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三课时

日期:2021-04-29

这是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三课时,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三课时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三课时第1篇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 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场景二: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①的步骤同上。②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D.阴陵迷道这一细节展现的项羽性格的另一侧面。)

  场景三: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①的步骤同上。②分角色朗读。③教师明确要点: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教师小结: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四、读完《项羽之死》,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以及司马迁传写人物的杰出功力。同时感受全文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体会美的都是悲的美学境界。)

  五、结课

  全班齐读《垓下歌》,祭奠英雄的华美落幕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三课时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三课时第3篇

一、教学设计的设想及达到的效果

(一)细化预习任务

设想:我认为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环节对普通班学生尤为重要。所以,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会非常细化(细化到具体问题),课上随时检查,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达到的效果:10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基础较好的同学课上的反应就更快些,能体现出预习的作用和效果。

(二)教学设计

1、课时安排:3课时。

设想:3课时完成一篇这样篇幅的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很困难

效果:从完成的情况看也是这样,出现了压堂情况,课堂节奏也显得有些匆忙。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设想:《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传写这一幕时,司马迁满怀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丰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效果,历来为人称道,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抓的“点”很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只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文言文翻译,一个就是分析鉴赏项羽的性格形象。所有教学步骤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两个重点进行的。包括翻译课文、分析课文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的思想。文中凸显人物性格比较直观的的语句由学生自己分析,而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些细节容易被学生忽视,我就设计成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基于学情提供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来降低难度,也契合高考题型的变化。最终,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资料的分析,认识到项羽是一个复杂的而不简单的、立体而不扁平的、多层次而不单纯的人物形象。

效果: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在自己的认知里有一个立体多面的项羽形象,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3、导入和结语

设想:前后勾连,温故知新,结尾设疑,引发思考

高一上学期时,在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学生学过选自《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初步认识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在一般学生的脑海中,以上就是项羽的性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的开始,学生回顾《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前后勾连,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对新课的陌生感。而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自负、知耻重义等性格特点,只有在《项羽之死》中才充分表现。所以,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最后一课时采取设疑的方式,给学生留下悬念,课后进一步去了解一个完整的项羽。

效果:学生能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回忆起《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学生对项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大部分同学阅读了《项羽本纪》。

二、教学反思

从自身角度来说,1、我课堂经验不多,所以课堂环节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阅读课文,形式较少;比较紧张,总怕教学内容完不成,导致课堂节奏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个别问题讲解不到位;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到针对性的点评;没有做到及时总结;没有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2、我讲故事没有感染力,所以课堂上没能给学生拓展一些关于项羽的故事,使课堂缺少一些趣味性。3、多媒体运用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各个电脑屏幕对比度不同,导致第二课时多媒体背景较复杂字体看不清。

从学生角度来说,对学生的表现我很满意,有很多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主动开口答题;之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答案更加有条理。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课堂积极性不高,下一步重点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通过这次听评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一定要让自己拥有一片海洋,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条河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课堂;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让学生看到更多的世界。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