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试卷讲评教案一等奖

日期:2022-05-17

这是小学试卷讲评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学试卷讲评教案一等奖

小学试卷讲评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1.能记住人类的直系祖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

  2.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和终点,并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二、试卷分析

  本次七年级历史考试,考试范围1—14课,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由于教学进度较慢,没有讲到考试的地方,造成一些试题,学生不会做,同时由于学生书写不规范,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造成学生普遍得分不高。七七班最高分35分,最低分4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考试数据分析

  班级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

  平均分19.18

  分

  18.73 17.44 18.2 15.94 16.89

  及格

  人数

  7人4人1人5人0人1人

  班级七七七八七九七十七十

  一七十二

  平均

  分

  18.82 15.33 17.9 16.21 16.06 17.7

  及格

  人数

  4人0人6人7人3人3人

  四、评讲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1分,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改正

  1.B

  2.C

  3.B

  4.B

  5.B

  6.A

  7.C

  8.B

  9.C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B 20.A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错题、难题

  2.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A开始应用铁制农具B推广农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主要抓住关键时间“六七千年前”,人们当时进入农耕时代,开始饲养家畜制作陶器,ABD都是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顾选C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的推行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推广D合纵连横的开展

  解析:主要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句话的意思,分地后,由农民耕种,积极性大大提高,分封制开始于西周,与题干不符,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方面,合纵连横是战争时期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故选C

  20,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语物产开始传入中原,这些物产有()

  ①葡萄②胡萝卜③汗血马④水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此题,用排除法,水稻最早种植于河姆渡居民,是中国特有的,不是西域传到我国的,故排除④,选A

  选择题方法总结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直选法。

  2.排除法,排除其中一个选择项,即可选对。

  3.选择项对比法,对比四个不同的选择项,找出差异,找出与题意相关的选项。21.(1)原因: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或社会急剧变化);老子;天人合一。

  (2)仁和礼;意思: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1分);启示:我们平时对待人和事都应该有仁爱之心,以德伴随自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充实和和谐等;仁政。

  23.(1)物品:手工业品、农产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等。(1分)

  (2)长安,大秦(古罗马);人物:张骞(1分);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2分)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该题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很多同学没有写对,说明很多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需要让同学们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做到温故知新。

  五、训练巩固

  选择题

  1.“他是春秋鲁国人,思想教育都精明。思想提出“仁”学说,儒家学派他来创。”

  这里描述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在《论语》乡党篇中有这样一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体现了孔子的()

  A.“仁”的思想 B.“君轻”的思想 C.“无为”主张 D.“兼爱”主张

  3.下列对于孔子的评价,比较确切的有()

  ①伟大的思想家②伟大的史学家③伟大的文学家④伟大的教育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

  ..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5.《史记》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6.(8分)纵观历史的进程,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每个时代的治国理念与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并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太尉,秦官,金印紫授,……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班固《汉书〃九官公卿表》【材料四】“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变法从哪年开始?材料中的“教民耕战”指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中“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请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姓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请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分别是什么?请问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

  (4)为解决材料四中反映出的封国“尾大不掉”之势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小学试卷讲评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考卷做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对试卷结构、得分情况有深度了解。

  2、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分析错题错因,订正并理解考题。

  3、方法与过程:结合高考考纲要求,指导各题型分析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积累、古诗文鉴赏、文学类文本分析。

  难点:文言文阅读。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对于本次期中考试的总结及展望

  S点评 T总结:

  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一马当先不必沾沾自喜,马失前蹄也不必妄自菲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次期中考卷。

  (二)分析试卷

  T:Ppt展示数据统计表

  S/T:从数据中分析出什么?

  T:160分值中,得分率低于60%的题目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诗歌鉴

  赏及文学类文本中,得分率最高的是名句默写题。从这份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我们清晰看出我们同学们并不缺乏学习的毅力,而是缺乏丰厚的文学积淀和理解鉴赏诗文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我们来从语言文字运用题入手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S:自主订正1-5小题,揣度做题方法 T:请同学来分析,重点分析1、5两题 1、字音

  剑戟: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压轴(ppt):《辞海》“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 召唤:广播操《时代的召唤》

  2、成语

  T:高考考纲对成语题的要求是表达运用E级,即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S:“应运而生”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犯罪行为”不是“顺应时代出现的”,故用在此处不合适。

  T:注意避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成语题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分析呢?

  S:情感色彩、使用对象(豆蔻年华)

  3、4、文言词汇

  T:这两题重点考查了课内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里大家掌握的不错,我们简单看一下。

  S:术业有专攻:研究学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把什么制成

  T:同学们还记得沈复在《童趣》中写道:“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吗?

  “以什么为”是一个固定句式,把什么作为。

  5、特殊句式

  T:分析考纲:本题考查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这一题大部分同学都错选了A项,A项和B项的区别主要在第几句的划分上呢?

  S:(5),请一生分析(3)、(5)、(9)项

  T:(5)不仅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还是被动句。

  S:翻译第(5)句:李蟠不被当时的时俗所拘束。

  T:技巧:直接判断法、排除法、最佳选项法等

  6、仿写句子

  T:分析考纲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都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ppt展示考生答案)

  S:请学生分析其中错误:句式不一致

  T:展示学生正确答案,请学生分析注意要点。

  S分析 T小结

  注意要点:“三一致”原则——句式、修辞、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T:从试卷分析上看,很多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是谈虎色变,高考考纲对大家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而“人物传记”这一体材在高考中始终占主要地位。本次考试题目节选自《宋史郭浩传》,为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S:郭浩

  T:郭浩是什么人?

