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孟子三章表格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27

这是孟子三章表格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孟子三章表格教案一等奖

孟子三章表格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 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我串讲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几个问题只要略动脑筋都能回答上来。因此,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引导大家把答案说出来。这也是课堂上做得不足之处。

孟子三章表格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并且将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学展示。班长也介绍他读的《史记》:“我读的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到孔子生下来颊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祷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还有个学生介绍道:“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张‘仁爱’,被称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各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后来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见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赵普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谋划策,自称博览全书,无所不晓。赵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读了哪些书,只查到半本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传开了。可见《论语》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论语》。”提起论语,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响应道:“我在《论语》的前言部分读到日本现代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经常把《论语》抄本随身携带,认为企业需要有强调相互关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标是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说明《论语》对亚洲文化圈内各国的以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话音刚落,另一学生补充道:“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得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资料,,有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有买《论语》一书的,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了点评;还有的对《论语》中有的章节认为不妥的`,也作出了点评。我受学生的感染,也给学生展示了我的资料。由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前预习和学习,所以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使他们的基础提高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了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吸收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自学“先进篇”22则,了解教学要因材施教;还有学生通过自学“雍也谝”20则,明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打破常规,提出了对《论语》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琐的礼节问题,培养的人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等。

孟子三章表格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4.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某某,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文言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四、课文讲解

小组合作探究:

1.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形象吗?

交流、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某某、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文中孟某某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交流、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交流、明确:孟子认为公孙某某、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今天我们还需要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吗?

交流、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五、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六、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某某、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某某、闻一多、刘胡兰。

七、布置作业

XXXXX》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重点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某某/举于/士,孙某某/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XXXXXXXXXX

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读bXXXXX,通“弼”,辅佐 )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某某:这。今义:判断动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某某: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痛苦)

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劳累)

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受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XXXXXXXXXX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XXXXXXXXXX颠倒错乱)

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1.指名读第1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齐某某2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课堂总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

四、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

2.XXXXX》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叫“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样的主张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他提出了“行仁政”,孟子一生满腹经纶,孟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及《孟子》介绍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4、用自己的话说说“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渡:先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及节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节奏。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渡:会读了吗?真的?给同学们增加点难度,我们都知道古人写的文字是没有句读的,就像屏幕上的一样一样的。谁有勇气先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来读一读。请学生评。

渡: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五)、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疑难的词、了解不了的、落实不了的、难的句子做上记号,提出来在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待会儿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重点分析 “故曰”中的“故”旧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缘故——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公问其故《公输》

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所以——故五月渡泸、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寡助之至”中的“至”??到——过中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自始至终、至死不渝

感人至深、至高无上、如获至宝、至理名言——极、最

(六)、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渡: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相信同学们看懂文章的大概意思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争中需要

防守——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七)、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

(八)、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孟子三章表格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三篇

  反思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 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反思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反思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