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塞下曲教案部编版

日期:2021-05-09

这是塞下曲教案部编版,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塞下曲教案部编版

塞下曲教案部编版第1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本课“单、遁、砚”等4个字,会写“雁、砚”等4个字,理解字词。

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 【课件出示19】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 墨梅) 让学生按照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出示目标

【课件20】《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课件出示21/22】

单 雁 砚 乾 坤

(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 雁 砚 乾 坤”

其中多音字“单”,读“chán”,还有一个读音“dān”,组词“单一”。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雁 乾”的书写。

“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

“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

第一部分:《塞下曲》

(一)合作学习

1.【课件出示23】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课件出示24】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

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课件出示25】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板书: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

(二)质疑探究【课件出示26、27】

品读,深化理解

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预设: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

(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

预设:将军发现单于要逃跑,回想: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跑,没门!会对手下说:“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

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雪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板书: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第二部分 《墨梅》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 【课件出示28】了解作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3.理解重点词语:【课件出示29】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4.说说诗句的大意:【课件出示30】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板书: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二)品读感悟

1. 出示:【出示课件31】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品读:【课件出示32】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板书:高洁 有内涵)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讲解句子的意思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交流探究对诗句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释疑能力。

通过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三、总结拓展【课件出示33】

1.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2.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预设:王冕,你真了不起,梅花画得真得很神似!

预设:这些梅花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总结全文,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升华主题;升华读加深对古诗的审美欣赏。

板书

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凄冷、孤寂感 高洁清廉

塞下曲

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

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墨梅

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高洁 有内涵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34/35/36】

一、加偏旁后再组词。

( ) ( ) ( ) ( )

夫{ ( ) 各{ ( )见{ ( )申{ ( )

二、关于《墨梅》一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冕。B、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D、这首诗是七言律诗。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1.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答案】

一、扶(扶着) 洛(洛阳) 砚(砚台) 坤(乾坤)

芙(芙蓉) 落(落叶) 现(现在) 伸(伸手)

二、B

三、1.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

这些诗句表现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这些诗句表现了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塞下曲教案部编版第2篇

【教材简介】

《塞下曲》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其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呈现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作者在塑造戍边战士的威武形象时,并没有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细腻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战前沙场的景物,利用“月黑”“雁飞高”“遁逃”“大雪”“弓刀”等景象,烘托出了一个大战将起,战场之上紧张的肃杀之气。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用意志力约束和管理自己,感性学习的要求远远大于理性学习的需求。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具体的内容调动其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其情感和情绪都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上教与学充满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继而形成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生词“单于”并理解其代表意义,会写“雁”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雁”字。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音乐唤醒

1.听乐曲,想画面。

2.解诗题,定风格。

“塞下曲”是古代的一种军歌。

3.知作者,明内容。

作者是有着“大历十才子”之称的卢纶。曾经从军多年,《塞下曲》是他在军旅生活中写下的一组诗,一共有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二、初读,赏书法记忆

1.自由读诗,正音。

2.反复诵读,熟记。

依次出现横版排列带注音课文、横版排列无注音课文、竖版排列楷体诗文、竖版排列隶书诗文、竖版排列行书诗文、竖版排列行草书法作品诗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三、再读,借音乐成像

(一)听乐曲,在脑海中成像

反复读后,此时请你闭上眼睛,再次听着音乐展开想象,你脑海中的画面一定会比之前更加鲜活。你可以仔细想想,诗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场景?

(二)说想象,交流中明诗意

1.月黑雁飞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这里有两个描写这样夜的句子,如果让你选,你认为哪一句更符合你脑海中“夜”的画面?句1更適合用在什么样的文章中呢?

句1:夜,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响,只有风还在调皮地嬉戏。月亮怕羞似的躲进了云层,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大地显得格外静谧。

句2:夜,像奇大无比的黑布,悄悄地伸开,罩住了整个大地。天地之间空旷而广阔,月亮在迷雾一般的云层里,朦胧地泛出诡异的光晕。

(3)小结:在这样的夜里,发生了什么呢?

(4)出示“雁”和“燕”的图片、字形

①识记字形,从字源的角度强调中间的“亻”不能丢掉,右边的“隹”不能写成三横。

②指导观察左上包围字的书写要点,并拓展联系厅、床、病、尾、房、斤等字归纳书写共性。

③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④从“雁”和“燕”的不同意象方面区分两个字的差异。

雁 燕

秋景 春景

肃杀壮阔 轻快活泼

思念之情 物是人非

⑤你觉得在这首诗中,作者想要借用“雁”的哪一种意象?能把“雁”写成“燕”吗?

(5)小结,指导朗读本句。

2.单于夜遁逃

(1)理解“遁逃”。

①怎么样的逃跑才会称之为“遁逃”?

②用合适的成语形容一下。

(2)指导朗读本句。

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出示对比图:哪一种是“轻骑”?为什么是“轻骑”?

(2)指导理解“将”

(3)相机指导朗读

(4)追了没有?从哪里看出来?此时的我军在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战士翻身上马,长刀在握,人喊马嘶,战鼓隆隆,马蹄声声,甲片撞击,寒光闪闪……尽可能生动地渲染战前的紧张氛围。

(5)卢纶的诗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我军最后到底出击没有?结果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予以引申,渲染。

四、品读,感诗歌余韵

1.语言渲染、引导理解“诗无达诂”,并补充一些描写战斗场面的边塞诗句。

2.点明诗人的写作手法,小结: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场景描写,胜过千言万语。

3.配乐诵读全诗。

五、拓展,同类诗欣赏

在中国古代,关于战争题材的边塞诗歌数不胜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抓住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播放古代战争视频,补充关于战争题材的边塞诗歌名句。

六、作业,巧分层自选

层次一:搜集一些边塞诗,找一找,哪些诗只是抓住了一个片段进行描写,就深深地打动了你?

