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兼爱墨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5-23

这是兼爱墨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兼爱墨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兼爱墨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交流合作的水平。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文学常识积累

1、《公输》选自《_____ ___》。墨子名___,相传为____时期__国人,是__ 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 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2、《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____ ___记述墨子_____的辑录。

活动2【讲授】二、知识链接,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活动3【活动】三、精读课文,自学检测

1、生字读音

郢[ ] 犀兕[ ] 鼋鼍[ ] 鲋[ ]鱼

文梓[ ] 楩[ ]楠 长[ ]木

2、多音字

请说之( ) 公输盘( ) 胡不见我于王( ) 禽滑厘( )

3、找通假字并释义

①公输盘不说 ②子墨子九距之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④公输盘诎

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⑥胡不见我于王

4、一词多义

[实词]

(1)子 ①子墨子闻之 ②愿借子杀之

(2)说 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3)已 ①胡不已乎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

(4)类 ①不可谓知类 ②为与此同类

(5)然 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6)见 ①胡不见我于王 ②于是见公输盘

(7)义 ①吾义固不杀人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8)知①不可谓知类 ②吾知所以距子矣

(9)虽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②虽杀臣,不能绝也

(10)争①争有所余 ②知而不争

[虚词]

(1)为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夫子何命焉为

③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④子墨子解带为城

⑤必为有窃疾矣 ⑥以牒为械

⑦为与此同类

(2)之 ①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②请说之

③宋何罪之有 ④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⑤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⑥子墨子闻之

⑦吾既已言之王矣 ⑧犀兕麋鹿满之

⑨荆之地方五千里 ⑩宋无罪而攻之

(3)以 ①将以攻宋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③以牒为械

(4)于①胡不见我于王 ②今有人于此

③起于鲁

5、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 言:

(2)吾义固不杀人 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

(4)虽杀臣,不能绝也 绝:

(5)义不杀少而杀众 众:

兼爱墨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兼爱墨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文在初中文言文体系中的定位

  本文是北京版语文教材第15册文言文单元的第四课,适合初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文言语句的特点,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层次结构及类比、讽喻等方法。

  2、文本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仅是一问一答,层次非常清晰,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读懂。针对这个特点,设计用一课时完成疏通文意、梳理结构、体会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三项任务。

  因为“言多不辩”这个观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况且本文是节选的片断,仅从这片断看不出作者的本意,因此又突破教材,拓展学习的空间,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处。再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1、我讲课所用的206班是年级上学习成绩最好的班,学生人手一册《初中文言文全解》,翻译语句,疏通文意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设计第一课时时,除了疏通文意,我还渗透了一些相关的古文化常识,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旨在激发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206班的很多学生善于思考,爱质疑,他们也认为“言多不辩”这个观点不符合生活实际,我就因势利导,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处。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累7个文言词语,并能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了解相关的古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目标1、2在第一课时完成)

  3、结合一段课外的文言材料,学生理解大意,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讨论,认识“言多不辩”的局限性,对于“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目标3、4在第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在文化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各个学派从大到救国方针,小到饮食起居,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以前我们学过《论语》,这是儒家的代表作,(一起背“学而时习之??”,从中可以感受到夫子的温文尔雅、宽容敦厚。今天我们学习法家韩非的一篇文章《墨子言多不辩》,感受法家作品的风格。

  二、文本解读:

  1、了解韩非和《韩非子》。

  本文出自哪一本书?《韩非子》的作者是谁?

  韩非和《韩非子》关系你理清了吗?

  (可以比较:大家以前学的《论语》写作者名字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师生的言论编排起来,整理成册,就是《论语》,那是集体创作的,中国古代早期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所以都不写作者名字,后来才有了个人创作,《韩非子》就属于个人创作。由此也可以判断,孔子和韩非生活的年代谁早谁晚一些?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

  2、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课文,认真听,不认识的字不要忙着注音,注意听第一遍的感受。(2分钟)

  3、请大家自学课文,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认识的字注上音;然后自学注释,如果有疑问,小组讨论解决。(5分钟)

  4、(师:好了,你的疑问可能在小组内得到了解决,但肯定还有一些问题,小组也解决不了,那就提交全班,师生一起解决。答疑之前,请大家把课文齐读一遍。要注意几个字的读音。(3分钟)

  (幻灯片展示生字:)

  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饰以玫瑰(熟悉比较)

  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未可谓善鬻珠也

  5、答疑、疏通文意(逐层推进):

  ①咱们先看标题,标题是什么意思?“辩”怎么理解?

