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教学设计

日期:2021-05-12

这是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教学设计

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教学设计第1篇

课型:新授课

课时:1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并集与交集,弄清“或”、“且”的含义,能理解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了解全集的含义、集合A与全集U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间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补集的思想也尤为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引导学生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并集、交集、补集的含义,利用维恩图与数轴进行交并补的运算。

教学难点:弄清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学法: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彩色粉笔、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情境

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足球比赛的有100人,参加跳高比赛的有80人,那么总的参赛人数是多少?能否说是180人?这里把参加足球比赛的看作集合A,把参加跳高比赛的看作集合B,那么这两个集合会有哪些关系呢?请看下面5个图示:(用几何画板作图)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合作讨论、交流探究的结果(请一位同学将结果写到黑板上)

图(1)给出了两个集合A、B;

图(2)阴影部分是A与B公共部分;

图(3)阴影部分是由A、B组成;

图(4)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图(5)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出引例中阴影所表示的含义,抽象得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概念

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问题】 根据定义及维恩图能总结出它们各自的性质吗?

结论是:由图(4)有A B,则A∩B=A ,由图(5)有B A,则A∪B=A

2、基本练习,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拓展:求下列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用几何画板展示图片)

3、例题讲解

【例4】设A={4,5,6,8},B={3,5,7,8},求A∪B。

解:A∪B={4,5,6,8}∪{3,5,7,8}={3,4,5,6,7,8}

【例6】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A={x丨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B={x丨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

解:A∩B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所以,A∩B={x丨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例7】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进行反馈: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或重合。那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请看下例

A={班上所有参加足球队同学}

B={班上没有参加足球队同学}

S={全班同学}

那么S、A、B三集合关系如何?

集合B就是集合S中去掉集合A后余下来的集合。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即:CUA={x|x∈U且x∈A}

补集的Venn图表示

【例8】设U={x丨x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求CUA,CUB。

解:根据题意可知,U={1,2,3,4,5,6,7,8},所以

CUA={4,5,6,7,8}

CUB={1,2,7,8}

性质总结:

A∩B A,A∩B B,A∩A=A,A∩ = ,A∩B=B∩A

A A∪B,B A∪B,A∪A=A,A∪ =A,A∪B=B∪A

(CUA)∪A=U,(CUA)∩A=

若A∩B=A,则A 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 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三)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1、设A={3,5,6,8},B={4,5,7,8},求A∩B,A∪B。

2、设全集U={1,2,3,4,5,6,7},A={2,4,5},B={1,3,5,7},求A∩(CUB),(CUA)∩(CUB)

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四)归纳整理

1、并集、交集和补集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1A组6、7、9、10题,B组1、2、3、4题

板书设计

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教学设计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并集、交集定义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情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黑板板书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二)探究新知

  观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这样提问目标比较明确,学生很容易找到重点,理解并集的概念,并总结并集的定义.

  (三)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思考:怎样理解并集概念中的“或”字?对于A∪B,能否认为是由A的所有元素和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设计意图】加深对并集的理解

  (四)例题讲解

  例1:A={4,5,6,8},B={3,5,7,8},求A∪B

  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例2:设集合A={x|-1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巩固和消化并集的概念.

  (五)探究新知

  问题3:观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

  A={4,5,6,8},B={3,5,7,8},C={5,8}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提问目标比较明确,学生很容易找到重点,理解交集的概念,并总结交集的定义.

  (六)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思考:能否认为A与B没有公共元素时,A与B就没有交集?

  答:不能.当A与B无公共元素时,A与B的交集仍存在,此时A∩B=?.

  【设计意图】加深对交集的理解

  (七)例题讲解

  例3设A={x|-31.5},求:A∩B,A∪B.

  练习:设A={x|0

  【师生互动】一讲一练,学生容易消化并集与交集的概念.

  【设计意图】巩固掌握并集与交集的概念

  (八)全集与补集的定义

  (1)全集的定义:一般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2)补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作集

  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作?UA

  (3)集合表示:?UA={x|x∈U,且x?A}.

  (4)Venn图表示:

  (九)例题讲解

  例4:已知全集U,集合A={1,3,5,7},?UA={2,4,6},?UB={1,4,6},求集合B.

  点评:根据补集定义,借助Venn图,可直观地求出补集,此类问题,当集合中元素个数较少时,可借助Venn图;当集合中元素无限多时,可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法求解.

  练习:已知全集U=R,A={x|x<2},则?UA等于____________

  【师生互动】一讲一练,学生容易消化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设计意图】巩固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十)课堂总结

  (1)补集与全集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同一个集合在不同的全集中补集是不同的,不同的集合在同一个全集中的补集也不同.另外全集是一个相对概念

  (2)符号?UA存在的前提是A?U,这也是解有关补集问题的一个隐含条件,充分利用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我们解题的一个突破口.

  (十一)作业

  課本13-14页6,7,9,10

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通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

  三维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

  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思路3.(1)①如图1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图1

  ②观察集合A,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

  (2)①已知集合A={1,2,3},B={2,3,4},写出由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

  ②已知集合A={x|x>1},B={x|x<0},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并写出由集合A与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通过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2)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3)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4)试用Venn图表示A∪B=C.

  (5)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6)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A={2,4,6,8,10},B={3,5,8,12},C={8};

  ②A={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

  (7)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表示.

  讨论结果:(1)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2)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了集合C.

  (3)C={x|x∈A,或x∈B}.

  (4)如图1所示.

  (5)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所示.

  (6)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①A∩B=C,②A∪B=C.

