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日期:2021-04-27

这是《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第1篇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第3篇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教者简介:易小玲,怀化市三中教师,女,现年31岁,中学一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湖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至2002年在洪江市黔阳二中任教,2002年至2007年在洪江市黔阳一中任教,2009年至今在怀化三中任教。工作以来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曾教过三届高三毕业班。)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 ))

) ))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第二课时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

怀远县常坟中学 李梦玲

一、设置缘起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我校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设置本教学实践。

二、教学方式设想

本文将采用侦探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侦探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司法机关的侦破案件的程序,运用“设疑――取证――推理――结论”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借自己或集体的力量,对结局加以推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

此教学方法多用于小说的教学,而这篇课文属于散文,这是对这一教学法的又一次新的尝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为这次尝试提供了理论支持,即选修课的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三、教学导引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上学期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属于该套教材“散文之部”系列的第一部分。这一单元的教学的重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从形象入手欣赏散文,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读者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认识和启示,因此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项羽之死》这篇散文的人物形象,足以引发学生对人物悲剧性命运形成的疑问,是文学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经典性的散文文本。也是对语文必修一《鸿门宴》项羽形象的精彩的补充。结合这两个文本,通过探案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全方位的把握人物形象,并对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辨正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在获得认识性提高的同时,提高内在修养的完整性,理应成为教学重点。可是让学生转换角色,形成一套完整的破案思路,准确把握人物悲剧命运的关键是教学本文的一大难点。

四、教学目标

1、阅读并把握课文内容,揣摩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在本文中出现的新的性格特点,力求在精彩的情节描写中感悟司马迁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法。

2、通过研究文中的人物形象,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案件线索,培养发现意识,总结意识,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自圆其说,有所感悟。

3、领悟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

五、准备与预习

1、复习《鸿门宴》这篇课文:重新领略项羽的风采,刘邦的性格特点。

2、搜集有关楚汉相争的历史资料,准确地把握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

3、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大意。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老师设疑)公元前202年12月的一天,项羽兵败垓下。死在了乌江边,一个人的死亡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自杀,一是他杀。那么项羽应该属于那一种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使得这样一位英雄走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下面我们将成立四个调查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四个选题:“设疑――取证――推理――结案报告”其中取证包括:案发背景、现场勘察、涉案人员档案、证人证言四个步骤。要求:15人一组,每组组员分工负责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小组调查报告。二十分钟后,组内确定一人宣读。

( 在小组研讨期间老师可以就各个小组在研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20分钟后,请四个小组的成员宣读调查报告)

取证阶段

师:同学们准备好没有?

生: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

师:我们首先请“现场勘查”小组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场勘查的情况。

生:死者,姓名:项籍,楚国人,又号西楚霸王。死亡地点:乌江边。现场比较混乱,好像曾经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这从现场留有大量的马蹄印可以推断出。现场地下留有二十六具尸体,据查这些尸体都是项羽部下。现场没有发现项王的尸体。他生前所骑的爱骑――乌锥马也不见了踪迹。现场也没有找到其爱姬――虞姬的尸体。当然这些消息对我们案件的侦破来说是令人失望的,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虽然没有在现场找到项王的尸体,但我们找到了一些项王生前所穿的衣服的碎片,以及提取到了他的一些血样。其他情况有待进一步侦察。

师:感谢现场勘查小组给我们提供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虽然没有为我们找出答案,但看的出来同学们已经尽力了。既然案件已经发生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要了解本案的案发背景,看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下面我们请“案发背景”小组宣读调查报告。

生:根据我们课外搜集的史料以及结合文本内容来看,查证背景如下:这一案件的背景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秦末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了一场角逐。

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苦战了5年,大战70余次,小战40余次。刘邦在一再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

战争之初,“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烧毁秦的宫殿,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三分关中。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很悬殊。但仅仅是五年之隔形势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公元前203年底,刘邦汇合诸将,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是本文的写作背景。当时项羽粮食吃光,援兵断绝。在寒冬的一个夜晚,项羽被围在一个山头,看到战场上旌旗遍野,鼓角齐鸣。这时候的项羽已经是四面楚歌、军心涣散,大势已去,情况十分危急,项羽将何去何从呢?他将要拿什么来拯救自己,我们将密切关注!(生笑)

师:感谢“案发背景”小组给我们提供的详细的资料。从背景材料中我们知道了项羽处境已经非常危急,那么在他死前他曾经与哪些人接触过,现在这是本案的焦点,让我们翻开涉案人员档案来寻求答案。

生:据我们展开的一系列调查情况来看,项羽在临死之前曾与以下人员接触过:虞姬、农夫、赤泉侯、乌江亭长、吕马童。

我们先来看一号人物――虞姬,项羽的宠妾,因受到宠爱而跟随在项羽身边。但在项羽率麾下八百骑溃围时她已不在项王身边。据我们查证的历史资料来看,虞姬在项羽死前的前夜与之共唱了一首歌之后就拔剑自刎了。她的尸体有可能被项羽埋在了垓下。据说项王在与爱姬歌唱时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农夫,项羽在逃亡到阴陵的时候遇到的一个人,项羽在阴陵迷了路,曾经向他问过路,但是他却欺骗了他指了一条错误的路线使得项羽陷入了沼泽中,因而项羽很快被刘邦派出的五千军队追上。他只是一介百姓,我们推测他只是出于对项羽残忍的性格的不满才会这样做,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项羽失败的一个因素:失去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这一行为并没有直接伤害到项羽。

赤泉候,他是刘邦派出追赶项羽的一员骑将,在此之前刘邦命令骑将灌婴率领五千人马追击项羽,项羽在成功突围后所带领的八百壮士只剩下了二十八人。他本想趁此机会杀了项羽邀功,没想到反被项羽斩杀了两员大将,随后项羽瞪着眼睛叱骂他,他连人带马都因此受了惊吓,一口气跑了几里路。这次冲突发生在东城,项羽采取闪电战的战术,仅仅损失了两名士兵。赤泉侯是一个想杀但却没有能力杀他的一员汉将。即使如此项羽仍然没有摆脱汉军的围追堵截,前途依然凶险。

乌江亭长,项羽经过一番奋力拼杀后来到了乌江边,想要东渡乌江,他拢船靠岸等待,并且劝说项羽赶快渡江,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对他说:“天之亡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与心乎?”所以拒绝了他的一番好意,并把自已心爱的乌骓宝马赏赐给了他,让他带着乌骓马过江。自己下马带领二十六个属下与已经追赶上来的刘邦的军队决一死战。因此我们推测乌江亭长应该是项羽的崇拜者或追随者,而不可能是杀害他的人,在他与项羽见面时项羽还活着,他也不可能带走项王的尸体。

吕马童,原是项羽的老部下,但却背叛了项羽并加入到了刘邦的军队中,现在效命于刘邦。项羽在与亭长话别后又一次与追赶上来的汉军厮杀在一起,项羽在与汉军厮杀的过程中身上受了十多处伤,正在这时他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中的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吕马童面对项王对王翳说:“他就是项王。”项羽就说:“我听说汉王为我的人头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我把这点好处送给你吧.”于是挥剑自杀而死。项羽最终了结了他壮烈而又悲剧的一生。

师:到此为止,我们解开了其中一个谜底:项羽是自杀而死,那么项羽的死到底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下面我们请证人证言组为我们进一步提供相关资料。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