  S:宋朝将领

  T:(ppt展示)人物传记的特点:(小诗记忆)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7、实词含义(理解B)

  T:本题重点考查的是重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大家在阅读文章时就应当在文中圈出这些字词。请同学分析这一题。

  S:逐一解读。分析方法。

  已:学不可以已

  8、筛选信息(分析综合C)

  T: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对于这一题大家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哪个关键词?

  S齐:“金人”

  T:请一位同学分析这一题,总结方法。

  9、信息概括(分析综合C)

  T:文言文信息概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请同学分析,总结方法。

  S分析

  T:分析这一题时,大家是否从中得到了很多有效信息呢?我教给大家一个做人物传记题的小技巧,拿到题目可以先读一下信息概括题,可能其中会包含错误信息,但是却能够初知大意和部分翻译,有效降低阅读难度。同时做信息概括题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分析,比方时间点上的变动等。古语云:小心使得万年船,放在此处也十分契合。

  10、翻译句子(理解B)

  T:(分析考纲,ppt)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3分) 、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齐)

  S:找关键词分析,总结方法和注意点。

  T:抓住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补充: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技巧解读一:关键先看概括题。初知大意,部分翻译,降低难度。

  技巧解读二: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

  技巧解读三:词句找出要划线。联系语境进行理解。

  技巧解读四:实词语境很重要。

  技巧解读五: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

  (五)诗歌鉴赏

  T:相较于文言散文的写作,古代文人墨客诗词歌赋的创作也可谓蔚为大观。而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除了领略诗词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鉴赏这些作品形象和技巧的能力,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一题得分率只有40.7%,总体偏低。在高考大纲中,对此项的考查集中在唐诗宋词方面。一起来分析宋代诗人谢枋得的这首《庆全庵桃花》。

  T/S:五步(引导学生一起说出):诗题、作者、主体、注释、问题 S齐读

  T:介绍诗题、作者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

  T:有几问?回答几点?S:2

  S:请同学分析首句。《桃花源记》 (2)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T:什么题型? S:炼字

  T:几步?S:解释含义、联系文本、点明手法、分析情感 S/T:请同学回答总结。

  T:诗歌最后一定会落实到情感上。

  (3)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T:桃花是全诗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上来分析,也可以从手法上来解读。(常见意象:月、柳、红豆等)

  S分析 T点拨

  (六)练练身手(T:ppt)

  1、翻译句子

  (1)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2)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2、意象分析

  例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

小学试卷讲评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

  2,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订正的良好习惯,自觉查漏补缺,认真订正试卷错误。

  3.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正试卷中的错误题型。通过分析错题,把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常见题型的答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考试情况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整体来说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书写比以前认真了;做题格式更规范了;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表扬优秀和进步明显的学生

  通过这次考试,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同学和进步大的同学,他们分别是……

  在这里,我们要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进步。其他同学也不要灰心,因为只要你稍加努力,下一次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3、分析错题原因

  从试卷中不仅要看到优点,更重要的是找到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这次的考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比如个别同学书写不认真,出现抄错数的现象,书写格式不规范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尤其表现在填空题和计算能力上

  解题策略问题

  知识缺乏问题

  二、学生自主订正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试卷中一些题出现了错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份试卷,看看如何利用试卷中的错误,找到解决它们的策略。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自我检查分析,完成三件事情

  1、自查检查自己出错的原因。

  2、纠正:把自己能改正的题目改正过来。

  3、记录: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三、小组合作,交流

  下面我们就进行小组交流,把刚才自己解决的问题说给小组内同学听,自己解决不了的请小组同学帮忙,最后小组长把你们小组出题较多的题记下来。

  学生合作交流

  四、典型题型分析:

  课前老师也对错题进行了统计,通过刚才的小组合作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些题:

  (一)填空:

  第4题 一头牛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kg.

  第8(2)题 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四万零七十五点六九千米。写作()。

  (二)、判断:

  第2个: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

  第5个:近似数是6.32的三位数不止一个。()

  (三)、选择

  第4个. 下面3个几何体,从()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 )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其中第二个空,正确答案有两个,有的学生只选一个。

  ( 六)解决问题

  第4题、6名教师带100名学生,去“某某风景区一日游”【成人:100元;学生:50元;团体:(10人及以上):70元】怎样买票最合算?

  错因:

  (1)没找到最合算的方案。

  (2)只写一种方案,应该至少写两种进行比较。

小学试卷讲评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讲评内容:

  期中试卷

  讲评目标:

  学生掌握1—4单元学过的内容,语文期中试卷讲评教案。

  讲评重难点:

  抓住学生考试中的弱项是重点,指导讲评过程是难点。

  考情分析

  参考人数33人,及格率百分之百,优秀率百分之七十八。

  试题分析

  本试卷共十个大题,选拼音、辨字组词、补充词语、选择词语填空、修改句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阅读短文、古诗连线及作文,教案《语文期中试卷讲评教案》。

  得分率好的题。

  1—7大题及古诗、作文。

  失分最严重的问题。

  改句子中的一个题和阅读短文中的几个填空题。。如:“枫树的叶子是秋季最红的.树叶。”(缩句)正确答案为“叶子是树叶。”但有些学生改成叶子是最红的。没能理解缩句的要点。

  阅读课文片段中(3)小题“大的、花的、黑的、白的”这是写了鸟的种类多。有的学生写成颜色多。有的 有的 有的 这是写年哦的姿态多或千姿百态。有的学生写成“动作”还有的学生空着没做。“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 而是 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做对。这属于老师的失误,在讲课时没有给学生讲清。

  修改完善百分卷

  要求学生把本次试卷的错题改正过来,之后小组互相检查。

  补偿练习

  教师出一些本次考试内容的试题。

  课堂小节

  让学生谈谈本试卷的收获。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