  (7)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且x∈B}.

  用Venn图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示例

  例1 集合A={x|x<5},B={x|x>0},C={x|x≥10},则A∩B,B∪C,A∩B∩C分别是什么?

  活动:学生先思考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将集合中元素利用数形结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寻求就易进行.这三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

  解:因为A={x|x<5},B={x|x>0},C={x|x≥10},在数轴上表示,如图3所示,所以A∩B={x|00},A∩B∩C= .

  图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集合中的元素;②依据并集和交集的含义,直接观察或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结果.

  变式训练

  1.设集合A={x|x=2n,n∈N*},B={x|x=2n,n∈N},求A∩B,A∪B.

  解:对任意m∈A,则有m=2n=2•2n-1,n∈N*,因n∈N*,故n-1∈N,有2n-1∈N,那么m∈B,即对任意m∈A有m∈B,所以A⊆B.

  而10∈B但10 A,即A B,那么A∩B=A,A∪B=B.

  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的个数.

  解:满足{1,2}∪B={1,2,3}的集合B一定含有元素3,B={3};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

  3.设集合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

  解:∵A∩B={9},则9∈A,a-1=9或a2=9.

  ∴a=10或a=±3.

  当a=10时,a-5=5 ,1-a=-9;

  当a=3时,a-1=2不合题意;

  当a=-3时,a-1=-4不合题意.

  故a=10.此时A={-4,2,9,100},B={9,5,-9},满足A∩B={9}.

  4.设集合A={x|2x+1<3},B={x|-3

  A.{x|-3

  C.{x|x>-3} D.{x|x<1}

  解析:集合A={x|2x+1<3}={x|x<1},

  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

  答案:A

  例2 设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a∈R},若A∩B=B,求a的值.

  活动:明确集合A,B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的集合A,B的关系.集 合A是方程x2+4x=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发现,B⊆A,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是否为空集来求a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 法来认识集合A,B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图发现集合A,B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的值.

  解:由题意得A={-4,0}.

  ∵A∩B=B,∴B⊆A.

  ∴B= 或B≠ .

  当B= 时,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无实数解,

  则Δ=4(a+1)2-4(a2-1)<0,解得a<-1.

  当B≠ 时,若集合B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1)2-4(a2-1)=0,解得a=-1,

  此时,B={x|x2=0}={0}⊆A,即a=-1符合题意.

  若集合B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

  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的解是-4,0.

  则有-4+0=-2(a+1),-4×0=a2-1.

  解得a=1,则a=1符合题意.

  综上所得,a=1或a≤-1.

  变式训练

  1.已知非空集合A={x|2a+1≤x≤3a-5},B={x|3≤x≤22},则能使A⊆(A∩B)成立的所有a值的集合是什么?

  解:由题意知A⊆(A∩B),即A⊆B,A非空,利用数轴得 解得6≤a≤9,即所有a值的集合是{a|6≤a≤9}.

  2.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m+1≤x≤2m -1},且A∪B=A,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A∪B=A得B⊆A,则有B= 或B≠ ,因此对集合B分类讨论.

  解:∵A∪B=A,∴B⊆A.

  又∵A={x|-2≤x≤5}≠ ,∴B= ,或B≠ .

  当B= 时,有m+1>2m-1,∴m<2.

  当B≠ 时,观察图4:

  图4

  由数轴可得 解得2≤m≤3.

  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2或2≤m≤3,即m≤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集合的运算结果,求集合中参数的值时,由集合的运算结果确定它们的关系,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把相关问题化归为其他常见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问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1,2,3.

  【补充练习】

  1.设集合A={3,5,6,8},B={4,5,7,8},

  (1)求A∩B,A∪B.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A∩B________A,B________A∩B,A∪B________A,A∪B________B,A∩B________A∪B.

  解:(1)因A,B的公共元素为5,8,故两集合的公共部分为5,8,

  则A∩B={3,5,6,8}∩{4,5,7,8}={5,8}.

  又A,B两集合的所有相异元素为3,4,5,6,7,8,故A∪B={3,4,5,6,7,8}.

  (2)由Venn图可知

  A∩B⊆A,B⊇A∩B,A∪B⊇A,A∪B⊇B,A∩B⊆A∪B.

  2.设A={x|x<5},B={x|x≥0},求A∩B.

  解:因x<5及x≥0的公共部分为0≤x<5,

  故A∩B={x|x<5}∩{x|x≥0}={x|0≤x<5}.

  3.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解: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彼此孤立,故A,B两集合没有公共部分.

  所以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 .

  4.设A={x|x>-2},B={x|x≥3},求A∪B.

  解:在数轴上将A,B分别表示出来,得A∪B={x|x>-2}.

  5.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

  解: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A及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B,A∪B={x|x是平行四边形}.

  6.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

  分析:M,N中的元素是数,A,B中的元素是平面内的点集,关键是找其元素.

  解:∵M={1},N={1,2},∴A={(1,1),(1,2)},B={(1,1),(2,1)},故A∩B={(1,1)},A∪B={(1,1),(1,2),(2,1)}.

  7.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

  A.A⊆C B.C⊆A C.A≠C D.A=

  解析:思路一:∵(B∩C)⊆B,(B∩C)⊆C,A∪B=B∩C,

  ∴A∪B⊆B,A∪B⊆C.∴A⊆B⊆C.∴A⊆C.

  思路二:取满足条件的A={1},B={1,2},C={1,2,3},排除B,D,

  令A={1,2},B={1,2},C={1,2},则此时也满足条件A∪B=B∩C,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