  (明确:辩,指言语巧妙动听。标题就是说:墨子这个人说话很多,却并不动听。)②请一名同学把楚王的问题读一遍。关于这句话,谁有疑问?

  教师强调重要的文言词并加以点拨:显学。

  联系注解②。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都是著名的学派,是流行的、热门的、时髦的学派,人数多,分布广,影响大。儒家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72个,分散到各诸侯国做官,影响很大。墨子本来也从师于儒门,因不满于儒家礼数的繁琐,于是自创墨派,聚众讲学,有门徒300人,他也同样派弟子到各国从政,声势浩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身体则可身体古今异义在文中指亲身实践。

  (墨子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还是一名能工巧匠,比鲁班还技高一筹。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不是为了生活才劳动,而是同情农民和手工业者。

  关于“言多不辩”举例:链接至一篇文章(译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墨子“言多不辩“的特点。

  公孟子对墨子说:“君子应该拱手以待,别人问到自己就说,不问就不说。好像钟一样,敲则鸣,不敲则不鸣。”墨子怎么回答的?。)

  ②以上是楚王的提问,我们接着看看田鸠回答。

  说说接下来的两行。若有人提问,请他先把这两行读一遍,再提问。

  理解重点词:媵、文。

  教师提问:“从衣文之媵”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排场,为了衬托秦穆公女儿身份的高贵。)

  结果怎样?(“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为什么落得“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这么一个结果?

  (秦国把陪嫁的女子打扮得太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华美了,把秦穆公的女儿比下去了)

  这里讲了“秦伯嫁女”的故事。现在有一个成语与这个故事有关,是什么成语?(秦晋之好,秦国和晋国的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人就用它指两家联姻。)

  (学生可能会问到的的问题:关于媵、秦穆公为何又称“秦伯”?答案见后的附记。)③接着学习下一个故事。学生提问。

  强调重点词:玫瑰:指红色玉珠。鬻,卖。

  楚人是怎么装饰匣子的?

  (用木兰做的匣子,木兰是一种香木,本身有香气,有“木兰花开,香飘十里”之说,形似于现在的玉兰树,在地球上已消失近百年。然后熏以桂椒,月桂和花椒,都是古代的高级香料。这个匣子一定是香气浓郁。他还用珍珠美玉来点缀,其中有红色的玉珠,也有青色的翡翠。颜色也非常美丽。一句话,楚人把这个盒子装饰得漂亮无比。)

  楚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想用美丽的盒子来衬托珍贵的珠子)。

  结果呢?(结果却适得其反,“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哪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买椟还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错在哪儿?

  (错在楚人把匣子装饰得过分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华美了)

  前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点?

  (都追求外表的华美,结果都深受其害,使得别人也只重浮华,不重实质。)

  ④最后三行。齐读。

  田鸠又列举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现象,是什么现象?

  (“今世之谈”,人们都说一些动听的话,结果君主只欣赏外在的文采,而忘记了它是否有用。)

  因为追求外表的华美会有严重的危害,所以,墨子在说话时是怎么处理的?

  6、总结文言词语。(PPT2张)(依据:单元提示中的文言词。)

  墨子言多不辩、墨子者,显学也。

  从衣文之媵七十人、未可谓善鬻珠也

  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

  以宣告人

  三、理清思路。

  理结构思路。(同时写板书)

  文章结构很简单,就是楚王一问,田鸠一答。田鸠的回答很有层次,举秦伯嫁女、楚人鬻珠两个反面例子,又列举“今世之谈”的现象,说明了只重视外表华美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墨子言多不辩”这个问题。这里用了举例、类比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充分。

  板书设计:

  墨子言多不辩

  楚王一问:

  田鸠一答:秦伯嫁女

  楚人鬻珠、注重外表华美的危害

  今世之谈

  墨子之说、重道

  恐以文害用

  第二课时

  主题的探究与拓展

  一、复习。

  ①读课文。②复习文言词语。

  二、探究主题。

  1、韩非写《墨子言多不辩》这篇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赞美墨子吗?还是想告诉大家话该怎么说呢?

