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状元大课堂

日期:2021-05-05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状元大课堂,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状元大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状元大课堂第1篇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状元大课堂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状元大课堂第3篇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