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40篇

日期:2021-01-01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数学活动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40篇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粗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把粗细不一的物体摆在桌面

  活动目标
  1.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要求幼儿学会区别粗细,懂得比较物体粗细的正确方法。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分辨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游戏棒,圆柱积木,铅笔毛线,油画棒,彩色蜡笔,毛线棒针等,数量是全班幼儿数量的3倍,图片4张,一根粗毛绳,和一根细尼龙绳,粗细不同的纸卷棒子3根。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教师分别出示图片(粗细不同的树干,竹子,茄子等),请幼儿比较粗细;
  2 .教师出示一根麻绳和一根尼龙绳,请幼儿比较粗细;
  3.分别请两对幼儿上来,手拿一件不同的实物比较粗细,全班幼儿验证;
  4.请幼儿从自己的身上找出两样东西比较粗细,如:腿粗,手臂细,手指头粗,头发细等。

  (二)比较粗细:
  1.教师出示一根纸棒,请幼儿回答它是粗的还是细的,若幼儿说是粗的,教师出示比它更粗的纸棒,若幼儿回答是细的,教师则出示的纸棒,由此得到结论,只有两样东西,以上进行比较,才能认识哪样粗哪样细。
  2.请小朋友任取3样东西比较粗细,然后说出它们的结果。3.教师手举一件实物,请每个幼儿拿一件实物 与教师手中的实物比较教师粗的,请站起来,比较教师细的坐在位置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师与小朋友都换一件实物进行比较,也可请比教师细的幼儿站起来,比教师粗的坐在位置上。

  (三)游戏:找朋友 每个幼儿手拿一件比较粗细的东西,边唱:“找朋友 ”歌曲边自由结伴。唱完后,两人比较粗细,游戏可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比较少;
  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
  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第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经过对五种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初步学习,幼儿基本对这五种图形有所认识。而数学课比较枯燥无味,有什么方法让幼儿上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拼图给孩子们玩,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因此,我便突发其想,不如把图形变成孩子们平时喜欢的机器人拼图,引导孩子们看看是由哪几种图形組成的机器人拼图,找一找每种图形各有几个,从中复习所学的图形。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活动目标
  1、 复习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
  2、 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 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五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图形,了解其特征。
  活动难点:能正确区分各种图形,知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
  2、物质准备:奇妙盒子、多媒体课件、操作用的五种图形若干。
  3、各种图形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幼儿做手指游戏:变变变,稳定情绪。
  2、游戏:奇妙盒子里找图形娃娃
  今天,教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小盒子(出示盒子),大家想不想知道盒子里有什么?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歌:奇妙盒子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看看里面有什么?)这是什么啊?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娃娃呢?它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平时我们见过那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呢?
  (2)奇妙盒子东西多,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图形啊?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呢?我们一起用儿歌说出正方形的特征好不好?开动小脑筋想想我们见过哪些正方形物品呢?
  (3)奇妙盒子东西多,我请第二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图形啊?为什么说它是三角形娃娃呢?它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呢?那我们见过哪些物品是三角形呀?
  (4)奇妙盒子东西多,我再请第三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它是什么图形呢?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呢?它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我们想想看,哪些东西是梯形呢?
  (5)奇妙盒子东西真多,想不想知道盒子还里有什么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瞧!这是什么图形啊?你怎么知道它是圆形呢?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上来表演,我们一起用儿歌说出常见的圆形物品,好不好 ?
  (小结:奇妙盒子里藏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能正确区分它们,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师用拼图及折叠的方式,演示图形的变化。
  (1)老师拿了两张什么图形?(正方形)我把它们相拼在一起,组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2)一个正方形,老师用折叠的方法还可以把它变成其他的多种图形。看看它变成什么图形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就说明图形是可以变的。
  4、播放多媒体,欣赏动画拼图,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图形娃娃们的精彩表演,看它们相拼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图形?
  (2)小朋友们说长方形和圆形拆开后还能变回小汽车吗?我们接着看图形娃娃究竟变回小汽车没?
  瞧,它们分开后,又变回了小汽车,图形娃娃真厉害!
  5、数数、分类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一份礼物。看看它是什么 ?(机器人)你们喜欢它吗?
  (1)先来看看机器人是由哪几种图形拼成的?(幼儿说,教师逐一贴出相应的图形。)
  (2) 一共有几种图形呢?那我们就要找出它的数字朋友6,贴在图形的下面。
  (3)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请幼儿找出相应的数字贴在图形上。
  (小结:小朋友今天表现可真棒!当图形娃娃们在一起游戏时,是可以相拼成许多不同的图形。)
  6、幼儿操作,自由拼图。
  现在,大家想不想和图形娃娃们一起做游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呀?那小椅子轻轻转向桌子,我们比比看,谁的小手最灵巧,拼出的图形最漂亮!

  教学反思
  反思《图形变变变》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
  主要体现在:活动中,师生互动方面较好,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还通过演示图形的变化及课件欣赏,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知道各种图形拼在一起就能变出新的图形,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按规律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胶水
  2、幼儿操作纸

  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我收到了图形王国送来的礼物,你们想看吗?"(想)
  "好,我么一起来看,是什么礼物?"
  ①出示一个自制头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一饰物,从而激发他们自制头饰的兴趣。
  ②老师打开第一个礼物盒:"哇!是一个漂亮的头饰。"(老师戴在头上)
  "好看吗?这漂亮的头饰是用什么颜色的图形做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红旗: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③小结:图形王国送来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排列规律接着排图形。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哇!也是漂亮的头饰。但是它还没做完,图形国王请你们来帮忙呢!你们愿意吗?"
  ①小红旗:黄三角形 蓝圆形 黄三角形 蓝圆形……
  ②小红旗:黄圆形 绿三角形 绿三角形 黄圆形 绿三角形绿三角形……
  小结:原来图形王国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排队的,所以很漂亮。
  3、操作活动:(装饰头饰)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给图形排序。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一张请柬)
  "上面写得是什么?我来读一下。"老师读请柬,"小朋友今天图形国王邀请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是你们要打扮一下自己。每个小朋友要按照图形有规律的装饰自己的头饰。戴上头饰才能进去参加舞会。"
  "小朋友,你们想去参加舞会吗?"(想)
  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有头带、各种图形,请幼儿按照图形规律依样接着有规律的排序。
  老师:"好,我们开始做好,做好了,请双面胶帮忙。"
  4、幼儿操作活动。
  5、活动评价。
  ①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②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③带领幼儿一起去参加舞会。
  6、老师:"好,舞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第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 "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材料准备: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碟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观看CD,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2、"五一劳动节刚过,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繁忙地工作了,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一起装运货物。"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2)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幼儿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及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组幼儿全部完成任务,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两、三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1)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首先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在验货认可之后将列车放回货场后方能操作三节车厢的操作。 (两节车厢的操作是满足能力中等幼儿的需求,三节车厢的操作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提高能力机会。)(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将具体的实物操作卡片换成抽象的图形卡片)(1)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木材分别运送给三位客人。第一位客人,他要红色的木材;第二位客人,他要圆形的木材;第三位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请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摆放这些木材?"(2)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这些图形是幼儿平时经常接触的图形,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要求幼儿通过比较分辨出每组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幼儿对分类没有困难,只有稍部分幼儿还不能自行做好图形标记。活动后,我们都觉得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让孩子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第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它们一样多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不受实物大小、颜色特征的影响和不同排列形式的干扰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2.能自己检查操作的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鸡教具10个(大小相等),小猴教具14个(大的7个,小的7个)。大象3个,小狗2个,兔子3个。数字“7”2个。数字“5”2个。数字“3”2个。数字“2”1个。
  2.《幼儿画册》第3册第22页。

