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声声慢》公开课教学反思

日期:2022-05-26

这是《声声慢》公开课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思、品读。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及鉴赏学生喜欢的句子来实现。

  然后再听录音带范读,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比较鉴赏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会削弱对词的把握的整体性。它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我自己觉得,在总结这个环节中做得不够,还不能让学生对整首词有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而且急于给学生提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课堂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点评] 这堂课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新课标下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相互解答的习惯,教师从旁相机引导、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以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习、讨论,并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课堂教学的重心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通过生生、师生相互探讨和老师的适当引导、启发,在帮助学生理解全词内容情感的同时完成了对词的品读。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也训练了能力。

  重视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点。教师能根据诗词的特点采取学生自读、全班齐读、听范读录音等多种形式强化读的环节,并通过语言的揣摩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品读、感悟词的妙处。

  “于无疑处有疑”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如,品读“三杯两盏淡酒”一句,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淡酒”,而不是“浓酒”?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懂得,“淡酒”不一定是真实,不一定合符情理,进而明白是愁情重,故而觉得酒味淡,这样一品,既是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对全词情感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注重师生对话,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较有激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看,注意到课文内容的深入品读,也能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迁移,加深体会。

  从这堂课中我们也听出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如,由于课件的缘故,阿炳的《二泉映月》没能播放,但教师能巧妙地处理而不受影响;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也能快速作出反应,从中可见出备课之细致。

  当然这堂课也有个较明显的不足。那就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空间不够充分。也许教师是怕冷场而急于给学生提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话语权。但作为刚走上讲台不到一年的新教师,有这样的驾驭课堂、处理教材的能力已属不易了。个人认为,如果整堂课的节奏放缓些,把比较鉴赏的环节处理成课外延伸;提问时不急于提示,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作适当的提示,效果更好,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