  (明确:①韩非不想赞美墨子。他是法家的代表,他是非儒、非墨的,百家争鸣时,他们打得一塌糊涂。②法家的唯一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决不关心人们该如何说话。如商鞅。

  2、他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师:由于本文是节选的片断,要想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补充全文,全面把握,才不会断章取义。

  链接至本文的出处《说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全文的特点:先写几个故事,《墨子言多不辩》即是其中的第二个故事,结尾段议论总结。因此研究结尾段,就可以探究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幻灯片展示(说一结尾)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学生反复读,理解这段话。

  (2)然后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可见韩非写文章是给君王看的,希望君主能听得进逆耳忠言,而不要被美言所迷惑,这样才能够“致功”,获得成就。)

  3、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侧重于如何听)

  当别人说话不动听时,我们不要苛求别人,关键要听清他说话的目的,要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要认清说话人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别被花言巧语给骗了。

  三、拓展。

  以上解决了我们该怎么听别人的话这个问题。那咱们说话该怎么说呢?就像墨子一样,言多不辩?不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只要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就行了,是吗?

  1、关于“墨子言多不辩”举例:链接至一篇文章(译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墨子“言多不辩“的缺点。

  2、对于该“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先秦诸子有不同的看法。

  (幻灯片展示:

  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墨子:言多不辩)

  师: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结合你掌握的一些课外知识,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①主要是个人的立场、思想追求不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大道至简,因此说话只求真;孔子属于贵族阶层,他代表贵族统治者的利益,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说话讲究“文质彬彬”;墨子是小手工业者,更关心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而他看到的却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景象,因此他希望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说话只重实用。

  ②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墨子生活于战国初期,战国比春秋时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

  3、你赞同谁的观点?你觉得说话该不该修饰,要不要“辩”呢?

  (先小组内讨论,充分地说清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说理由时可以举例,也可以正反对比;然后在全班交流。)

  4、活学活用:

  举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解决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

  (1)一个同学热心为你讲题,你突然发现他讲错了,而他一向很爱面子,你该怎么对他说?

  (3)今天语文老师给大家留了很多作业,不仅要读背课文和注解,而且还得抄写课文和注解各两遍,明天上课检查。你觉得抄写没有意义,那么你如何说才能说服老师?

  四、随堂练笔。

  《韩非子》一书擅长说理,本文用举例、类比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墨子为什么说话不动听这个问题。

  请你也至少用上一种方法(类比、举例、对比)写一段文

  字,说说你认为话该如何讲,把你的观点表达清楚。

  五、小结。

  学习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

  教师意图:以本文为例,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关键是弄懂字句,积累文言词;同时要了解相关的古文化常识;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形成你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主题的探究与拓展

  作者观点:劝君主听逆耳忠言,才能“致功”。

  我们听:辨价值,不迷惑

  说:文质彬彬

  附相关的古文化知识

  (教师可选择使用,不必一一告诉学生。)

  1、媵,是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陪嫁的女子。这涉及到古代的媵妾制度。春秋时期,虽然一夫一妻制已严格确立,但在世俗生活,尤其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的婚配上仍盛行带有明显原始杂婚色彩的制度——媵妾制。如男方为一国诸侯,娶他国女子为妻,该女子即为嫡夫人,为正妻,这可视为一夫一妻制的法的形式,但同时,女方会将该女子的娣(妹妹)与姪(兄弟之女,即侄女)随嫁。此外,两个与女方同姓的国也会送女子配嫁,也各以娣、姪相从,这些统称为“媵”。所以诸侯婚配,娶的虽是一妻,但媵却有一群,时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的说法(见《诗大雅韩奕》)。媵者都是庶妻。其中不论辈分的媵便是原始杂婚的习俗遗留。