  活动过程:
  一、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1 今天啊,老师邀请了小动物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首先要出场的小动物会是谁呢?老师来看看。---------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
  提问:
  1) 是小鸡啊,那你们来告诉老师这两排小鸡的数量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
  2) 为什么?(都是5只)
  3) 是的吗?那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组就在后面贴上相对应的数字5)
  现在呀小鸡要重新变一个队形。(第一排的小鸡原地不动,第二排的小鸡蛋散开来,排的长长的。)
  提问:
  1)我们来看看变了队形之后的这两排小鸡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或不一样)
  2)为什么?(第二排排的队比第一排长)
  3)是的,第二排小鸡排的长长的,但是它与第一排小鸡的数量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组就贴上相对应的数字5)
  小结:原来啊这两排数量一样的小鸡,尽管它们变了队形,但是它们的数量还是一样多,都是5只。
  2 小鸡和我们玩了游戏了,我们请小鸡休息,换其他小动物来和我们玩,接下来出场的会是什么小动物呢? -------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猴子(上排7只小的猴子,下排7只大的小猴)。
  提问:
  1)对,是猴子。它们也排成了两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排猴子有哪里不一样的地方?(颜色,大小)
  2)那你们来告诉我小蓝猴和大红猴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一样多)
  3)为什么?(都是7只)
  4)我来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排贴上相对应的数字7)
  小结:尽管这两排猴子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数量是一样多,都是7只。.
  3 猴子们也跟我们玩了游戏了,我们也请它们下去休息一会。接下来出场的会是谁呢?它们已经等不及了。现在老师把它们都请出来。——依次出示三排不一样的小动物。
  提问:
  1)这三排小动物要和我们玩一个“找出数量一样多的游戏”?我来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最先找出来。
  2)他有没有找对啊?我们请他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排就贴上相对应的数字3、2、3。)
  3)你们说他有没有找对啊?找对了。很棒。
  2.幼儿分组操作。
  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
  怎么玩呢?那老师先示范一遍给你们看看。小眼睛看电视,电视里的这幅图上有三排水果,第一排是桃子,有4个,第二排是苹果,有3个,第三排是草莓,有4个,通过数数我们知道桃子的数量和草莓的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4个。那接下来老师就要给数量一样多的桃子和苹果图上颜色。
  接下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画纸,在我们的画纸上有四组物品,每一组里面都有三排不一样的物品。我们先找出每一组里面谁和谁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用水彩笔将每组里面数量一样多的物品涂上颜色。听懂了吗?好,现在小朋友到桌子那去。桌子上有准备好的画纸和水彩笔,小朋友开始吧。(教师提醒幼儿每操作一次,都要自己检查结果)

  活动反思:
  《它们一样多吗?》是一节新授课,这节课的难点则是让幼儿很清楚的明白理解数量的守恒这一概念。通过上这节课我才发现,孩子们会因为大小,排列的顺序不一致,导致错觉将数量一样的物品认为是不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游戏,鼓励幼儿发现物品的数量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及物品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每组的物品数量不变时,不论他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怎样变化,其数量是不会改变的。
  通过自己的教学及老师的点评,我收获很大,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在课上语言的连贯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需要我多多提高自己的语文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方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 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
  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给小客人送食物。(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领域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方面的欠缺,从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来上这节课。我总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感知这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可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对数学活动提高兴趣呢?以下我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了描述。
  描述: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乘过火车?火车是怎么样的?来引出我的课题。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有,有的孩子就会说没有。然后我就出示教具“长长的火车”让小朋友先来认识火车是怎么样子的。
  接着我从小火车上拿下来一个卡片说:“你们来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接着我就问”请你们来数数看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四个、二个)那你们来摸一下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为什么我去问有的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有的能回答上来有的去不能。我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知道有有孩子去不知道呢?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呢?还是因为我讲的不够具体呢?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去不能呢?我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时,才知道原来每一小节上完后都要老师来一个小结。我上的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带带过。分析之后我进行了补救措施。
  措施:在平时上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孩子操作,孩子操作之后才能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如果你平时不让孩子操作,等到上公开课时孩子就会觉得很新颖就会不坐住了。那么你那节课就不会上的很成功。

第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轻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幼儿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图片人手一套记录表幼儿人数一份、示范记录表二份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 ”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1)你们知道它们谁重?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那么老师和小朋友谁轻,谁重?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1)先出示两个袋子, “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带着提进来,这时孩子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轻,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答案昭然若揭。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组操作材料,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第二组:花片和积木,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接下来比较和讨论这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最后延伸活动进行5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第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图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能自发地用稚嫩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形状。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所证实,为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复习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感知图形的特点。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感知图形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图片若干,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画和模型,红、黄、蓝水彩笔若干。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观察法、比较法、引导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我们送来的请柬,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去参加“图形王国的聚会”,我们去看一看吧!
  出示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王国城堡的模型,并提问:房顶是什么形状的?房身呢?窗户呢?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二、教师引导幼儿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总结其特点。
  师:“图形国王”给我了一个“奇妙盒子”,奇妙盒子里面东西多,我请几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1)复习认识圆形,总结其特点。
  教师出示圆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哪些特点呢?(这是圆形。圆形的边是光光的,没有角)在水果盘中看看那些水果是圆形的?
  (2)复习认识正方形,总结其特点。
  教师出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哪些特点呢?(这是正方形。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它的4条边一样长。)找找我们活动室里面那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3)复习认识三角形,总结其特点。
  教师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哪些特点呢?(这是三角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图片上是由多少块三角形组成的花朵?
  教师小结: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一样长。圆形没有角。

  三、寻找图形。
  1.师:小朋友,仔细看看,今天,“图形王国”给小朋友们又准备了一份礼物。看看它是什么?(机器人)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是一个机器人图片,它是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组成的。)
  2.增加图片难度。让幼儿不仅能够找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并给圆形涂上红色,三角形涂上黄色,正方形涂上蓝色。(请幼儿上台操作)

  四、游戏:自由拼搭。
  现在,大家想不想和图形娃娃们一起做游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呀?那小椅子轻轻转向桌子,我们比比看,谁的小手最灵巧,拼出的图形最漂亮!

  五、幼儿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评价。

  延伸活动: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由图形组成的东西,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看,并把它画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对于图形,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兴趣,而《找图形》这个活动正好迎合了小朋友的兴趣,在游戏中让幼儿能够认识图形,了解图形,感知图形的特点。我精心准备了这个活动,提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学具。在活动的一开始,我通过“图形国王”送来的礼物这一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再引导他们根据礼物的特点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这首先为下面的“奇妙的箱子”游戏打下了一个基础,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感知图形的特点,利用图片、周边环境等让幼儿找图形。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又用“寻找图形”游戏(一个由三种图形拼接的机器人),让幼儿认识各种图形,知道图形的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形体。在过程中,我让幼儿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到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最后的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给每组小朋友都分配了任务,准备了可操作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最后完成任务。我发现我班的小朋友都掌握地较好,在幼儿动手操作时,小朋友完成的都比较好。
  在每一次上课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已要改进的地方和注意的地方,于是为下一次的活动而努力。在本活动中,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和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找出各种图形。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语言不够生动,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在复合图形的识辨中却暴露了一些不足:我展示的是一个复合图形(机器人),由于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再加上勾勒线条的不太明显,之后让幼儿都难以数清楚机器人是由多少块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组成的,所以我将自由练习改成了集体练习,让大家一起来数一数,做一做。本次《找图形》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漫漫成长,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第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5以内相邻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5以内相邻数》课件,幼儿操作练习题。
  2、1——5数字卡若干,背景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设置法、游戏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设置情景,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师:动物王国今天特别热闹,因为它们要搬新家。看看有几间新房子?是哪些动物要搬家?
  2、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知道小动物谁和谁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师:天慢慢黑了,小动物们该休息了(老师把小动物隐藏起来)。听,谁在说话呢?哦!原来是数字宝宝在讨论问题呢。数字宝宝2说:“我是2,数字宝宝1和数字宝宝3是我的好邻居,我们是相邻的数字,我给它起个名字叫相邻数,2的相邻数是1和3。”提问幼儿找其他数字宝宝的相邻数。
  2、师:那些数字宝宝变成了点子宝宝,看看2个点子宝宝比1个点子宝宝多几个点子宝宝,比3个点子宝宝少几个点子宝宝?我们一起念一下:2比1多1,2比3少1。(同法3、4的相邻数)

  (二)游戏《找朋友》。
  老师随意地举一张5以内的数字卡,当老师说“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两个好朋友,我是数字宝宝2,我的相邻数是几”拿数字1和3的小朋友就赶快举起来,游戏可反复进行。

  (三)组织幼儿完成操作练习:《相邻数朋友》。

  三、结束部分:
  1、评价幼儿操作练习情况。
  2、给爸爸、妈妈检查自己的作业。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首先以“动物搬家”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邻居关系”、复习数的排列、数与数的关系,为幼儿后面理解“相邻数”的概念,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遵循了幼儿数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学习2的相邻数是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相邻数,及相邻数的关系,从而为探索3、4、5的相邻数作铺垫。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但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在之前的游戏操作中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要让幼儿在新授过程中充分理解相邻数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第1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6到10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习了1到5的序数后,发现小朋友掌握的不够牢固,一来巩固一下所学知识,二来继续学习6到10的数。

  活动目标
  1.能排出10以内自然数列,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正确地运用序数词,会用第几来表示物体在序列所在的位置。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10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序数词。
  2. 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1~10,图卡,数字挂表
  学具:图卡,幼儿操作卡,数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
  老师向幼儿展示1到5的序数卡片,引导幼儿描述这五个序数。
  幼儿:1像铅笔能写字 2像天鹅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鱼钩把鱼钓
  老师:很好。现在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挂表。这是什么?(用手指着口哨)
  幼1:口哨。
  老师:对了。那么它看起来像什么?
  幼2:像6.
  老师;是啊!所以啊,6像口哨咧嘴笑。
  幼儿:6像口哨咧嘴笑。
  接着展示其他四张图片,引发幼儿思考,并得出对7到10的描述:
  7像锄头能耕地 8像葫芦藤上吊 9像勺子能盛汤 10像铅笔加鸡蛋