层次二:分析一下本课中的另外两首诗,想一想他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层次三:写一个场景,写出自己对读书的喜爱。

你愿意挑战哪一种难度呢?

【教学反思】

(一)《学记》云:“教然后知困。”执教《塞下曲》之初,发现最难的不是理解诗意,而是把简单的字面意思,转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起初,我努力用生动的语言烘托气氛,夸张的动作调动学生的情绪,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直到在二小“走课”的课堂上,一名学生在交流时一句“将军纵马上前,一伸手就将单于抓了过来”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说评书!于是,我努力回想儿子在听评书时关于两军对垒、大将厮杀场面的表述,即兴将板擦一拍:“说得好!只见我军将领头顶亮银盔、身披亮银甲、纵马疾驰,飞身上前,伸手向前这么一抓——”

学生在底下激动地说:“把单于抓了回来。”

“是呀,伸手如探囊取物一般,一把将对方抓过来按于马上……”学生亮亮的眼睛告诉我,此时,他们脑海中的画面一定是鲜活的。

后来,“走课”北里王时,我想沿用这种“说评书”的方式调动学生,却发现这里的学生似乎对评书很陌生,反而提到了古装电影。于是,我又在学生的启发下,想到了“设计电影片段脚本”这样的形式,学生的兴趣点得到了激发,在不断修正“脚本”的过程中,画面用另一种形式得以生动。

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没有路的地方,不要急,不妨静下来,坐下来,等一等。

这次课堂上的这些小插曲,让我有了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思考。万物有灵,花开亦有时。永远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留出那么一点点时间,能够俯下身子去听一听,能够静静地等一等,或许他们会给你巨大的惊喜。其实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更多探索、感受、发现的机会,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帮助就够了。

(二)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是源自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文字则是这种需要更高阶的表现。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应该仅表现在构造出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应该能够恰当的运用。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辨析同样是描写“月黑”的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更适用于这首诗?为什么?在“走课”过程中,学生的回答让你不得不惊叹真的是“假如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生1:我认为应该选择第二句,因为里面提到“诡异”,战争应该是诡计多端,而第一句中写的是“静谧”,感觉不光静悄悄,还应该是现代的、和平的。

生2:我也从“诡异”谈一下。我觉得这个“诡异”不单指战争,还应该能体现出战场的残酷。

生3:我觉得第二句里面“罩住”感觉像战场,就是那种……(师提示:氛围)很压抑,喘不过气来。

生4:第二句感觉是打仗时候用的,第一句感觉比较调皮可爱。

生5: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你看第一句,里面有“调皮地嬉戏”“怕羞”什么的,看起来很有趣的样子。

生6:就是,第一句要是放在童话故事里就非常合适了。

……

七所学校,虽然学生的表述不盡相同,然而在静静地品味后,都能够发现表达的奥秘。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应力求讲通讲透,而是要留给学生品味的空间、感悟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内化的空间,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真正使学生成为主体,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次“走课”最大的“遗憾”就在黄河国际的那一次。

课堂上按照我的预设,学生跟随着不断变化的字体,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古诗,直到最后看着一幅草书作品读诗文。其实,当学生看着这幅字迹难辨的书法作品“读”出全诗时,我的教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而这时,我叫起来的那个男孩子正在反驳我对他的点评:“老师,你说的不对,这是一幅书法作品,它的题目、作者应该在诗文的后面。应该放在后面来读。”

我怎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孩子说得太好了,既然已经呈现出的是书法作品,我们就应该遵循书法作品的书写规则啊!

课堂上我先对该生大加赞赏,然后请他重新“读”了一遍诗文。学生得意洋洋、摇头晃脑地读完之后,郑重强调“塞下曲,唐,卢纶”。在课后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指出,既然这个学生已经谈到了书法作品,教师在课堂上为什么不能顺势引导,让全班同学跟着一起这样读一读?

其实,这个想法课堂上我也有过,但当时我的内心是“怯怯的”,真的底气不足。因为我的脑海中还有一点点疑惑:古诗文书法作品的落款真的如这个学生说的那样先写诗题再写朝代作者吗?备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如果我现在让全体学生照着读,万一错了,给学生留下一个永久的错误印象,该怎么办呢?

愧疚,自责!连续好几天我都觉得耿耿于怀。备课时,我为什么就没有在这一点上下下功夫呢?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就这样白白地从我的课堂上溜走了。如果我能够在备课前就准确地查找出书法作品落款的形式,知道到底应该先写作者还是先写诗题,我在课堂上的底气不就有了吗?在学生诵读最后一幅书法作品时,我顺势点拨一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就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了吗?

曾经有一份经典的教育契机出现在我的课堂,我没有抓住,等下课以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学生说三个字:“你真棒!”并且,我会指正他回答问题中的一点点疏漏,让传统文化的渗透贯穿整节课的学习,让经典的种子根扎得更深,叶长得更茂。

塞下曲教案部编版第3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力目标

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情感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

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李广的诗篇《塞下曲》。诗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三、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三、布置作业:

1.抄古诗。

2.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