  妾的出现比媵晚。如果说,媵主要由贵族女子充任,那么妾主要是平民女子成分,如被俘掠的女子、罪犯的妻女、私奔而未经明媒正娶的及家贫而出卖的妻女等。所以妾的地位,起先同于奴婢,俗称贱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辈分的媵渐渐消亡,妾的地位也渐渐提高,正嫡之外的庶妻与妾,逐渐都以妾称。

  春秋时期沿袭周制,妻妾的多寡与男方地位挂钩。当时的等级制规定,天子一娶十二女,一为后,十一为妾;诸侯一娶九女,其中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民一妻,俗称“匹夫匹妇”。当然,实际上贵族们的妾多有超过上述规定者,连一般百姓中的有力者,也有一妾、二妾现象。

  2、秦穆公为何又称“秦伯”?到底是“公”还是“伯”?

  ①周时的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等。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公侯封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封地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②秦国原来是“附庸”之国。因周平王使秦襄公列为诸侯,秦国才成为“诸侯之国”。被称为“公”的秦襄公与他的后代穆公、孝公,都不是“公爵”而只是“伯爵”。每逢提到秦国国君,《春秋》都称之为“秦伯”,把秦国认定为伯爵之国,这才是正确的称呼。而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称“秦庄公、秦襄公、秦穆公”等等,是因为司马迁所根据的史料是《秦纪》。《秦纪》是秦国的官方记载,为了表示尊敬,当然称本国的君主为“公”,其实应该称为秦庄伯、秦襄伯、秦穆伯等等才对。

  这正如《春秋》是鲁国的官方记载。鲁国也不是一个公爵之国,而只是一个侯爵之国。然而《春秋》却尊称鲁隐公、鲁桓公等等,不称他们为鲁隐侯、鲁桓侯等等。而《春秋》提到其他国家的国君如齐桓公、齐景公、晋文公、晋襄公等等,却一点不客气,直称为齐侯、晋侯,因为齐晋两国均是侯爵国。它提到了楚成王、吴王夫差等等“蛮夷之君”更不客气,一概称之为子:楚子、吴子。

  墨子言多不辩的实例(译文)

  公孟子对墨子说:“君子应该拱手以待,别人问到自己就说,不问就不说。好像钟一样,敲则鸣,不敲则不鸣。”

  墨子说:“这句话有三种情况,你现在只知其中一种,又不知道它所说的古义。倘若王公大人在国家内施行荒淫暴虐的事,君子上前去劝谏,就会被说为不恭顺;通过左右近臣去劝谏,就会被说为私下议论。这是君子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倘若王公大人执政,将给国家带来灾难,就像弩机将要发射一样迫在眉睫,那么君子一定要进谏,这是王公大人的利益。像这种情况,即使不叩钟,也一定要鸣。倘若王公大人做出不义的邪行,即使得到十分巧妙的兵书,可以用于军事作战之中,想要攻打无罪的国家,并占领它,国君得到这样的东西,一定会采用,用来扩展领土,聚敛财物,但是出师必然会受辱,对被攻打的国家不利,对攻打别国的国家也不利,这是对两方面都不利。像这种情况,即使不叩钟,也一定要鸣。况且你说:‘君子只须拱手以待,别人问就说,不问就不说,好像钟一样,敲则鸣,不敲则不鸣。’现在没有人问你,你却在那儿发言,你这不成了不敲而鸣了吗?不就是你所说的是那种非君子吗?”

  说一

  宓mì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小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兼爱墨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墨子》及墨子的非攻等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如古字通假现象等,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3、体会墨子采用类比的方法终使楚王和公输盘放弃攻宋打算的高超的劝说艺术。

  要点讲解:

  1、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文章多情文并茂,极富文采,善用比喻说理言事、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大量运用也使文章异彩纷呈,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都给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子的劝说艺术《公输》是一篇观点鲜明、逻辑周密的文章。墨子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推理、明辨是非。攻宋和止楚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所以墨子的论辩就紧紧围绕这点展开:墨子在与公输盘的论辩时,抓住公输盘所标榜的义,遣责攻宋的不义;与楚王的论辩中墨子又利用楚王的有窃疾的评判,把它与攻宋行为相提并论,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在由辩论转到实战演练后,墨子凭借机智,打破了对方的最后幻想。墨子论理时的细致严密,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能根据对方的思想活动因人制宜,步步为营等方面在整个论辩过程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写作特色:

  1、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文中连用5个不可谓,在语势上强劲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2、人物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都借助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出来,如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显得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言以对;而在与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夸张句,感染力强,在揭露公输盘的杀机使楚王最终打消攻宋企图的这些对话中,长句、短句交错使用,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摄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3、巧设悬念,情节跌宕起伏。墨子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见到公输盘后没有直接力劝,而是邀请他去杀人,这是第一处悬念;见到楚王时,墨子也是环顾左右而言他,与楚王聊起了有窃疾病的人,这是第二处悬念;到公输盘服,楚王称善时,原以为问题已经解决,目的已经达到,没想到楚王又推脱责任决意攻宋、公输盘顿起杀机,波澜又起,悬念再生。这一波三折,悬念迭起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二、学习互动学法指导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墨子不畏艰难,为阻止楚国攻打宋国这一不义之举,力劝公输盘和楚王,最终取得了此行胜利的故事。根据情节的发展,课文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墨子去楚国的原因。课文用行十日十夜而至郢一句,表明了形势的危急、此行的必要及墨子焦急的心态。第二部分:详细记叙了墨子规劝公输盘、楚王放弃攻宋之举的经过。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课文通过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充分展现了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也揭示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⑴ 墨子劝说公输盘墨子见到公输后没有直接表明来意,而是出人意料地邀请公输盘去杀人,让一向标榜仁义的公输盘不说。墨子进而用请献十金进一步激怒他,使其说出吾义固不杀人,正好为墨子的批驳提供了依据。于是墨子据理力争,围绕公输盘所说的义字并结合楚国欲攻宋的事实,以已之矛,攻已之盾,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第一回合,墨子凭借善辩,以公输盘服告终,初战告捷。

  ⑵ 墨子劝说楚王公输盘虽被说服,狡猾顽固的他却以吾既已言之王矣来推脱战争责任,颇有仗势欺人之意。墨子借机要求公输盘引见楚王,他只好答应。面对虚荣心强、贪婪成性、阴险狡诈的楚王,墨子镇定冷静地采用迂回战术。先讲故事,引出楚王对故事中人物行为的评判。楚王不假思索的一句必有窃疾矣,正是墨子所期待的。于是机智的墨子立即用类推方法,将楚国的富饶殷实与宋国的穷乏贫困进行了对比,指出楚国攻宋与故事中的有人的行为是同类,使已对故事中人物行为有了断语的楚王无法对攻宋之举再作别论,只能说善。

  ⑶ 墨子以实力相较量。楚王虽然称善,但一向顽固蛮横、霸气十足的他并不甘心就此放弃攻宋的打算,虽然一句,又把矛盾复杂化。面对敌手的狡猾,墨子知道理论规劝已无法奏效,只有彻底打碎他们对云梯这种器械的幻想,才能最终取得力劝的胜利。于是墨子与公输盘现场演练了一场攻守战。诎说明公输盘已无计可施,但他顿起杀心,也被机智的墨子识破,墨子镇定地表明即使自己被杀,但弟子会用同样的器械同样的方法待楚。楚王和公输盘再也无计可施,这才彻底死心,楚王的一句吾请无攻宋矣宣告了墨子的全面胜利。在这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抓住叙述的主体理清墨子说理劝诫的三个步骤,这三个回合层层深入,虽然阻力越来越大,但墨子沉着冷静不惧强手,应付自如。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非正义战争必然失败,体会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的一大艺术表现手法就是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朗读特点,了解句式特征,理解人物的性格。同时通过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进一步明确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揭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

  3、疏通课文本文语言较为浅显,理解难度不会很大,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部分,采用讨论、质疑、点评等方式自行疏通字词句的意义,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⑴ 古字通假: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

  ⑵ 疑问词的用法以及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夫子何命焉为?宋何罪之有?胡不见我于王所为何若人?胡不已乎?