  二.做游戏
  找10个幼儿来参加游戏
  将标有1到10的十个数字卡片打乱顺序,翻过来放在桌子上,让10个幼儿分别抽取 一张卡片,并按照上面的数字序数站在正确的顺序。最后看每个幼儿是否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这个任务交给在台下的幼儿来完成。老师负责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当每个幼儿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时,再让这10个幼儿打乱顺序,两人互换卡片,重新排列顺序,正确排列后把卡片收起来,老师随意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让台下的幼儿来判断该幼儿处在第几的位置。让其余的幼儿也轮流来参加这个游戏,最终让每个幼儿都能灵活运用序数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上这节课,让我感到上课很轻松,不知不觉中在快乐声中度过了一节课。但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提前下很多功夫,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这节课,每个幼儿都做到了积极快乐地参与,我很开心。我和幼儿配合的这么好,互动性好。幼儿喜欢做游戏,所以我将数学的概念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更为浓厚,对序数更容易理解。幼儿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方式生活的,应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3.要想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老师应该花更多精力来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构思更多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

第1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学习不同的排序方法。
  2、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的规律美,增强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几何积木、吸管等操作材料;展示版块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1,寻找“ABAB”的规律。
  1.进入活动室
  “今天森林体育馆里要举行动物运动会,邀请小朋友们去当小观众,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了。”
  2.幼儿入坐
  “小朋友们,体育馆到了,请找一个座位坐下来吧!”
  “运动场布置的真热闹,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排队的?”
  3、幼儿观察并进行表述,如运动器械皮球(同色)是按照“大的、小的、大的、小的……”规律排列的;气球是按照“红的、紫的、红的、紫的……”彩旗是按照“三角形、长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规律排队的等。
  小结:
  运动会场地布置的可真漂亮,所有材料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有按照长短排列的、有按照大小排列的、还有的按照颜色进行排列,这种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方法我们称为排序。

  (二)观看PPT2,探索运动员进场的各种排队规律。
  1、运动会要开始了,小动物们个个精神抖擞地进入场地了,瞧,首先进场的是跑步运动员,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精神地向我们走来。都是什么小动物?(兔 羊 羊 ∣ 兔 羊 羊∣ )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小兔小羊,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2、接下来进场的是爬树运动员,它们也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教师逐组出示:“松鼠 松鼠 猴” “ 松鼠 松鼠 猴 ” 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松鼠 松鼠 猴,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3、最后进场的是举重运动员,只见它们一个个迈着稳健的步伐徐徐向我们走来。(象 熊 河马 象 熊 河马 )这些大力士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象 熊 河马,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三)制作奖品,再现物体的序列。
1.小朋友们真会观察,发现了藏在小动物们队伍里的规律。真棒!现在动物运动员们正在紧张的比赛,马上要到发奖的时间了,大老虎给我们传来了一个紧急消息,奖品还没准备好,要请我们来帮忙,你们愿意吗?不过,他有一个要求,要将指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来制作奖品,你们可以吗?
  2、引导幼儿在五组操作材料中自选一种材料,自定序列或根据序列指示制作奖品。如:A、用塑料珠制作项链;B、用吸管制作项链;
  3、请幼儿展示自制的奖品。
  孩子们,把你们制作的奖品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并向大家说说奖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4.孩子们真棒!帮助大老虎解决了大难题,还学习了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排序的方法,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注意多观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排序的。

  (四)按男女规律排队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规律,如排队时、做动作游戏时进行。
  2、在结构游戏和美术活动中迁移经验,自创一些简单的规律拼搭物体和装饰画面,体验规律的美感。

  课后反思:
  我本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发现ABAB和ABBABB的排序规律,于是我依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以“小动物召开运动会”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运动会布置的会场和动物排队进场的规律,让孩子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让孩子操作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孩子操作”的环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根据项链上的规律继续往下穿。
  2、老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都是穿的,可以是贴的等。
  我想这节课的教案是比较完整的,在材料上在加以调整,活动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1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搭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本班幼儿爱好玩机器人,结合幼儿发展年龄特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学过的图形特征的理解。
  2.在图形搭拼中引导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3.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激发幼儿的爱好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幼儿对各种图形特征的理解。
  2.利用各种图形搭拼出各种可爱有趣的图形。

  活动准备
  若干小棒,图形卡片,由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椭圆

  活动过程
  1.玩游戏“看谁拿得有快又准” 。通过游戏使幼儿进一步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1)教师任意说出一张图形的名称,幼儿迅速拿出该图形卡片举起来。
  (2)教师任意拿出一张图形卡片,幼儿迅速说出它的名称。
  2.教师拿出机器人辨认,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
  (1)请幼儿说出自己看到了些什么。
  (2)引导幼儿仔细辨认,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不同图形搭拼在一起,可以变化出那些东西。
  3.操作活动:“拼一拼”。引导幼儿在图形搭拼中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体验图形搭拼的乐趣。
  (1)教师拿出若干小棒拼成小屋子给幼儿看。
  (2)教师用圆,椭圆.长方形拼出一枝花给又看。
  (3)幼儿自己拿出图形卡片自由搭拼,看看能拼出个什么东西来。
  (4)教师观察指导和交流。

  教学反思
  1. 通过这次图形的搭拼,大部分幼儿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但不能 又快又好的搭拼出各种可爱有趣的图形,以后将继续多开展这样得活动,激发幼儿动脑的思维能力,提供大量的图形卡片供幼儿进行各种搭拼活动。2.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形容物体的外形。

第1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高矮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这样比高矮可以吗?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师问: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
  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
  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第1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半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认识半圆形的意义,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在动手将圆形变成半圆形的时候,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 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 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 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 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 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 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 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 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 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 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 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 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第1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物结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本班共有30名幼儿,其中有18名女生,12名男生,虽然孩子对蒙氏数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于按数取物的学习中都掌握的很好,但是由于本学期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了5名幼儿,再加上数物结合是本学期中班数学的重点知识,考虑到以上问题及幼儿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读数字11-15。
  3、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操作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生活中了解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串珠、数字拼板”。
  2、学具准备:“串珠、数字拼板”;雪花片、响板、串珠及数字图卡若干
  3、《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①师幼互相问候
  ②走线,听节奏走步。要求幼儿两只脚始终在线上走,走时按教师喊或拍的节奏边走边数步数,然后跟着音乐做和老师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①感知数物结合
  创设情境:金色王国里有许多的金色串珠,彩色王国有许多的彩色串珠,它们想成为好朋友。数字王国的数字卡片决定介绍它们认识,我们帮它们组合在一起吧。
  ②教师出示教具“串珠、数字拼板”。幼儿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金色串珠和彩色串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颜色不一样、数量不一样、金色串珠都是10等)
  ③引导幼儿听老师拍手让小朋友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手并告诉老师。如:老师拍了12下,就请拿出“串珠、数字拼板”中的数字卡片“12”,再取出相应数量的串珠卡(个位上是2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数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2”的串珠、数字拼图。
  ④教师总结:金色串珠是由10个金色珠子组成的,它们组成了1个10,我们称它为金色串珠10。1在十位上表示10(一串金色串珠),2在各位上表示2(2个彩色串珠)
⑤教师请个别幼儿在控制板上来操作数字13(巩固数物结合)
  ⑥幼儿操作学具“串珠、数字拼板”。教师可以说出数字11-15中的任意数字,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串珠、数字拼板”在控制板上拼摆。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教师可用拍手、跺脚或响板等方式出示数字,让幼儿用“串珠、数字拼板”表示。
  3、游戏活动“找数字”
  ①教师边拍手边问:“小朋友,我问你,12、12在哪里?” 幼儿边拍手边答:“曹老
  师,告诉你12、12在这里。”然后迅 速举起数字卡片“12”。
  ②教师拿走11-15中任意一组串珠、数字拼板,要求幼儿说出哪一组不见了。
  ③请说出“13”不见了的幼儿将串珠、数字拼板放回相应的位置上。游戏可反复进行。
  4、分组活动
  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物品想和数字卡片交朋友,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第一组:两人一组,用雪花片来制作11-15的串珠,并用数字卡片表示数量。
  第二组:两人一组玩“对对碰”游戏,活动中拿数字卡的幼儿与拿相应数量物品的幼儿“对对碰”。
  第三组:根据数字添画串珠。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第一组幼儿展示并讲解自己与好朋友一起制作串珠的情况;第二组幼儿讲解自己与同伴玩对对碰的情况;请第三组幼儿展示自己添画的图卡,并交流过程。收拾整理学具。

