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荆轲刺秦王》教案

日期:2022-05-28

这是《荆轲刺秦王》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3、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5、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悬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寻找所有的答案吧!

  二、相关知识简介: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代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有关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或听课文录音,字词正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完成《资源与学案》25页第1、2题。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一、二段。

  2、重点字词解释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喜欢、高兴。

  (2)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

  (3)特殊句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之后”后省略介词“以”。

  (4)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3、指定学生翻译一、二段。

  4、内容分析

  (1)第一段虽短,但动词极具表现力,试找出它们并分析其作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边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在太子丹与荆轲的商议中,两人的言辞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小结:第一、二段是故事的开端部分,交代了行刺的缘起。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