  4、课文内容的拓展:

  ⑴ 学习本文,要落实课文的相关知识要点,了解先秦散文陈理言事记人状物的方法,诸子百家的不同的政治主张等,因此在资料搜集、作业布置、题型设计上要有所体现、

  ⑵ 课外指导阅读鲁迅的小说《非攻》,与课文相比较,归纳联系点。

  ⑶ 学习本文,要了解楚国攻打宋国的政治目的,了解墨子阻止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作出的努力。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给社会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认识到反对侵略,热爱和平仍是当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5、例题解析:

  ⑴ 为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墨子采用了怎样的方法,终使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攻宋打算的?设计目的: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墨子说理艺术的理解。解答要点:墨子见到公输盘后没有直接说明此行目的,而是设下陷阱,邀请公输盘去杀人。所以自恃仁义道德的公输盘断然回绝,墨子进而再次用钱来激怒他,一句吾义固不杀人,使他落入墨子的圈套,墨子借机从多方面批判了造云梯攻宋的不义,使其服。面对楚王,墨子也同样诱使楚王给墨子所讲故事中的有人的'行为作出评判,墨子抓住楚王的有窃疾的评语,将宋国与楚国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将楚王攻宋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终使楚王称善。为赢得彻底胜利,墨子在演习战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致使公输盘技穷。识破公输盘的杀机后,大义凛然,表明自己誓守宋城的决心和已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就这样被机智善辩的墨子阻止了,不可谓不是奇迹。

  ⑵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的散文,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结合具体实例(文中语句),概括出墨子、公输盘、楚王的性格特征。设计目的: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性格。明确形象的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的重要作用。解答要点:墨子:机智善辩,沉着冷静,大义凛然,不惧强敌,有礼有节。公输盘:狡猾、顽固、阴险楚王:贪婪、阴险狡诈、蛮横霸道、外强中干(例句略)如今,追求和平、爱好和平已成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战争的硝烟仍未彻底在地球上消散,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仍处在强权国家发出的战争威胁的阴影中。

  学了《公输》一文,在总结墨子止楚攻宋的成功经验后,我们能给那些正在受到不义战争威胁的人们提供哪些有价值的建议呢?设计目的: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并用学过的知识评点事情。解答要点:墨子成功的经验即为我们能提供的建议。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1、面对大国发动的不义之战,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指出它的侵略本性,使它在舆论上无法立足,坚信正义终将能战胜邪恶。

  2、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的侵略无法得逞。

  3、表明不畏强敌的决心和誓死捍卫的信心。

  三、练习提升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⑴ 公输盘不说(yuè)

  ⑵ 胡不见我于王(xiàn)

  ⑶ 犀(sì)(兕)

  ⑷ 子墨子之守(yù)(圉)有余

  2、解释句中加字词:

  ⑴ 将以攻宋(用,利用)

  ⑵ 请献十金(请允许)

  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之梯(替,给)(制造)

  ⑷ 墨子解带为城(当作,作为)

  ⑸ 可谓知类(事理)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⑵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⑶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⑷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⑸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身披)

  ⑹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措施)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夫子何命焉为?译文:你有什么见教呢?

  ⑵ 吾义固不杀人。译文:我善良坚持道义,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杀人。

  ⑶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译文:我认为楚王派人去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⑷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译文: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抵抗我,但我也不说。

  5、简答题:

  ⑴ 墨子主要是用了哪些方法,说服了公输盘和楚王最终放弃了攻宋的打算?

  答:

  ① 从道义的角度指出攻宋是不义之举。

  ② 利用实战演习,彻底打消了公输盘和楚王利用云梯攻打宋国的幻想。

  ③ 表明自己的抵抗决心和守城的人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⑵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两句各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答:公输盘:威胁墨子,迫其就范,并起杀机,狡猾阴险、墨子:机智、冷静、能洞悉对方的心理活动。

  四、提高训练

  (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1、这段文字节选自(《墨子》),此书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的政治主张是(非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C)

  A、公输盘不说(yuè)请说之(shuō)

  B、胡不见于王(xiàn)此人可就见(jiàn)

  C、邻有敝舆(yú)社会舆论(yú)

  D、公输盘服(bān)诸侯盘踞(pán)

  3、下列各句中加字用法相同的是(A)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B、愿借子杀之请说之

  C、夫子何命焉为虽为名马

  D、胡不见我于王今有人于此

  4、下列句子在朗读时所用语气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

  A、夫子何命焉为

  B、宋何罪之有?