  活动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的活动。
  2、利用散步的机会,点数园内的树木、房舍的窗户等。鼓励幼儿随时关注生活中出现的数字并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教学反思
  优点:
  1、活动分析比较全面,已经考虑到了幼儿在学习程度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
  2、活动目标设定较好,活动准备充分
  3、活动思路比较详细、清晰
  4、大部分幼儿对于本节活动课的掌握情况较好,课堂氛围较好,幼儿都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整节活动进行比较流畅
  缺点:
  1、游戏有重复,可以将游戏中的活动合二为一。
  2、虽然考虑到幼儿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仍有个别幼儿对于本节活动重点没有掌握,课下要对该幼儿多下点功夫,同时也要记得与该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多辅导幼儿该方面的知识
  3、在与幼儿互动中,有的幼儿幼儿提问了2次,有的幼儿没有提问到,没有顾忌到个别幼儿,这方面以后要避免。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活动环节这个大的框不会变,但是我会更注意活动中的细节,语言的严谨,对于进度慢的幼儿多注意,分组活动时分的再细致一些,掌握好的幼儿做难一些的操作,简单的让另一部分孩子操作,还是以多操作为主,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多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语,哪怕是一个眼神,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虽然孩子在学习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我们就应该要多鼓励孩子。

第1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在手、口一致的的数数时,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我想让他们具体的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特别选择了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
  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数字卡 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
  一、从《拍手歌》导入
  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
  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 点数
  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 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 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第17篇、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分类能力。
  2.能够根据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形卡片大的红色,兰色若干。
  2.幼儿操作的小的图形卡片若干盘、图形积木若干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李老师带你们认识了很多图形宝宝,你们来说说都有谁啊?哦,有(长、正、圆、三),真是太棒了。李老师这里就有很多的图形宝宝,你们来看看,他们一样吗?哪些地方一样?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二、观察图形,按照图形颜色进行初次分类。
  (1)师:看看李老师这里有两种颜色的卡纸,和这些图形宝宝的颜色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要帮图形宝宝分家可以怎么分?
  (2)师小结:哦,原来啊,我们可以按照图形宝宝的颜色给它分家,你们再动动小脑筋,除了按照图形的颜色来分类,还可以怎么分?(按形状来分)

  三、按照图形形状进行再次分类。
  (1)师: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2)师小结:经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我们用了两种方法帮助图形宝宝分家,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颜色)来分?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形状)来分。还有一种是按照图形宝宝的(大小)来分。

  四、幼儿动手操作,根据图形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
  (1)师:现在李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图形宝宝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一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你们不仅要按照颜色来分,而且还要根据它的形状和大小来,我们一起去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

  五、教师点评幼儿操作材料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图形宝宝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家,有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类。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很棒,帮助了图形宝宝,那还有些没有分对的小朋友可以把我们的操作卡片带到区域活动中去完成它。

  活动反思
  《图形分类》是中班的一次数学公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长方形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活动前我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思考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图形分类》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第18篇、中班数学活动快乐蛋宝宝(区别圆形和椭圆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在圆形的基础上建构椭圆形,能区别出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
  2、能用一种颜色建构椭圆形。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了椭圆形和圆形、已学过插空心圆。
  物质准备:各色雪花片、范例。

  活动过程:
  1、观察圆形与椭圆形,区别其不同之处。
  出示空心圆形和空心椭圆形的范例
  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同?
  2、讨论建构方法。(愿意用语言表示。)
  提问:
  怎样把圆形变成椭圆形?
  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尝试,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
  3、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用一种颜色建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建构出蛋宝宝的手脚。
  4、评价。
  自由评价:向别人介绍自己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第1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搬进了新家,他们特别喜欢用积木在搭建楼房,还把搭好的楼房当成自己的家向小朋友介绍,他的家住在某某家园,某某层,家里的新变化等等,我发现孩子在描述家住第几层时总是说:“我家住五层、我家住三层”,通过孩子们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对楼房有一定的正确感知,知道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但缺乏对楼层的正确认知,只知道是妈妈告诉我的住几层,并不知道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对“第几第几”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序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序数。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让幼儿从不同方向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序数词表达出来。
  2、掌握第几的概念,并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
  3、感知10以内序数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幼儿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掌握第几的概念,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动物卡、数卡、幼儿学具、小鼓。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随音乐有秩序的进入活动室。

  二、感知活动。
  1、幼儿报数落座。
  2、听口令做动作。(如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请第二排的小朋友拍手等。)

  三、探索学习活动,从不同角度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一)游戏:小动物来排队。
  教师:森林了举行运动会,一起来看看由谁来参加。
  1、依次出示10只小动物,请幼儿分别说出是哪个小动物,排在第几?
  2、个别提问:请幼儿分别说出从前向后数、从后向前数,小动物排在第几?
  教师:跑步比赛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的小动物谁跑在第一?
  3、幼儿自己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提问。
  (二)游戏:搭高楼。
  教师:比赛结束了,小动物要休息,我们来给小动物大哥高楼吧!
  1、教师在演示板上从下到上依次出示数字1—10,请幼儿说出:1楼——10楼。
  2、请幼儿为小动物安排房间,并说出如:小猴住在三楼第二个房间。

  四、巩固活动
  1、听力游戏:小猴翻跟斗。
  请幼儿在自己的学具上操作,取出一摞小猴摆在第一行,教师敲小鼓,如:教师敲3下,就请幼儿把第3只小猴翻过来。(反复几次,敲小鼓的数量要不一样。)
  2、趣味互动游戏:大家来排队。
  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自由展示,音乐停时迅速站队,教师提问如:从前向后数你站在第几,你的前面是谁?(反复几次。)

  五、活动延伸。
  回家后观察每个楼层有几个门,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这也是一节邀请家长来观摩的数学活动,所以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展示他们的优点,对每个孩子也都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并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让孩子在鼓励、游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但仍有个别幼儿表达不够完整,需要继续锻炼。

第2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特别关注,总愿意把自己觉得新奇的事物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生活中的房子,也是孩子们关注的物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房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了我们身边的物体千姿百态、各有所用。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游戏、动脑识别的方法,配上各种图卡、形象地故事情节,使整个过程紧紧相扣、环环相连。

  活动目标
  1. 能按不同方向(上下.左右)正确地从一数到十,能正确运用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2. 教学难点: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活动准备
  10个贴绒动物;若干数卡;10个房间的图片。

  活动过程
  1. 认识十以内的序数
  出示一排房子,这是小动物的家,数一数有几间,这是第二间……谁能用数字表示出来,给每间房子标好号。
  2. 正确运用序数词
  天亮了,公鸡起床了,它跳上自己的屋顶大声叫朋友们起床,公鸡站在第几号房顶上?小动物们起床了,老师随意从房间里拿出动物,看*间房子里的**起床了,引导幼儿说出序数词。
  小动物们准备做操了,他们从右至左排好队,现在谁排第一,排第二的是谁?……再次吸引运用序数词来说明动物排队的顺序。从左往右数呢?谁排第一?谁排第二……
  3. 继续练习使用序数词
  请小朋友给小动物送红花,你想送花给谁就要说出:“我把花儿送给第几排的**”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 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第2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按数量分类教案

  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精神,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幼儿熟悉的家庭人员游戏为引趣部分,通过幼儿的直接参与,感知10以内的数量。在活动中又以多媒体课件来创设小熊整理玩具这一情境,既富有童趣,又直观形象的展示出了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达到活动目标。
  在巩固幼儿按数量分类的理解时,我设计了“送小动物回家”和“娃娃家超市”2个小游戏,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整个活动让幼儿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事物的习惯。
  2、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录象、操作图片、小动物图片、小房子、实物若干、玩具柜、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一家人”复习巩固数字
  师:你有家,我有家,我们都有一个家。小朋友,我们玩一个一家人的游戏呀?老师先说游戏规则。
  游戏:“你有家,我有家,我们都有一个家;数一数,拉一拉,我们几个是一家。”念完儿歌,幼儿赶紧找到相应数目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圆圈内。(教师说10以内的数量)
  师:小朋友一家可以在一起玩游戏,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熊一家在做什么?

