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俄狄浦斯王》主要内容总结

日期:2022-05-22

这是《俄狄浦斯王》主要内容总结,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6月6日,放完最后一张PPT,至少在我看来,一切总算圆满而顺利,之前焦灼也释然了。

  这次读书会于我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底稿是大一下学期的选修课“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而那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则源于高三暑假开始的,对于明明知道不会幸福却不得不生活下去的俄狄浦斯悲剧命运的惦念……

  三年前,《俄狄浦斯王》是我关于古希腊阅读的起点,也是一部直到现在也找不到终点的作品……三年的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消逝,一如水消失于水中那般了无痕迹,看着自己大一写下的文字,稚嫩而粗陋,仍然可以窥见当时那个激昂而狂妄的自己——兴奋而又自以为是的扮演着“解释的上帝”……

  感谢隐形人给我的这次机会,感谢那个下午所有的听众,包容了我的莽撞与任性,真的很谢谢各位。

  前几天忙于应付作业,一时疏忽,忘了发布总结。在学校陆续收到几个同学的邮件,询问PPT和《俄狄浦斯王》的相关书籍问题,因而在上传PPT同时,特整理上传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158935.html),供各位有兴趣的同学继续研读参考。

  由于最近考试迫近,各种事情的拖累比较多,因而暂时将之前的课程论文贴出,代总结。以下是几点说明:

  1.当时考试时间迫近,基本是一气呵成,有些仓促,初稿超过6000字,限于考试字数和体例的限制,只得大幅删减,引文概括的比较精当,故放弃了很多过渡性与阐释性句子,可能会显得不大流畅。

  2.在讲解中涉及的启蒙-宗教问题的部分,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思考不成熟、敏感问题等多种原因未进入正文,但大意和框架已经纳入,在当天的讲解中有详细补完。

  3.初稿,原想套用古英文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诗句,题作《“他选择了上帝的光明”》,符合俄狄浦斯的命运选择,但古希腊早于盎格鲁-撒克逊,希腊也没有所谓的“上帝”之说,顾及考试分数,作罢。

  4.引文采用插注形式简写与文中,版本附后。

  5.此次发布,未作改写,仅进行了部分文字的订正,见谅。

  6.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材料所限,引用版本为罗念生全集中散文译本,行码标引可能不够准确,文献定位也未据西文本校订,今后会据译林诗体新译本和西文本重订。

  2233

  2010.06.10

  (《苏格拉底的申辩》时的2233)

  生之重与死之轻

  ——俄狄浦斯悲剧命运的内涵

  关键词:俄狄浦斯 悲剧 命运 人的意识

  曹晓龙(caoxl2233)

  引言

  每次回归《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下文简写为OK)的文本,我都会被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牵引,却始终无法确信自己是否真的把捉到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用意……现代知识结构使得我们将其作为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代表而“过度诠释”,而俄狄浦斯的生之沉重与死之轻盈的本质则有意无意的被忽略了。于是,“本来具有深刻意涵的生存事件”(刘小枫)就此隐没于一个心理符号的暗影……

  索福克勒斯借由这样一个独特的命运个体到底想要向我们诉说些什么?为什么他在《俄狄浦斯王》中让俄狄浦斯体验到了生命切肤的痛苦与沉重,却在自己晚年的压卷之作《俄狄浦斯在科诺罗斯》(Oedipus at Colonus,下文简写为OC)中给予了俄狄浦斯一个“轻盈”的死亡?这一切的一切背后的意蕴到底是什么?

  第一部分:知识与命运

  ——人的力量与“神”的意志

  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时最软弱。

  ——斯芬克斯之谜

  我们在《俄狄浦斯王》的开场看到:“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满了悲叹和哭声” (OK,L31-32,罗念生译,下同)。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困苦压抑的时刻,当“人人知道的俄狄浦斯”出场时,我们感觉到的却是人类的豪迈与力量。

  乞援的人们甚至刻意提到了俄狄浦斯的伟大功绩:“你曾经来到卡德莫斯的城邦,豁免了我们献给纳残忍的歌女的捐税”(即俄狄浦斯答出斯芬克斯之谜),于是,人们把他“当作天灾和人生祸患的救星”。

  这无疑将每一个听众的思绪引向了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或者说人类的功绩——然而,俄狄浦斯不曾想到的是,这个谜底本身也就是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按照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的说法,谜底“人”

  “是对人的独特本质的意识。因为这个谜底,俄狄浦斯显得有知识,但是,也因为他给出的这个谜底,使他遭受了两重巨大的无知:关于他自身以及关于他所做的事的无知。”(转引自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也就是说那一刻,人已借由斯芬克斯之谜的暗示,意识到了人之为人的独特本质。因而,俄狄浦斯“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代表”(Jochen Schmidt),但不幸的是,具有了自我意识的俄狄浦斯并却陶醉于自己的知识与力量之中,而没有继续探寻、追问“人”或者说“自己”到底是什么,因而最终陷入关于自身最根本的无知之中。于是,索福克勒斯“描绘了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力量的人如何遭到了存在意义上的失败”(Jochen Schmidt)。

  这样的人的力量(知识)与“神”的意志(命运)间的碰撞,在俄狄浦斯与作为神之代言人的盲先知忒瑞西阿斯(Teiresias)的冲突中被表露无疑:

  忒瑞西阿斯:我说你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和你最亲近的人可耻地住在一起,却看不见自己的灾难。

  俄狄浦斯:你以为你能这样说下去,不受惩罚吗?