  C、胡不见我于王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翻译下列各句:

  ⑴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译文:知道这个道理却不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尽忠;劝阻了却没能成功,不能说是强大。

  ⑵ 不可,吾既言之王矣。

  译文:不行,我已经把这件事告诉楚王了。

  6、简答题:

  ⑴ 选文的第一节有什么作用?答:交代了墨子去楚国的原因,表明形势危急和墨子焦急的心态。

  ⑵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表明了公输盘怎样的性格?答:推脱攻宋的责任,显示了他的狡猾、顽固、仗势欺人的性格。

  ⑶ 墨子成功地说服了固执的公输盘,体现了他的机智、善辩,这一事件对你有何启发?答:墨子能成功说服公输盘,在于他运用了正确的劝说艺术。如果直提来意,会遭到拒绝,达不到劝其放弃攻宋的目的。所以有时采用迂回战术,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换个角度思考,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信。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信。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接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用简短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答: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并取得胜利,最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打算。

  2、课文对墨子和公输盘进行的战术演练写得极为简单。这样安排对突出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答:这一细节虽然也能表现墨子的机智,但课文轻过程重结果,意在通过交代实战演练的结果来说明公输盘和楚王依靠云梯攻宋的幻想被彻底击碎,他们也彻底死心而心服口服,说明了墨子取得了止楚攻宋的彻底胜利。课文将演练过程淡化处理,也体现了详略安排精当的特点。

  3、公输盘和楚王都想借助云梯这个在当时较为选进的攻城器械来攻打楚国,却被机智的墨子轻易打破了幻想,所以有人说战争中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不可能取胜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举例说明理由。

  答:说法有点片面。只能说战争中光依赖先进的武器是行不通的。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有很多,如:先进的武器,恰当的战术指挥等等。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多角度地看待这个问题。所举事例有抗日战争、海湾战争等。

  五、拓展训练

  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果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鸡者,其不义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鸡。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通拖,意思是剥下)其衣裘,取其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养家畜的地方)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给句中加粗字注音:

  ⑴ 入人果圃(pǔ)

  ⑵ 至攘人犬鸡者(rǎng)

  ⑶ 至入人栏厩(jiù)

  ⑷ 其不仁兹甚(z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

  ⑴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抓住)

  ⑵ 至攘人犬鸡者(偷窃)

  ⑶ 罪益厚(重)

  ⑷ 从而誉之(称赞)

  3、翻译下列句子:

  ⑴ 当此,天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遇到这种情况,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并且指责其不义。

  ⑵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却不知道批判,还跟着称赞,称之为义,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区别吗?

  4、墨子在文中用几个例子作比喻?这几个例子间有什么关系,目的是什么?

  答:例子:入园偷人桃李,入厩偷人马牛,杀无辜的人夺取其衣服、武器。关系:层层递进,按所犯之罪的轻重程度,由小到大排列。目的:是为了引出后文所说的攻打别国的事例。

  5、课文中,墨子在讲一个什么道理?

  答: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掩人耳目的借口。指出他们以征讨别国标榜仁义的行为与偷窃同出一辙,作者辛辣地揭露了侵略者的侵略行经和虚伪的本质。

  6、本文在比喻说理上与《公输》有什么区别?

  答:同是用比喻说理,《公输》中用同性质的两件事进行平行比较,如墨子将楚国攻打宋国与害了窃疾病的人的行为进行横向类比,指出攻宋的不义;《非攻》则是用四个行不义之举的事例按照危害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层层递进,指出攻打别国才是最大的不义,从而在含蓄中达到了嘲讽贬斥侵略行径的目的,揭示了侵略者的虚伪本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