  二、幼儿通过看课件,初步感知按数量分类的意义
  1、师:小熊的爸爸妈妈要出门了,他们告诉小熊,自己在家把房间的玩具整理好,我们来帮帮小熊,它的玩具应该怎么整理?
  2、幼儿动手操作各种分法后汇报自己是怎么分的。
  3、师幼共同观看课件中小熊的分法,,说一说小熊是怎么分的?
  4、教师小结:小熊是按数量分类的,就是把数量相同的物体放到一起。

  三、通过操作游戏巩固按数量分类
  1、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1)师:小熊整理好了自己的玩具,高高兴兴和小伙伴去玩了,天黑了,小动物们找不到家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教师说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数一数小动物的只数,有几只小动物就送到几号房子里,每个小朋友只许选择一种小动物。(教师提醒幼儿要数准小动物的数量后,在把他们送回家。)
  (3)幼儿集体游戏
  (4)师:你把小动物送到哪座房子里了?为什么?
  2、游戏:“娃娃家超市”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动物,开心吗?今天,娃娃家超市里的东西不知道被哪个淘气包弄乱了,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帮老师把它们按数量摆好?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分类情况。
  3、扩展:按其他标准分类
  (1)师:小朋友,你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2)幼:把吃的分一类,把玩的分一类……
  (3)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超市的录象,看看录象中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4、教师小结:超市里的东西可以按种类、用途、颜色等标准分类,这样摆放可以方便顾客买东西,看起来也比较整齐。
  5、幼儿按照自定标准把物品重新分类。
  6、分好后,幼儿分组完娃娃家超市游戏。

  四、自然结束
 

第22篇、中班数学活动数字找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1——10数与物相应。
  2.探索发现一个数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以不同颜色圆点卡片与数卡1——10.

  活动过程:
  (一)认识1——10数字。
  1、教师将圆点散放在黑板上,提问:黑板上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谁来把一样的圆点放在一起,并且按数目的多少排队?
  3、教师:每种圆点的数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个别幼儿在每种圆点下面用数字表示他们的数目。
  4、 教师:圆点是怎样排队的?你能用你的数字卡片来找朋友吗?
  5、教师:为什么这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前面?4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后面?
  6、 教师:那你们还知道3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

  (二)体验物体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1——10数字卡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我们身边有没有物体与我们的数字卡片一样?。
  2、 教师指着4的卡片,提问:这个数字是几?请找出物体与它相应。
  3、教师:1个数字能找到不同物体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
  4、教师:数字8有朋友么?他的朋友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它们是8的朋友的?
  5、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

  (三)游戏:找朋友。
  1、教师:根据数字拍手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数,就请你在自己的卡片中找,把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这两个数的好朋友举起来。
  2、 教师报1——10的任意一个数,幼儿举相应德物体卡。
  3、该游戏重复多次后,可请幼儿两队一组,一人报数,一人举图片卡,然后交换玩。

  活动反思:
  今天我对我园中班的小朋友上了一节数学《数字找朋友》的活动,重点是:认识1——10的数字。体验操作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活动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给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卡片,教具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中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教学法、演示法……就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来看,我本人认为这节活动还有待修改、完善的地方。
  《纲要》中说: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一开始就可以先出示一个数字1——10的数字,然后请10个小朋友来排队,一开始可能由于习惯的孩子们可能会出现排成一排的现象,这是可以让幼儿变换队形,改成让孩子们不按顺序,都有好朋友拉手的我们就叫这个数字。然后再引导幼儿以图片的数量对对,即,有一个没有好朋友拉手的就是不是与这个数字相应。如此一来就很直观的让幼儿认识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
  什么是数字,什么是物体的数量。接着,再让幼儿来操作,进一步用操作材料来感知什么是数字和数量,并与周围的同伴说说。所以一节好的教育活动,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储备。   
  数学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运用各种感官、亲子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也遇到了困难,作为老师的我们不是帮孩子来摆弄,而是要教会孩子们自我点数检查、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并对孩子们进行鼓舞与肯定,这样他们才更会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2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相邻朋友在哪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5以内的相邻数,能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初步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于游戏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5只小动物图片、5座房子、1~5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看数字拍手。

  二、基本部分:
  1.小动物找邻居
  (1)通过小兔搬新家,初步感知“邻居”概念。
  师:今天有个小客人来到我们班,我们欢迎它(教师出示小兔)!
  师:小兔刚刚搬了新家,住在三号楼,搬了新家后还有了两个新邻居,你们知道什么是邻居吗?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住在家两边的小动物就是小兔的邻居。
  问:乌龟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少1,小猪家住在几号楼?
  小狗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多1,小狗家住在几号楼?
  教师小结:原来邻居就是住在隔壁的人家,小动物们都有两个邻居,就是住在他们前面和后面的小动物。
  2.数字朋友找邻居
  师:小动物们有了新邻居真开心,这里有一些数字朋友,他们也要来找邻居了。
  教师出示数字1、2、3、4、5
  提问:数字2的邻居是谁和谁(1,3)?
  (因为1在2的前面,比2少1;3在2的后面,比2多1)
  教师小结:一个数与它前后邻居的关系,是相邻数关系,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所以2的相邻数是1和3。
  3.游戏:找朋友
  (1)教师幼儿共同游戏:找朋友
  (2)幼儿自主游戏找朋友
  4.幼儿操作《幼儿画册》
  5.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相邻朋友在哪里》是一节新授课,我结合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通过游戏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得到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及老师的点评,我收获很大,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下面我将谈谈对本次活动的反思。活动中应该注意幼儿个体差异性,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材料的准备都应该让每个孩子获得发展,从而使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2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空间方位辨别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空间方面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幼儿通过游戏去自由探索空间方位的神秘,我就结合中班整合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辨别物体的空间位置,并能正确数出7以内的数量。
  2、培养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1、2)、范画(1、2)、7以内数量的图片,录音机、录音带《火车开来了》、课前教会幼儿唱《小猫歌》和会玩躲小猫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听音乐入室:《火车开来了》引起幼儿的兴趣。
  2、——“小朋友,看这里有很多椅子,我们找个位置坐下来。”
  3、游戏:躲小猫“等一下老师和你们玩“躲小猫”的游戏,老师来做猫妈妈去抓小猫,你们做小猫去躲。猫妈妈找不到你们的话,等一下你们要告诉猫妈妈“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二、辨别空间方位:
  1、提问:“有哪只小猫告诉我,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2、出示范画(1):
  (1)“谁来告诉我,你在图片上看到什么,?有多少?”
  (2)出示蝴蝶和蜗牛图片:“谁也来了,它在哪里呢?有多少?”
  3、出示范画(2):“它是谁啊?”
  今天喜洋洋也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三、游戏:拼一拼
  1、我这里有一些数字宝宝,等一下我会把数字宝宝放在喜洋洋头不同的方位,让你们根据所给的来拼。如:教师在喜洋洋头的上面放数字宝宝2,我就在操作材料中找出与数2相同数量的拼在喜洋洋头的上面。
  2、幼儿拼一拼:
  3、请个别幼儿来说说成品,教师小结。

  四、写一写
  1、出示范例:“今天老师出了一些题来考考小朋友,看看你们今天学的空间方位懂了多少。”
  2、教师示范。
  3、幼儿做题:

  五、活动结束:火车开来了小朋友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很多本领,我们一起去当小老师教一教弟弟妹妹吧。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他们还很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不过幼儿对辨别空间方位上还不大了解还得继续培养和巩固。活动开展的时间有点长。以后我会吸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争取上的更好。

第25篇、中班数学活动比较5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五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两组数量一样多。
  2、培养对应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娃娃;1"5数字娃娃的家;大火车图片两辆;小火车图片人手一个;苹果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入,复习1"5的数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五个神秘的小客人,要来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但是他们说小朋友们要想和它们一起玩,必须先完成一项任务。
  师:(出示五座带数字的房子)
  原来任务很简单,小客人家门前没有路,它们想要小朋友们帮它们铺上一条鹅卵石的小路,数目要和房子上的数字一样多。只有全部放对了,小客人才会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2、感知相邻数
  师:小朋友们都排对了,小客人愿意与你们玩游戏,你们看,它们来了(将1"5的数字娃娃对应在房子上面)
  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它们还给我们送来了两列小火车,想让小朋友们给火车装上货物。(出示两列对比火车)
  师:上面这列火车的第一个车厢有几个苹果?下面这列呢?数字娃娃想让两个车厢的苹果一样多,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幼儿使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苹果一样多)原来上面拿走一个苹果或者下面添上一个苹果,就一样多了。
  3、游戏巩固认识
  师:数字娃娃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完成了它们给小朋友们的任务。现在,它们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了。
  师:数字娃娃送给每个小朋友一列小火车,可火车里的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不一样,所以要请很厉害的小朋友来试试看,让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一样多。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使用添1去1的方法)
  4、结束
  师:数字娃娃说,中(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它们要住在我们班了。让我们将数字娃娃贴在墙上。

