李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江边,一个小孩在吟诵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开玩笑地说:“你还呼儿!”小孩说,太白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何为“万古愁”啊?小孩问完,周围一片寂然。李白没有回答,只是泪流满面。

  虽是无知的童言,却值得我们深思,李白的这种种矛盾纠结,只能说是李白的一己之悲,一世之愁,为什么说是“万古愁”呢?到底什么是“万古愁”呢?也许我们不能穷尽这个答案,但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二呢?

  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共有的愁,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的心结,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理想的、对现实不麻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愁。这愁包含了对人生短暂、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慨叹。这种愁绪不只李白有,李白之前的人有,李白之后的人有,甚至我们身上都有这种愁绪。

  还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

  提示: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课堂小结

  李白为诗而生,为酒而生。酒,成就了李白;李白,丰富了酒的内涵。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在李白的杯中,酒发挥得淋漓尽致,飘香流芳。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诵全诗,穿越时空,再次去感受李白激扬的文字中流淌的万丈豪情,与李白同销万古愁!

  四、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再次感受豪迈的风格。

  五、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诵读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二)简介背景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先自由读,再1齐读),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读后点评)。

  (五)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壮之情。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极言人生短促。)

  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

  之前,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感情朗读(自己先示范,后学生齐读)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乐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女生感情朗读。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男生感情朗读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全体齐读。

  3、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找同学回答)

  4、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中这样写到“……(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的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种复杂的个性体现在诗歌之中,则是快、狂、逸、达。

  (再根据遭遇和矛盾齐读课文)

  (六)全文总结: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今古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倾之中,面对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那个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长天大地的李白,这就是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

  让我们还是用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李白之旅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小作文:我眼中的李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