  忒瑞西阿斯:是的,只要知道真情就有力量。

  俄狄浦斯:别人有力量,你却没有;你有瞎又聋又懵懂。

  忒瑞西阿斯:你这会骂人的可怜虫,回头大家就会这样回敬你。

  俄狄浦斯:漫长的黑夜笼罩着你一生,你伤害不了我,伤害不了任何看得见阳光的人。

  (OK,L365-375)

  俄狄浦斯直接的问道:

  “你几时证明过你是个先知?那只诵诗的狗在这里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说话,不拯救人民。”“直到我无知无识的俄狄浦斯来了,不懂得鸟语,只凭智慧就破了那谜语,征服了它。”(OK,L389-403)

  就这样,俄狄浦斯/人借由自己的力量——知识——向神的意志/忒瑞西阿斯发动了进攻。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同时相信自己知识与力量的人,他无法相信先知的知识(神意)的正当性,可是俄狄浦斯没有注意到

  “盲先知可能看不见漂浮在这个世界表面的关联,可对本质的关联却洞若观火。俄狄浦斯虽有双眼,看到的却只是表面而已,对本质的东西他如同盲人一般看不见。俄狄浦斯自认知晓一切,末了却是一个无知者。所以,当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他必须刺瞎自己的双眼。”(施密特/Jochen Schmidt,《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俄狄浦斯王〉》)

  于是笃信人类知识的俄狄浦斯最终却迎来了“杀父娶母”这一命运的悲剧,这正应验了忒瑞西阿斯的话:“你骂我瞎子,可是我告诉你,你虽然有眼也看不见你的灾难”

  索福克勒斯借由斯芬克斯之谜的化解让人类意识到了自身的力量,然而,却在最高点,让人的力量败于“神”的意志。

  第二部分:生与死的抉择

  ——悲剧的接受与人的意识

  索福克勒斯在剧本的前部已经借由忒瑞西阿斯之口很明显揭示了俄狄浦斯就是那个罪人,并且“杀父娶母”(见《俄狄浦斯王》第一场)。而深谙戏剧技巧的索福克勒斯为什么要会放弃这样一个营造“巨大悲剧”的机会,而让“谜底”过早的曝光呢?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索福克勒斯在意的并不是“杀父娶母”或谁是凶手这样一种侦探小说式的结局本身,而是如此悲惨的命运之于人的意义,或者说是人之于这个事件的态度,如何承负这一命运,才是索福克勒斯眼中真正的谜底。因为,悲剧的快感本身就是一个接受的问题: “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不在于剧中人物在干什么,而在于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干了些什么。”(吉尔伯特•默雷/Gilbert Murray,《古希腊文学史》,P184)

  “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直径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亚里士多德,《诗学》,P89)

  注:发现、无知、知三词在希腊文中拼法分别为anagnorisis,agnoia,gnosis

  当相信并且崇拜自身力量的人类认识到了“神”的意志,也就是命运的力量,面对命运,人无能为力。在被猛烈的挫败之后,俄狄浦斯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才是《俄狄浦斯王》真正的核心。

  当然要思考俄狄浦斯如何承付自己的罪责,必须首先了解俄狄浦斯所犯的“罪”到底是什么?

  首先,这并不是我们现实意义,即当时的法理上的罪。

  “即使按照公元前621年雅典立法家德剌孔‘用血写成的’严厉法典来判断,他也是没有罪的,因为他不是蓄意杀人。”(《罗念生全集•第八卷•论古典文学》P64)

  但是,荷尔德林却用一段晦涩的话语在暗示我们,

  “他作为自然力量的监督者踏入命运之途,而自然力量悲剧性地使人脱离他的生命范围、他的内在生命的中心,迷逐另一个世界,卷入死者的离心的领域。”(《荷尔德林文集》P263)

  “悲剧的表现首先基于这样一种骇世惊俗之举,神与人如何结为伴侣,自然力量与人的至深情致如何在愤怒中永无止尽地相与为一,从而领会到,无际的为一是通过无际的区分净化自身。”(同上P269)

  也就是说俄狄浦斯的罪责是“以原始宗教为背景的有关血污(blood pollution)的观念”而这种“罪”和与其相伴的痛苦都是无疑来源于人的意识本身——只有人,具有了人之为人的意识的我们,才会具有血污这样之中伦理意义上的罪的意识。这也是作为有人之意识的俄狄浦斯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的原因。