  活动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但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在之前的游戏操作中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要让幼儿在新授过程中充分理解相邻数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第2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开水果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水果店布置,同时也更多的认识了水果名称。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兴趣。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记忆的准确性。
  2.让幼儿知道更多的水果名称。
  3.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在商店里看到的各种水果,并介绍及其的陈列规律;
  难点:用汉语说出自己喜欢的各种水果名称;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开商店》,教师自制的各种水果的卡片若干,幼儿数学用书;
  2.活动前,幼儿已参观过水果摊子、超市等地方;
  3.教师自制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引发幼儿回忆参观水果店或超市的经历。
  1.我们在参观水果店时,你们看到哪些水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在水果店里那儿有哪些水果?怎样摆放的?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水果店里的水果按一定规律摆放的。

  二.展开部分 看图片,理解规律:
  1.教师出示水果店背景图(见附图)
  (1)水果店里还可以进哪些货物呢?(引导幼儿在空格处贴上相应的水果卡片)
  (2)摆放这些水果可以有几种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到摆放的各种规律)
  2.分享交流:
  (1)请每位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让幼儿互相评价自己画的怎么样?)
  (2)哪个小朋友给我们看摆放这些水果呢?(教师引发幼儿说出摆放的规律)

  三.结束部分
  幼儿完成数学用书《开商店》的练习,教师关注幼儿完成作业的情况。
  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活动室里,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参观水果店的导入,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店里的布置,并学会更多的水果。同时让幼儿养成享受能力,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兴趣。
  整个活动中,教师得到了幼儿的积极配合,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幼儿始终有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参加教学活动,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27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排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排序的乐趣。   
  2、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排序的结果。   
  3、感知5以内数量的数序关系,并能由少到多,由多到少进行正逆排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按物体数量的正逆排序,正排序是由少到多一个比一个多,逆排序是由多到少一个比一个少。   
  活动难点:在理解正逆排序的基础上能够接着排,或填空排。   

  活动准备:   
  动物卡四套;幼儿用作业纸人手一张、胶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口吻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刘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很多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排队进来了!
   
  二、幼儿观察范例,找规律。   
  1、出示小动物排队范例(正排序),请幼儿数数卡片上的动物,找出最多的和最少的。   
  2、引导幼儿讨论:   
  ——小动物是按什么方法排队的?(由少到多,一种比一种多)   
  3、 出示小动物排队范例(逆排序),讨论:   
  ——这次小动物按什么方法排队的?(由多到少,一个比一个少)   

  三、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   
  1、教师出示一队错误排列(正排序)的=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并纠正,集体检查。   
  2、再次出示一队错误排列(逆排序)的动物图片,请个别幼儿纠正,并集体检查。  
 
  四、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出示范例1,请幼儿说说规律,接着往下排。   
  2、教师出示范例2,请幼儿排出空白部分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数学活动中老师的活动环节十分流畅、清晰,教师的语言简练,清楚,提问的有效性非常好。但是整个活动中教师讲的过多,没有真正的放手,导致活动缺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的氛围。

第2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一比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 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粗一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大一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和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一根粗,一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一棵粗,一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一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一比》(比较粗细),活动一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 ,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2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椭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2.在与圆形的比较中学正确感知椭圆形。
  3.能根据其特征在许多图形中找出椭圆形、学会认识椭圆形。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卡片一套 。
  2.各种图形卡片。
  3、碟片、石头、糖、面包、树叶、苹果、鸡蛋。
  4、音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椭圆形,
  活动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利用椭圆形自创与操作。

  活动过程:
  一、 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导入主题。
  1、 和幼儿一起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2、用毛根变魔术(各种椭圆形的东西)
  3、复习已经认识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今天我们班又来了一个新的图形宝宝、它是谁呢 ?想不想认识一下新的朋友?
  我们一起把它变出来好不好,咕噜咕噜变、椭圆形宝宝出来了,小朋友们好,我是椭圆形宝宝,很高兴认识大家,椭圆形宝宝非常有礼貌、我们是不是也要向它问好呢!

  二、了解椭圆形的特征。
  1、师:我这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椭圆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哪个是长长的圆、扁扁的圆? (圆形圆一点、椭圆形扁扁的比圆形长一点)
  师:我们把这个长长、扁扁的圆 、叫做椭圆形。
  2、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椭圆形呢?

  三、寻找椭圆形。
  1、出示准备好的道具、这里也有椭圆形看看谁最先找出来。
  师:调皮的椭圆形要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一起找一找哪些东西像椭圆形?
  出示碟子、树叶、苹果、鸡蛋、糖、面包、石头等。

  四、幼儿拼图并点评。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用各种图形简笔画
  2、把准备好的图形拼作一幅画。
  3、幼儿的操作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加以鼓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对圆形和椭圆形,更重要的他们懂得如何去区别它们之间的不一样。孩子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想象并能说出相应的图形名称,能在不同的图案中找出不同的图形再通过自己动手拼图,更加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亲切,缺乏亲和力、幼儿动手操作粘贴时间较长、缺乏了鼓励孩子的语言、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语言不精炼,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还要多加学习。

第30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坐火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序数,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达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两个箭头标志、1-6数字。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可高兴了!因为他们要去旅游啦!看!他们排着队伍来了。
  2、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感知小动物在序列中的位置。
  (1)师:小动物们还请来了一个神奇的标志,你们认识它吗?(它是箭头,箭头表示方向。)
  师: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兔排在第几位?(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兔排在第1位,所以我们给小兔贴上数字号码1。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4位的是谁?(你真棒!)那么我们该给小鸡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猪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猪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狗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狗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6位的是谁?那么我们该给小猫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3位的是谁?那么我们该给小猴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2)我们的箭头可调皮了,看它跑到哪里去了?(它跑到了这边)
  师:大家一起动动小脑筋,从这边箭头方向数过去,小兔排在第几位?我们该给它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猪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猪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狗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狗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4位的是谁?哪个小朋友来给ⅩⅩⅩ贴上数字号码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6位的是谁?哪个小朋友来给ⅩⅩⅩ贴上数字号码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3位的是谁?哪个小朋友来给ⅩⅩⅩ贴上数字号码呢?
  (3)讨论:为什么小动物的数字号码不一样呢?每个小动物都有两个数字号码呢?
  (4)师小结:原来从不同的方向数过去,小动物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小动物的数字号码就不一样。
  3、幼儿操作
  师:看!接小动物的火车开来了,(出示火车图片)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节车厢?你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从车头到车尾)哪个小朋友的数法不一样呢?(从车尾到车头)
  那么第一节车厢在哪里呢?(哦,原来靠近车头的这节车厢就是第一节车厢。
  第一节车厢的第一个座位在哪里呢?(哦,第一节车厢里的第一个座位就在这里。)
  第二节车厢的第二个座位在哪里呢?(哦,原来第二节车厢里的第二个座位就在这里。)
  (1)幼儿操作:帮小动物乘火车
  师:火车就要出发了,小动物想请我们帮他们安排一下位置,可是小猫有一个要求她说:“我有点晕车,想坐在第一节车厢的第一个座位。”小猪也说:“我有点胖,我想坐在最后一个位置”。其它小动物呢都没什么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帮小猫和小猪选择座位,再帮其它小动物选择。请小朋友把垃圾放在盒子里,不要乱扔。
  (3)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先完成操作的小朋友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我请ⅩⅩ动物坐在第几节车厢里的第几个位置。”
  (4)教师评价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不仅能帮小动物安排座位,还能准确说出小动物的位置。
  4、结束:游戏“开火车”。
  小动物们乘着火车去旅游了,我们也跟着小动物们一起去旅游,好吗?快排队
  (我的汽车就要开,开哪里?谁来开?)ⅩⅩⅩⅩ,从前往后数,你排在什么位置呢?向后转后再请幼儿说出自己的位置。

  活动反思: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容易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第31篇、中班数学活动漂亮的项链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的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它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有的幼儿已会按一定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为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游戏的形式,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穿珠的操作中掌握排序的规律。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并运用按颜色或形状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的规律。
  2、引导幼儿幼儿主动、专心地进行操作活动,并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有兴趣地参加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珠子(颜色和形状各异)、绳子、展示架2块、教师自制的项链一条(按颜色排序)、贴绒彩色卡片(与事先穿好的项链相对应)、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教师戴一条自制的珠子项链(按颜色排序),引起幼儿动手制作项链的兴趣。
  教师交待制作项链的要求:每个小朋友穿一根项链,先把绳子的一头打个结,保证穿好的珠子不会掉,然后一个一个珠子往绳子上穿,这时要动脑想怎么穿才能使项链更漂亮,珠子不要穿得太多,最后把两头打结在一起。
  幼儿分组制作项链,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同时也穿一条按形状排序的项链。
  2、幼儿各自将自己制作的项链挂到展示架上,教师将脖子上戴的项链和刚制作的项链都挂在展示架上。
  请幼儿比一比谁制作的项链最漂亮。
  3、教师将幼儿认为漂亮的项链挂在另一展示架上,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它漂亮?它的排列有什么小秘密?”
  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按颜色、形状排序)每当幼儿说出一种排序的方法,教师就出示一种排序贴绒卡片标志,与幼儿一起分析排序规律,并进行接龙。
  教师小结:哦,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项链漂亮,原来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穿起来的,有颜色的变化、有形状的变化。现在请小朋友按颜色的变体规律或者按形状的变化规律再来穿一条项链,看看是不是比原来的更漂亮些了,好吗?
  4、幼儿动手自制项链(幼儿可根据自己能力选用一种或两种方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适当提问:“你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
  幼儿穿好后,小朋友之间互相观赏,并对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穿的,并和原来的项链作以比较,让幼儿感到按一定的规律穿的项链更漂亮好看。
  5、幼儿带上自制的项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结束:
  “小朋友,谢谢你们,为我们加工了这么多漂亮的项链和腰带,下次,我再请你们帮我加工好吗 ?”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的。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

