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阿房宫赋教案省一等奖

日期:2022-05-30

这是阿房宫赋教案省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阿房宫赋教案省一等奖

阿房宫赋教案省一等奖第 1 篇

《阿房宫赋》较为圆满地结束,结果也令我满意,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下面主要谈一谈《阿房宫赋》一文的“诵读教学”。

  一、初步理解,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

  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实践证明,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才有诵读的基础。否则浪费时间,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要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同。进行诵读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阿房宫赋》来说,要抓住三个方面:

  1.掌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指的是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指的是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对驾驭全文的内容必有一定的帮助。

  2.了解时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不无益处。诵读《阿房宫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一是借助《史记·项羽本纪》上面的有关内容,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二是利用本文《自读提示》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目的。

  3.把握文章脉络

  在简介文体特点、背景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清理全文脉络,掌握文章“卒章显志”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就为诵读打好了基础。 二、反复朗读,抓住诵读教学的根本

  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尔。”学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读”,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读”字。

  二、《阿房宫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读”这一根本呢?

  1.教师范读

  《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诵读的开始,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

  2.学生自读

  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印象,节省时间。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盘盘焉”的“焉”;“蜂房水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等,虽有注释,但必须板书,加以强调。

  3.教师导读

  所谓教师导读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气势磅礴的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写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又暗示了秦始皇兴土木,广声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导致速亡的原因。文笔雄健,气冲霄汉。朗读必须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来。又如“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是在铺陈空阔而密集的宫内建筑之后写的一个结句。读这一句要做到两点:“矗”字要重读,一字一个音节;读出作者对秦始皇劳民伤财的罪行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这样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学生朗读

  在教师指导之后,就是学生朗读了。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先领读,接着自由读,后齐读。“体物”的内容指名读,“写志”的内容集体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三、熟读成诵,达到诵读教学的目的

  周正逵先生在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前言》中指出: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个环节,指导学生把课文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这样不仅培养文言阅读能力有望,还会多方得益,终生受用不尽。“熟读成诵”,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诵读方法,《阿房宫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指导背诵。 1.理清层次结构

  著名教授石声淮先生说:“会背书者背结构。”这是经验之谈。一篇文章有段落,一个段落有层次,一个层次也有组成它的句子。背诵一篇文章可遵循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的基本规律,划整为零,聚零为整,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 《阿房宫赋》第二段较长,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层次,就好背诵了。全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宫人来源,宫人生活,宫中珠宝。层次明晰,易于背诵,就是在一个极小的层次里也还可以寻找速记窍门。在“宫人生活”这一层中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忆:宫人早上起床后开镜──梳发──洗脸──焚香„„这是从一层一段而言。从全篇看更应该理清层次。《阿房宫赋》全文四段,前三段是“体物”,最后一段是“写志”。分清了这样的结构,背诵全文就方便多了。 2.注意句法特点

  文章第四段由五个复句组成:开头两个并列复句指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接着两个假设复句,如“使„„则„„”,指出六国和秦若爱百姓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最后一个转折复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讽喻唐敬宗不要重蹈覆辙。利用句式特点弄清文章大意,背诵起来就很快了。

  又如第三段有议论句,有描写句。若用波浪线划出议论句。全段议论、描写泾渭分明,分而背之,各个击破,记忆迅速。 3.利用修辞手法文

  赋这一文体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手法比较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帮助背诵。例如第一段中当背到“五步一楼”这一出句,不假思索就会对上“十步一阁”来,背了出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立即就会对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样利用对偶的句式就能加速记忆了。

阿房宫赋教案省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课文。

  2. 归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

  理解背诵课文。

  难点:

  文言虚词义项总结。

  内容及步骤:

  一、 概述上节所讲内容

  二、 检查

  1.背诵默写第一、二自然段或摘句连接,如:

  长桥卧波, ?不知西东。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 ,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 ,亦不甚惜。

  2.解词。(加点的)

  四海一 直走咸阳 不霁何虹 盘盘焉 廊腰缦回 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三、 指导阅读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 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简析内容:

  第三自然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作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开头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乎”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四、 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题。

阿房宫赋教案省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 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 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 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这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阿房宫的兴废告诫君王要爱惜百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与胡曾处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则也选择了阿房宫作为他讽时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杜牧,学习《阿房宫赋》。

  二、 初读文本,解决字音。

  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工具书解决都不准的字音。

  2、 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3、 教师范读、播放录音,个别学生再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明星荧荧(yíng) 梳晓鬟(huán)也 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玉石(chēng) 锱铢(zīzhū) 弃掷逦(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瓦缝参差(cēn cī) 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利用工具书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并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最后整合翻译整段文意,同时提出疑难点,寻求教师帮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结束。

  ② 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③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抱:适合,随着。

  ④ 盘盘焉 焉:……的样子。

  (2)古今异义

  ① 直走咸阳 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

  今义: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③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词类活用

  ①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 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

  (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2、 第二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3)词类活用

  ①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②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沙砾。

  (4)通假字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②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阿房宫赋教案省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

  2. 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重点:

  理解词语。

  难点:

  内容理解。

  内容及步骤:

  一、 解题: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正音:

  兀 骊 缦 霁 冥 嫔 媵嫱 荧 椒 摽 逦迤 砾 呕哑 铛 锱铢 椽 槛 妍

  2.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 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 指导、结合注释理解第一、二自然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四、 作业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