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1-05-04

这是雨霖铃教案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教案第3篇

《雨霖铃》这首词是众所周知的抒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著作。词中,作者将自己与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凄婉动人。如果教师能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中,在词作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去拓展升华内容,这样有助于让学生融入到词作中并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按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的时间顺序来赏析全词。先看离别前。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蝉”是“寒蝉”,一个“寒”字表明是清冷的秋季。我们都知道秋天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正所谓:“蝉之将死,其鸣也哀。”通过“寒”和“蝉”来衬托出离别时场景的落寞。“蝉”作为意象在这里不仅渲染了落寞的氛围,而且也表达了离别之情感。例如:骆宾王《咏蝉》中有这样一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就是在用“蝉”来表达离别之情。

“长亭”古时是为了提供给游人休息和送别的地方。大约在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后来“长亭”也就自然的成为了古今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李白曾有诗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菩萨蛮》)同样是借用长亭来抒发离别之情。这句点明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

“骤雨”指暴雨、急雨。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刚刚下过雨的黄昏又为离别增添了几分寒意。通过这句可知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起首三句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时的典型环境:骤雨初歇的黄昏在汴京城外的长亭送别。三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用凄切、清冷来概括。寒蝉凄切,秋雨清冷,顿时让我们寒意更浓。词人在描写离别前场景时真正坐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以清冷的景色揭开离别的序曲。

再看离别时。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中的“帐”指送别时饮酒的帐篷,古人常在郊外设帐饯行。古往今来,饮酒或为彼此祝贺,或是抒发闲情逸致。然而现如今当词人面对恋人为自己送别而精心准备的酒筵时,他却毫无心绪。写出了词人饯别时欲留不能,欲饮无绪的状态。然而词人为何无绪呢?下文给出了答案“留恋处、兰舟催发”。这时船夫催着自己上船启程,因为时间太短太急,没有时间和恋人诉说,也不知从何说起。可见两人情之深,爱之浓。同时,在兰舟催发和留恋情浓矛盾冲突的激化下使一对恋人无法言状的困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示了一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感人画面。这两句将别离之情推向了高潮。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与父母分别时,即使再悲伤不舍,父母也会含泪叮嘱:“孩子,出门在外凡事要小心,要照顾好自己。”可是,如今恋人之间面对离别,即使有千言万语都藏在心里,由于离别时的仓促却无法表达,只能化为无尽的泪水。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感人的行动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恋人之间的情真意切,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当时心情的苦楚。在传奇戏曲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现得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维度。紧接着后文作者就展开了想象,我们概述为离别后。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词人设想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走越远,千里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楚天,衬托出词人对未来一切不可预知的茫茫然。那么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生活状况,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一生穷困潦倒,功名不扬。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识了许多宫中的歌妓,并在闲暇时为她们填词作曲。当时有人欣赏柳永的才华并在仁宗面前举荐他,可是仁宗得知柳永是非常狂妄的,所以对他只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也就是这句批语彻底封杀了柳永的仕途人生。前路漫漫,政治上的失意将使得他未来的生活无所保障,也使得恋人也无法一起同行。正因为有这一段景色的描写显露出作者此时无所归依茫茫然的心境。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把个人情感上升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生高度。紧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冷”和清秋”与前文的“寒蝉”相呼应,可见作者当时空冷的心境。如果离别是一场雪,那么“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就是雪上加霜。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然而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作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显然柳永写离别比常人更高一筹,于是铸就了千古名句。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运用多种意象来诠释当时的感情。这些意象在很多诗歌中都有体现。看到“酒”让我们想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杨柳岸之“柳”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意境相近。晓风残月与“晓风吹袂,冷香犹带残月”(《念奴娇》曹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临岸的小船上,词人已经酒醒,只见晓风吹动着疏柳,一轮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联系特定情境,这幅画面让我们不难看出这是离人在借酒浇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呢? 此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景才刚刚离去,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冰冷却又缠绕心扉。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当空的残月是冷的。残月清冷的意境暗含着凄清冷落之感。这也就使失去爱的心灵空冷达到了极致。真的不能再冷了,词人已经承受不住了。词人在此处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晓风,残月透露离别时场景的惨淡。也表达了作者当时悲凉的心境。

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上是用景语抒发情感,这四句则改用情话描绘恋人离别后惨不成欢的状况。两人相聚的时候,每逢良辰美景都会秉烛夜谈。可是如今的分别不再是曾经的短暂,而是年复一年,不知归期。所以现在即使有良辰好景,也不能引起作者的兴致,只会勾起对恋人的思念,徒增作者的烦恼。因为再也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美景了。我们说文学是表达人的生命意识、自由和爱的。在作者所表现的文学意境中倘若没有了知音和情投意合的红颜,再美的时光与景色都没有意义。正所谓:两个人爱情的幸福不是1+1=2,而是1/2+1/2=1;如果一个人走了,就是1/2-1/2=0。所以还何谈幸福呢?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已孤独沮丧至极。所以我们可以把离别后的感情概括为悲凉、孤独。

全词以“离别之情”为中心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先引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推到“今宵”,最后遥想到“经年”,层层递进写出了离别前后的感人场景。从空间角度看,先是依依送别的“长亭”,再到弥漫暮霭的“江上”,最后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位移转换仍尽显离情。正所谓:“亦景亦情中,离愁尽现;若虚若实间,真情永恒。”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意象和意境为学生拓展更多的语句和情境,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这不仅能丰富和艺术化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更主要是加速学生语文积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薛砺若.宋词通论[M].江苏文艺出版社.

[2]柯迁娣.浅析柳永雨霖铃的艺术技巧[J].池州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庄莹莹,汉族,工作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论与语文教学实践;

张永文,汉族,工作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