第3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6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们在活动中认识数字6。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练习数数。
  2.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
  3. 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们在探索中学习。
  4.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
  难点:了解数字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角色棒(大象、小狗、小猫、小牛、小鸭、小猴);
  房子口袋6个;操作卡人手一份;魔术袋(袋里装配对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手绢游戏:________回家歌。复习数字1—5.
  引入情景:冬天到了,大象伯伯帮助小动物们盖了几座房子方便他们过冬。

  二.进行部分:
  出示房子口袋贴在黑板上。(边贴边点数1、2、3、4、5、6)
  认识数字6.
  1. 大象伯伯一共盖了几座房子?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
  2. 出示数字卡片6.教师:用数字6来表示?
  3. 引导幼儿观察6像什么?
  4. 顺口溜:6像口哨嘟嘟嘟。
  小动物住房子,巩固对数量6的理解。
  教师: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快请它们来住吧!
  2. 幼儿点数后贴在数字卡片6。
  3. 为房子贴上门牌号。(123456)
  游戏----找朋友。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方法:1.幼儿在魔术袋里抽出配对卡,选择黑板上数量对应的数字卡片配对。
  2.幼儿手持数字卡,教师出示配对卡片,拿相应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幼儿完成操作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幼儿和数字宝宝说再见。

  四.延伸活动:
  1. 在数学区角练习1—6数量的点数并与数字卡对应。
  2. 游戏:夺红旗
  方法:幼儿两人一组站在场地上掷色子决定跳方格的步数,先夺红旗者为胜。

  教学反思
  活动前 没有细致了解幼儿个性发展状况,配合显得仓促。
  教师引导说的太多,应多让幼儿自由来说,老师给出肯定。

第3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探索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2、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
  2.课件-数数
  3.课件-数数

  活动过程
  一、交代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有小动物客人来做客,你们欢迎吗?
  好!让我们来看看是谁来做客呀?
  (小熊,小鸡,青蛙,小鸟。)

  二、连线-请客人坐下
  1.教师:请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多少小动物?
  (1只青蛙,2只小熊,3只小鸡,4只小鸟。)
  2.教师:我们请它们坐下吧?
  你们看,小椅子都摆放好了,请小朋友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小动物入座呢?
  (椅子分贝摆放了1把,2把,3把,4把。)
  3.请小朋友安排小动物坐下吧。
  (请幼儿按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三、数数几条鱼
  1.出示课件-数数[1-45]
  教师:请你数一数海里的鱼。
  2.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
  (1)教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数错呢?怎样数才能数清楚呢?
  教师总结并示范数数,我们只要想办法记住第一个数的鱼,
  再数到它的时候就不要数了。
  (2)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记住第一个数的鱼呢?

  四、幼儿探索尝试封闭式数数
  1.请小朋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你们可以用水彩笔记号。
  2.小结交流数数的经验。

  五、趣味练习
  练习卡-数数[1-38]
  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第3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宝宝找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感知活动、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自主操作图卡。在第一个环节数字猜猜猜,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在第二个环节游戏数字找朋友,是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引导法,启发幼儿用数字表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根据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该活动得以巩固。从而达到幼儿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
  2.能看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和听声音数数。
  3.能有序的点数5以内按规则排列的物品数量。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讨论数量相等的不同物体可不可以放在一起?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数字1-5的数字卡片、实物卡片和圆点卡片、篮子6个、雪花片。
  精神环境准备:认识10以内数字的经验积累。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这是几?
  1.猜猜猜:出示数字1-5,引导幼儿说一说这些数字像什么?
  2.任意出示其中一个数字,请幼儿迅速认读。

  二、情景游戏:数字找朋友
  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5的任意一个数,请幼儿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5的任意一个数,请幼儿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如:拍手、兔跳等)
  3.教师敲击手鼓或学动物叫,请幼儿找出相应的数字。
  4.教师出示数字1-5的数字卡片,1-5的实物卡片和圆点卡片背面朝上,请幼儿翻出实物卡片和圆点卡片为每个数字找朋友,把数字与对应的实物卡和圆点卡放在一起。

  三、图卡操作:数字宝宝找朋友
  1.请幼儿看操作卡,小动物的数字是几?它可以表示几个物品或者几个圆点?请幼儿帮助数字分别找出它们的好朋友,并用线把数字和它对应的物品、圆点连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按照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的顺序逐一点数实物、圆点后说出总数,并与相应的数字连线。

  四、活动结束
  小朋友拿着数字卡片,找出和自己一样数字的宝宝,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根据手中的数字卡片,找一找教室里的相应个数的物品。

  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数字猜猜猜,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在第二个环节游戏数字找朋友,是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引导法,启发幼儿用数字表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根据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该活动得以巩固。从而达到幼儿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实现活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教学内容相对我们班上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其实在后面可以加上10以内的找朋友,来增加难度,可能更加锻炼孩子的能力。

第35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6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如图) 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 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36篇、中班数学活动乌鸦喝水(空间概念)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透明小量杯(果冻壳),水彩笔、记录纸。人手一份。
  2、操作材料:
  ①黑枣、蚕豆、、花生、圣女果、桂圆若干。
  ②实物图片三张。
  3、一瓶绿茶,两杯一样多的橙汁、绿茶,乌鸦一只,数字翻牌卡2个。

  活动过程:
  一、量一量。
  (一)介绍。
  1、冬天到了,乌鸦准备了许多过冬的粮食,让我 们一起去瞧一瞧吧!
  2、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并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卡片。
  3、(出示量杯)看,这是什么?(小量杯)你们猜一猜,装满这只小量杯,需要放几颗黑枣?(幼儿估计、猜测)如果装的是蚕豆,需要放几颗?会不会一样多?
  4、请你们动手量一量,看看哪种粮食装的多,哪种粮食装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二)、幼儿自由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学着记录。
  教师指导:
  1、数出同一种粮食装入量杯。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大胆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

  (三)、小结:
  幼儿展示记录,讲评测量结果。
  提问:
  1、你在量杯里装了什么粮食?能装几颗?(教师把结果记录在粮食的图片上)
  2、谁量了花生?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的时候要把粮食压压紧,结果才会准确。
  3、为什么同样大的量杯里,黑枣只能放一两颗,花生能放十来颗?(引导幼儿推理出粮食数量与粮食大小之间的反比关系)
  小结:在一样大的量杯里,越大的粮食装的越少,越小的粮食装的越多。
  4、请幼儿根据推理的结果把粮食图片按大到小排列。
  黑枣 蚕豆 花生

  二、竞赛游戏:乌鸦喝水
  一)乌鸦怎样才能喝到饮料
  1、出示乌鸦:现在,乌鸦口渴了,找来找去找水喝。哇,这里有一瓶绿茶,乌鸦真高兴呀!(出示一瓶绿茶)可是瓶太高,饮料太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小朋友们,快帮帮乌鸦吧!(引导幼儿想出用粮食投入水中,让水面升高的方法)
  2、想一想,用哪种粮食放到水里可以让乌鸦最快喝到绿茶?为什么是黑枣?对,最大的粮食只要几颗就能让水位升高得最快。(演示:把枣子投入瓶中)

  二)比较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
  1、小乌鸦喝了绿茶,又感觉有点饿了,它又找来了两份点心,一份是圣女果,一份是桂圆,可它说不出它们谁大谁小,谁知道?
  2、“谁来帮小乌鸦区分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请幼儿想办法并提供两只一样大的大量杯)
  3、用量杯测量不出它们的大小, 那我们能不能用乌鸦喝水的方法来比比圣女果和桂圆究竟哪个大呢?我们分成两对来接力赛,一边是圣女果队,另一边是桂圆队。你认为圣女果大,能让乌鸦先喝到水,就把椅子搬到圣女果队。你认为是桂圆大的,就加入桂圆队。
  4、幼儿竞赛。
  教师讲解规则:每次向瓶里放一个果子,然后翻自己队的数字卡一张,下一个小朋友必须在前一位小朋友拍一下自己的手才能出发。比一比哪一队用最少的果子让饮料满到瓶口。
  5、宣布圣女果和桂圆的比较结果和获胜组。
  谁来说说,哪组的小朋友猜对了,是什么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原来有的东西看上去大,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大的,这就要我们多动脑筋,用聪明的方法来比较。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第3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不同分类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物体进行排除分类,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使幼儿能够从许多物体中找出不同类的物体。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演示板一套,自制小鸡头饰一个。
  2.思维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在演示板上摆放思维卡片:第一排为小鸭子、小猫、铅笔、小兔子;第二排为小轿车、自行车、飞机、玫瑰花;第三排为菠萝、萝卜、梨、西瓜。
  2.教师播放律动音乐,幼儿有序取思维学具入座。

  二、游戏导入
  教师戴上小鸡头饰:“小鸡宝宝今天要宴请许多家族的朋友。可是小鸡宝宝却发现,来做客的每一个家族的成员都有问题。小朋友,我们快来看看怎么回事吧!”