  而俄狄浦斯之所以陷入悲剧命运,也正是由于他想逃脱神之意志的束缚,于是人的这种自我规避的意识和脆弱天性所导致的人与神的关系得脱节——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罪。

  悲剧“接受生活,因为它清楚地看到生活必然如此,而不会是其他的样子。” (伊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希腊精神:西方文明源泉》P190)在骇人的悲剧与罪孽已然发生,俄狄浦斯必须面临接受与抉择。

  俄狄浦斯想死也不得,他的命运是瞎着双眼流浪天涯。在灾难面前,人甚至不能以死来逃避。即便是有限生命是苦楚,也无从逃离。所谓悲剧精神,恰恰来自这种无从逃避的苦楚:知道自己不会幸福仍然不得不生活。(刘小枫《“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

  同样是作为人的意识,驱使俄狄浦斯接受了这种悲剧的命运以及其痛苦的后果,而人类的勇敢与独特之处正在与这种意识。

  第三部分:生之重与死之轻

  ——人类的超越

  按照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的说法:“俄狄浦斯乃人的原型,其代表了人类仅仅借助自身的力量拜托命运的努力,因而实乃取代诸神的行动;俄狄浦斯的这种取代体现了对神谕的逃避和否定。”(转引自肖厚国《人,能否自救——读〈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王》书写了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的下场似乎也预示了人与神抗衡的必然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俄狄浦斯选择的自我惩罚的方式。

  俄狄浦斯与忒瑞西阿斯的对话,让他了解的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并不是真正的本质。“他自行戳坏眼睛,也就是使自身走出光明”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P107) “在此一形象中希腊人的根本热情勇于深入最远与荒漠无边之处,也就是揭露在的热情,也就是为这个在本身而奋斗。”(同上P108)

  俄狄浦斯因为刺瞎现实的双眼,而多出了一只眼,这只眼不是看,而是思,思存在的真理。“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儿就消灭了?”(《俄狄浦斯王》第四合唱歌第一曲首节)这“是神灵借歌队唱的命运之歌:神灵让凡人的生命成了一场空,幸福是虚幻的表象。”(刘小枫《“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希腊人的在的真理就是关于神灵的真理,“希腊人的知与学的热情”就是对莫名的命运的体认。

  俄狄浦斯知道了自己的去处是无际的苦楚:“我这不幸的人到哪里去呢?我的声音轻飘飘地飞到哪里去了?命运啊,你跳到哪里去了?”(OK,L1307-1310)

  所有人都知道“最好死去,胜过瞎着眼睛活着”,但是,俄狄浦斯选择了承担。

  之后,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去漂泊,用刺瞎双眼而得来的一个思考存在的“眼”思量着自己的整个命运,于是,他获得了神的宽恕“得到安身之所,能在这里走完我辛苦一生的最后一程。”(OC)

  他得到了自己一生的答案“只需一个字就可以抵消一切的辛苦。”(OC,退场歌)

  俄狄浦斯借由20年的“苦修”悟出了关于自身的命运的内涵,这无疑是对于人类自身的超越,因而他获得了幸福的死。他走到了铜阶门槛前迎来自己生命的终点,而这门槛深深的扎根于大地(OC,L1590-1591)——按照赫西俄德的说法即大地与海洋的尽头——这是神的意志对于人自身超越的认可。

  唯有经历苦难并且能够透过现象完成人类自身的超越,获得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结语

  索福克勒斯是典型的雅典人,他满意的接受了奥林匹斯上的正统的等级观念,“他试图去理解天堂的时候,他发现的是任何健忘的头脑也不会忘记的纯洁的、值得尊重的律法,神也因此成为伟大的、永生的神。”“雅典对他来说是一个遵守正义的法律,对上天无比敬畏的城市。”(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P194)

  面对命运,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人们可以求善,可以高贵的忍受痛苦,接受死亡。

  因而,《俄狄浦斯王》并不是一部否定人存在意义的作品,恰恰相反,索福克勒斯借由俄狄浦斯这一生命个体肯定了人类存在。

  悲剧的命运只是表象与经历,惟有经历并且超越的自身,人类才能获得幸福——这或许才是索福克勒斯真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书目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罗念生译,载《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罗念生译,载《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伯纳德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汉广译,见《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华夏出版社,2007

  肖厚国,《人,能否自救——读〈俄狄浦斯〉》,同上

  (德)施密特,(Jochen Schmidt)《对古老宗教启蒙的失败:〈俄狄浦斯王〉》,卢白羽译,同上

  (英)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孙席珍,蒋炳贤,郭智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结译,商务印书馆,2007

  刘小枫,《“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纪念罗念生先生逝世十周年》,见《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华夏出版社,2007

  《罗念生全集•第八卷•论古典文学》,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2006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