  三、操作探索
  游戏一:请出去(一)
  教师请幼儿看演示板第一排:“动物类家族成员最先到来。小鸡宝宝大声叫:‘叽叽叽,叽叽叽,动物类家族有问题。’动物类成员瞪大眼,你瞧我,我瞧你。咱们同属动物类,应该把谁请出去?”
  幼儿:“应该把铅笔请出去!”
  教师把铅笔卡片拿下来,并问幼儿:“我们为什么把它请出去?”
  引导幼儿回答铅笔是文具类家族的成员,不应该跟动物类家族在一起。

  游戏二:请出去(二)
  教师:“接着到来的是交通类家族。小鸡宝宝大声叫:‘叽叽叽,叽叽叽,交通类家族有问题。’交通类成员瞪大眼,你瞧我,我瞧你。咱们同属交通类,应该把谁请出去?”
  幼儿:“应该把玫瑰花请出去。”
  教师把玫瑰花卡片拿下来,并问幼儿:“我们为什么把它请出去?”
  引导幼儿回答玫瑰花是植物类家族的成员,不应该跟交通类家族在一起。

  游戏三:请出去(三)
  教师:“最后到来的是水果类家族。小鸡宝宝大声叫:‘叽叽叽,叽叽叽,水果类家族有问题。’水果类成员瞪大眼,你瞧我,我瞧你。咱们同属水果类,应该把谁请出去?”
  幼儿:“应该把萝卜请出去。”
  教师把萝卜卡片拿下来,并问幼儿:“我们为什么把它请出去?”
  引导幼儿回答萝卜是蔬菜类家族的成员,不应该跟水果类家族在一起。
  经验提升:
  练习《课堂用书》P5。
  延伸训练:
  1.整理教室里的玩具箱,先规定一个箱子里装木制玩具,另一个箱子里装塑料玩具(教师事先把木玩具和塑料玩具分别装到两个箱子里,再混入一些其他材料的玩具),让幼儿分别从两个箱子里把不同类的挑出来,放到空箱子里。
  2.练习《家庭辅导用书》P5。

第3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可爱的小瓢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对10以内数的点数。
  2、能做到数物的对应。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带有秋天背景的七星瓢虫图片,课件《可爱的小瓢虫》、数字卡片、数字胸卡。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手册《主题活动·可爱的小瓢虫》。

  活动过程:
  1、观看七星瓢虫图片,进入课题。
  小结: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所以我们叫它七星瓢虫。
  2、观看课件,加深认识。
  小结:小瓢虫身上有几个点,我们就叫它几星瓢虫,如二星瓢虫,四星瓢虫,七星瓢虫,十星瓢虫等。
  3、游戏"我是小瓢虫"。
  规则:幼儿喜欢几星瓢虫,就去找相应的数字胸卡,取下来挂在脖子上,教师依次出示不同的数字,请相同点数的"瓢虫宝宝"飞到教师这儿来。
  4、完成操作材料,锻炼数物对应的能力。

  活动反思:
  幼儿对图片以及瓢虫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讲述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下座位或到处讲话,也能比较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提示来做出猜想,大部分幼儿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达欠缺完整性,但还是很值得鼓励和高兴的。

第3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的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对数字没有概念,只会简单的唱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数字,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数字课,让幼儿能把数字与图像一一对应,从而对数字有初步的认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数字1——5,能够指认数字并与图卡一一对应。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数字宝宝与图卡一一对应。
  2.初步认识数字,幼儿容易混乱,采用儿歌形式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图卡及1——5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5只猴子荡秋千》,让幼儿有数字1——5的印象。

  二、1.教师:
  “小朋友们好!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啊?在认识他们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要不他们会生气的,就不跟我们做好朋友啦!”
  2.教师戴上写有数字1的头饰,用有吸引力的声音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好!我的名字叫:“1”,很高兴认识你们,我要和你们做好朋友,好不好?”(好)教师:小朋友,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啊?(1)出示图卡1,让幼儿记住。然后用同样的方式介绍出数字2、3、4、5,(介绍时可以打乱数字顺序,这样避免幼儿只会数数而不认识数字。)
  3.把数字1——5的图卡拿出来让幼儿复习认识,拿出图卡“1”,问小朋友“1”像什么?让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1”像铅笔能写字。同样的提问方式并总结出: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三、游戏:
  请几个小朋友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并读出图卡上的数字。然后再请几个小朋友也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其他的小朋友唱《找朋友》这首歌,拿图卡的小朋友在歌声中找到相对应的数字,成为一对好朋友。{可以多请几组幼儿玩这个游戏。}

  四、结束:
  送数字宝宝回家。教师:今天很开心,数字宝宝们也很开心,他们玩累了,要回家了,我们给他们说再见吧!幼儿:“1”再见,“2”再见,“3”再见,“4”再见,“5”再见。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数字1——5。大多数的幼儿能把数字和图卡相对应。但游戏部分不是很精彩,没有做游戏的幼儿积极性不高。

第4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我和朋友比高矮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把2—5个物体从高到矮或矮到高有序排列。
  3、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感受比高矮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三只公鸡的图片 、五只高矮不同的小狗图片、五种高矮不同的蘑菇娃娃图片人手一份、排序条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要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得来的。
  1、师:(出示三只不同颜色公鸡的图片)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三只公鸡与小朋友一起来游戏,但是它们正在吵架,都说自己是最高的。
  请小朋友来帮它们想想办法,分清谁高谁矮好吗?(幼儿思考)请小朋友把你的想法告诉公鸡们,看能否帮助它们。(幼儿回答)
  儿:三只公鸡都站在同一条线上做比较,就知道谁高谁矮了。
  2、从矮到高排序 。
  师:你能将它们从矮到高排一排吗?放到排序板上。(出示排序板)
  3、教师与一幼儿比,教师再与一高个老师相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4、请幼儿上台操作排序:从高到矮。

  二、出示五只小狗,请幼儿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排序。
  小结:从矮到高排序,要选出最矮的排在最前面,再从剩下的中间找出最矮的,其余依次。从高到矮方法同上。
  儿观察发现:从矮到高:像爬楼梯。从高到矮:像下楼梯。

  三、集体操作活动:蘑菇娃娃比高矮。
  师:小朋友,我们帮公鸡、小狗排好队了,现在我们来帮这些蘑菇娃娃排排队吧,请你帮它们从高到矮排好后,再从矮到高排好。

  四、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进一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对性。
  教师自评:
  在活动当中学习了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使幼儿能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在前面第一部分可以设计让幼儿来找找可以比高矮的物体,这样活动能使幼儿更感兴趣,形式也更活跃。第二部分是学习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幼儿学习直接比较上,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太多,对幼儿要求过多,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者的作用。需要教师以后活动中语言要进一步精练。

  活动评价:
  1、教具高矮的区别不大,准备时应该考虑到大小干扰的问题。5以内物体的操作,要有易到难。
  2、活动过程要增加趣味性。
  3、在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时需要分开说,孩子不大好说。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在整个环节中,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有不足之处:让幼儿在不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高楼的高矮时,讨论还不够充分,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将继续针对此问题设计专门的游戏让此概念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体验、领悟。

相关文章

《大班父亲节教案反思6篇》:大班父亲节教案反思6篇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活动课,使幼儿知道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知道爸爸的艰辛,快来看看大班父亲节教案吧。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数学教案大班100篇》:第1篇、大班数学大于号和小于号教案反思设计思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我在幼儿已经认识“+”、“一”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rd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